卷三十 論語十二
或問顏子"不貳餅"。曰:"過只是過。不要問他是念慮之過與形見之過,只消看他不貳處。既能不貳,便有甚大底罪過也自消磨了。"〔時舉〕
問"不遷怒,不貳餅"。曰:"重處不在怒與過上,只在不遷不貳上。今不必問過之大小,怒之深淺。只不遷,不貳,是甚力量!便見工夫。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有過能不貳,直是難。貳,如貳辟之'貳',已有一個,又添一個也。"又問"守之也,非化之也"。曰:"圣人則都無這個。顏子則疑於遷貳與不遷貳之間。"〔賜〕祖道錄云:"貳不是一二,是長貳之'貳'。"馀同。
尋常解"不貳餅",多只說"過"字,不曾說"不貳"字。所謂不貳者,"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如顏子之克己,既克己私,便更不萌作矣。〔人杰〕
"'不遷怒,不貳餅',一以為克己之初,一以為用功之處。"曰:"自非禮勿視聽言動,積習之久,自見這個意思。"〔夔孫〕
問:"學顏子,當自'不遷怒,不貳餅'起?"曰:"不然。此是學已成處。"又問:"如此,當自四勿起?"曰:"是。程子云:'顏子事斯語,所以至於圣人,后之學者宜服膺而勿失也。'"〔過〕
不遷不貳,非言用功處,言顏子到此地位,有是效驗耳。若夫所以不遷不貳之功,不出於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四句耳。〔伯羽〕謨錄云:"此平日克己工夫持養純熟,故有此效。"
行夫問"不遷怒,不貳餅"。曰:"此是顏子好學之符驗如此,卻不是只學此二件事。顏子學處,專在非禮勿視聽言動上。至此純熟,乃能如此。"〔時舉〕賀孫錄云:"行夫問云云,曰:'"不遷怒,不貳餅"不是學,自是說顏子一個證驗如此。'恭父云:'顏子工夫盡在"克己復禮"上。'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是他終身受用只在這上。'"
問:"不遷怒、貳餅,是顏子克己工夫到后,方如此,卻不是以此方為克己工夫也。"曰:"夫子說時,也只從他克己效驗上說。但克己工夫未到時,也須照管。不成道我工夫未到那田地,而遷怒、貳餅只聽之耶!"〔義剛〕
或問:"顏子工夫只在克己上,不遷不貳乃是克己效驗。"或曰:"不遷不貳,亦見得克己工夫即在其中。"曰:"固是。然克己亦非一端,如喜怒哀樂,皆當克,但怒是粗而易見者耳。"或曰:"顏子平日但知克己而已。不遷不貳,是圣人見得他效驗如此。"曰:"但看'克己復禮',自見得。"
問:"'不遷怒'是見得理明,'不貳餅'是誠意否?"曰:"此二者拆開不得,須是橫看。他這個是層層趲上去,一層了,又一層。'不遷怒,不貳餅',是工夫到處。"又曰:"顏子只是得孔子說'克己復禮',終身受用只是這四個字。'不違仁',也只是這個;'不遷怒,不貳餅',也只是這個;'不改其樂',也只是這個。'克己復禮',到得人欲盡,天理明,無些渣滓,一齊透徹,日用之間,都是這道理。"〔賀孫〕
問:"不遷不貳,此是顏子十分熟了,如此否?"曰:"這是夫子稱他,是他終身到處。"問:"若非禮勿視聽言動,這是克己工夫。這工夫在前,分外著力,與不遷不貳意思不同。"曰:"非禮勿視聽言動,是夫子告顏子,教他做工夫。要知緊要工夫卻只在這上。如'無伐善,無施勞',是他到處;'不遷怒,不貳餅',也是他到處。"問:"就不遷不貳上看,也似有些淺深。"曰:"這如何淺深?"曰:"'不遷怒'是自然如此,'不貳餅'是略有過差,警覺了方會不復行。"曰:"這不必如此看。只看他'不遷怒,不貳餅'時心下如何。"〔賀孫〕
