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雨說》學案(通用13篇)
第2課《雨說》學案 篇1
教師寄語:
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
學習目標
1.學習擬人、比喻、反復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形象塑造、表情達意中的作用。
2.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3.通過作者對春雨形象的描繪和歌頌,領悟作者對兒童的關愛之情。
4.通過學習詩作,培養(yǎng)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教學步驟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作家簡介
鄭愁予是中國臺灣詩人,本名鄭文韜(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東濟南。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
15歲開始寫詩,49歲隨家人去中國臺灣,現(xiàn)旅居美國。他的詩歌多描寫旅人心緒,故被稱為“浪子詩人”。詩風豁達而不失婉約,其名作《錯誤》被譽為“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本詩寫于1979年,此時,詩人身在美國,心系祖國,他以滿腔的熱忱關注著祖國兒童的成長,并通過此詩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的真誠祝福。詩歌中“雨”就是一位溫柔美麗而又親切的愛的使者,作者通過它寄寓了自己對祖國兒童最真誠的祝福和希望。
2、根據(jù)注音寫出漢字。
(1)yīn啞( ) (2)絲lǚ( )
(3)suō衣( ) (4)斗lì( )
二、整體感知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雨說”在詩中出現(xiàn)了幾次。以此理出詩作結構。
3.詩作是第幾人稱寫作?是什么修辭手法?
4.在第一節(jié)到第五節(jié)中出現(xiàn)過哪些景物?
三、合作釋疑
1.雨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它是怎么長大的?
2.雨做了這一切,它的來意是什么?
3.第三部分描寫了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見到春雨后“笑”的場面,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4.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這句話?
5.最后一節(jié)詩中哪些詞句暗示了雨的命運?
6.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四、課內精讀
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帶來春的洗禮
為什么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為什么不跟著我走,踩著我腳步的拍子?
跟著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將潤如油膏
去看牧場就要抽發(fā)忍冬的新苗
繞著池塘跟跳躍的魚兒說聲好
去聽聽溪水練習新編的洗衣謠
雨說:我來了,我來的地方很遙遠
那兒山峰聳立,白云滿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們一樣地愛玩
可是,我是幸運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
第一樣事兒,我要教你們勇敢地笑啊
君不見,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
石獅子見了我笑出了淚啊
小燕子見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樣事,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
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說: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
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
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1.選文中,雨“說”的一席話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2.作者賦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現(xiàn),這樣寫好在哪里?
3.請默寫出空行的詩句。
4.春天來了,你聽了春雨對你說的話之后,想對春雨說些什么呢?
5.關于“春雨”的詩有許許多多。請你再查找一首寫春雨的詩,并體會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 答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fā)現(xiàn)了,
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zhàn)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注:這首詩寫于1976年“四五”運動之中,是以“我”為代表的覺醒的一代,對“世界”即十年動亂的中國的“回答”。
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尖銳而有力地概括和嘲諷了十年動亂所造成的荒謬現(xiàn)實的詩句是
3.作者連用四個“我不相信”組成的排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雖然詩人在文中宣布“我不相信”,但是并沒有在對現(xiàn)實的懷疑和否定中陷入虛無,而是選擇了自覺地承擔改造世界的使命。你從哪些詩句中可以感悟出來?
5.你認為“我”有可能代表著怎樣一種人?請你聯(lián)系實際生活加以簡單的評價。
2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 略
整體感知
1、 略
2、a.第一部分:(一至三節(jié)) 雨的到來
b.第二部分:(四至五節(jié)) 雨的邀請
c.第三部分:(六至八節(jié)) 雨的來意
d.第四部分:(九節(jié)) 雨的祝福
3、是第一人稱寫作,是擬人的修辭手法。題目是“雨說”,因此全詩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敘述,直接抒情。
4、 田圃、牧場、魚塘、小溪。
合作釋疑
1、雨的家鄉(xiāng)在遙遠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認真聽教師的講解,領會“白云”和“笑著”的深刻含義。(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長。)
2、它的來意是“教你們勇敢地笑”。引導并點明寓意:雨希望孩子們能夠沖破束縛,自由自在、快樂地生活。
3、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柳條兒“笑彎了腰”,石獅子“笑出了淚”,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嘩啦啦地響”。
4、雨的到來給萬物帶來歡笑,雨是自由和快樂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們能夠勇敢地用笑聲表達出追求幸福、快樂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5、“不再回去”、“快樂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運。
6、雨的祝福是孩子們“吃著蘋果擦著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課內精讀
1.希望孩子們走進大自然之中,學會樂觀,能夠過著快樂、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新一代兒童的關愛與祝福。
2.作者賦予“雨”以人的感情與思想,使詩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動而又形象,給人以無窮的想像力,也容易引發(fā)讀者的興趣。
3.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 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4.示例:我想對雨說:“謝謝你,春雨。我會將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接受您的洗禮。在祖國日新月異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又快樂,自由而幸福,我一定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會珍愛自己的生命并為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我會更加珍愛他人的生命并為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而甘愿貢獻自己的一生。”