又云:"看文字,且須平帖看他意,緣他意思本自平帖。如夜來說'不遷怒,不貳餅',且看不遷不貳是如何。顏子到這里,直是渾然更無些子渣滓。'不遷怒',如鏡懸水止;'不貳餅',如冰消凍釋。如'三月不違',又是已前事。到這里,已自渾淪,都是道理,是甚次第!"問:"過,容是指已前底說否?"曰:"然。"問:"過是逐事上見得,如何?"曰:"固是逐事上見。也不是今日有這一件不是,此后更不做;明日又是那一件不是,此后更不做。只顏子地位高,才見一不善不為,這一番改時,其馀是這一套須頓消了。當那時須頓進一番。他聞一知十,觸處貫通。他覺得這一件過,其馀若有千頭萬緒,是這一番一齊打并掃斷了。"曰:"如此看'不貳餅',方始見得是'三月不違'以后事。"曰:"只這工夫原頭,卻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上面。若是'不遷怒'時,更無形跡。但初學如何須要教他'不遷怒,不貳餅'得?這也便要如此不得,只是克己工夫。孔子不以告其他門人,卻獨以告顏子,可見是難事,不是顏子擔當不得這事。其他人也只逐處教理會。道無古今,且只將克己事時時就身己檢察,下梢也便會到'不遷怒,不貳餅'地位,是亦顏子而已。須是子細體認他工夫是如何,然后看他氣象是如何,方看他所到地位是如何。如今要緊只是個分別是非。一心之中,便有是有非;言語,便有是有非;動作,便有是有非;以至於應接賓朋,看文字,都有是有非,須著分別教無些子不分曉,始得。心中思慮才起,便須是見得那個是是,那個是非。才去動作行事,也須便見得那個是是,那個是非。應接朋友交游,也須便見得那個是是,那個是非。看文字,須便見得那個是是,那個是非。日用之間,若此等類,須是分別教盡,毫釐必計始得。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且如今見人行事,聽人言語,便須著分別個是非。若是他做不是,說不是,雖不可誦言之,自家是非,須先明諸心始得。若只管恁地鶻突不分別,少間一齊都滾做不好處去,都不解知。孟子亦說道:'我知言: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這不是分別得分明,如何得胸次恁地了然!天下只是個分別是非。若見得這個分明,任你千方百計,胡說亂道,都著退聽,緣這個是道理端的著如此。如一段文字,才看,也便要知是非。若是七分是,還他七分是;三分不是,還他三分不是。如公鄉里議論,只是要酌中,這只是自家不曾見得道理分明。這個似是,那個也似是,且捏合做一片,且恁地過。若是自家見得是非分明,看他千度萬態,都無遯形。如天下分裂之時,東邊稱王,西邊稱帝,似若不復可一。若有個真主出來,一齊即見退聽,不朝者來朝,不服者歸服,不貢者入貢。如太祖之興,所謂劉李孟錢,終皆受并,天下混一。如今道理個個說一樣,各家自守以為是,只是未得見這公共道理是非。前日曾說見道理不明,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大丈夫;若后車千乘,傳食諸侯,喚做大丈夫也得。"問:"是非本吾心之固有,而萬物萬事是非之理莫不各具。所以是非不明者,只緣本心先蔽了。"曰:"固是。若知得事物上是非分明,便是自家心下是非分明。程先生所以說'才明彼,即曉此'。自家心下合有許多道理,事物上面各各也有許多道理,無古今,無先后。所以說'先圣后圣,其揆則一'下,又說道:'若合符節。'如何得恁地?只緣道理只是一個道理。一念之初,千事萬事,究竟於此。若能先明諸心,看事物如何來,只應副將去。如尺度,如權衡,設在這里,看甚么物事來,長底短底,小底大底,只稱量將去,可使不差毫釐。世上許多要說道理,各家理會得是非分明,少間事跡雖不一一相合,於道理卻無差錯。一齊都得如此,豈不甚好!這個便是真同。只如今諸公都不識所謂真同,各家只理會得半截,便道是了。做事都不敢盡,且只消做四五分。這邊也不說那邊不是,那邊也不說這邊不是。且得人情不相惡,且得相和同,這如何會好!此乃所以為不同。只是要得各家道理分明,也不是易。須是常常檢點,事事物物,要分別教十分分明。是非之間,有些子鶻突也不得。只管會恁地,這道理自然分明。分別愈精,則處事愈當。故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堯舜禹數圣人出治天下,是多多少少事!到末后相傳之要,卻只在這里。只是這個精一直是難!"〔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