5.示例:《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拓展延伸
1.表達了作者對“四人幫”、對假丑惡的極端憤慨,對即將出現(xiàn)的轉機、對真善美的熱情謳歌,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自我奉獻精神和沉重的歷史責任感。
2.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3.表現(xiàn)了作者要對惡勢力進行挑戰(zhàn)的決心和信心。
4.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5.詩中的“我”可能是一個被惡勢力判決的但又義無反顧的向惡勢力挑戰(zhàn)的勇敢者。生活中正需要像“我”這樣愛憎分明又有勇氣的人。譬如面對壞人壞事,我們應該勇敢地與其作斗爭,人民英雄徐洪剛就是這樣的人。但是,如果對任何事都叛逆,不加任何分析,從而全盤否定它們,就會陷入一種虛無主義之中,這是不足取的。(大意正確即可)
第2課《雨說》學案 篇2
2 雨說 深圳市北師大南山附中 田穎 < } 18px line-height: 14px; font-size: { td div.union justify text-align: 173%; 0cm; 13pt margin: 16pt; inter-ideograph; text-justify: bold; font-weight: .h3 .h2 240%; 16.5pt; 0cm 17pt 22pt; .h1
1.注重朗讀,感悟詩歌的內容,捕捉詩歌的意象,領會詩歌的感情。
2.通過聯(lián)想、想像,體驗情境,理解詩情。
教學安排:
1課時。
學生準備:
1.搜集描繪“春雨”的古詩佳句。
2.朗讀預習:讀準字音,熟讀詩句。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背誦一些描寫春雨的詩詞佳句,并說一說“春雨”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tǒng)詩文中有怎樣的內涵。讓同學們走出古詩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鄭愁予的《雨說》,去感受現(xiàn)代詩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紹: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中國臺灣。195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現(xiàn)旅居美國,為“現(xiàn)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雨說》是他于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他把《雨說》送給“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我們來聽聽他要借“雨”之口對中國兒童說些什么。
二、品讀詩歌
(一)配樂朗讀,理清思路
《雨說》清新靈動,建議以輕松歡快、優(yōu)美抒情的音樂做鋪墊。推薦樂曲:班得瑞的輕音樂《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薩克斯樂曲《春風》。
《雨說》共九節(jié),從雨到來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腳步,再到雨的問候和邀請,雨的任務,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把每一節(jié)詩濃縮成一行詩,然后嘗試把九行詩組成一首新的詩,以這種方式來把握這首詩的脈絡。
(二)感受詩情,品味雨韻
先整體感悟,后重點突破。利用朗讀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感受和品味。
1.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文章標題為《雨說》,請概括一下,雨“說”了哪些話。
(2)讀了課文,你感覺詩中的“雨”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飾詞,例如:親切、溫柔、充滿愛心的雨;樂觀、愛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學生可圍繞“愛”的主題暢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
2.細細吟詠,重點突破
(1)找出詩中最能體現(xiàn)本詩主旨的詩行,反復吟詠,細細品味。
例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這首詩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什么?它的運用對表達詩歌的主旨有什么好處?
(3)自由提問,共同探討。
提示:這一部分,教師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和同學們一起品味詩歌的內涵。在自由提問中,可以查漏補缺。中間貫穿朗讀,可以采用多種朗讀手段,提高學生興趣,另外,可適當補入朗讀指導。
(三)聯(lián)想想像,豐富詩句
讓學生用詩一樣的語言,在原詩的基礎上描繪出一幅幅具體、生動、優(yōu)美的畫面,并為每一幅畫面起個名字。也可以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拋開原有詩句,重新創(chuàng)作新詩。這兩種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讓學生感覺不單調,不重復,在變化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畫面描繪(如第五節(jié)):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們嬉戲的腳印,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技發(fā)芽,池塘里的小魚兒快樂地向我問好,唱著歌謠的溪水蕩起滿臉的笑。
提示:準確識別意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與本詩歡快、喜悅、樂觀的情調相符的畫面。注意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通過畫面感知意象的特點。
創(chuàng)作新詩句:第一節(jié)寫久盼大地的春雨,詩人選擇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場、魚塘和小溪,請同學們仿照原有詩句,豐富意象,寫出新詩句。
提示:學生的詩也許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鮮的詩句一定可貴。放手讓他們去寫,捕捉智慧的靈光,收獲情感的微芒。
三、開闊視野,創(chuàng)作實踐
“雨”對你說了那么多的話,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筆,對“雨”說說你想說的話,和“雨”對唱一首歌?請趕快行動吧。
第2課《雨說》學案 篇3
一、導語 設計
大家還記得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嗎?在中華詩歌的寶庫里,還有許多燦若星河、異彩紛呈的現(xiàn)代詩,她們吸收了幾千年詩詞深邃的神韻,借鑒了外國詩藝自由的腳步,感受著新時代清新的氣息,裝點了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盛裝。今天,就讓我們和著喜悅、輕快的節(jié)拍,去聆聽“雨說”,去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魅力。
二、解題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中國臺灣,195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發(fā)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寶刀未老”,勤耕不輟,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被稱為“浪子詩人”。現(xiàn)旅居美國,為“現(xiàn)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雨說》是他復出之后于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詩歌以新穎而鮮活的意象,靈動而多情的語言,抒發(fā)了對兒童濃濃的關愛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真誠的祝福。詩人從小在炮火中長大,他深切體味過戰(zhàn)爭的苦難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視童心的天真爛漫,也更能懂得“關愛”對童年的意義。詩中“雨”成了溫柔親切陌氖拐擼腦⒘聳蘇娉系南M?
三、研習課文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田圃(pǔ) 禁錮(jìngù) 留滯(zhì) 喑(yīn)啞(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就語調、語速、語氣、重音、停連等作標記,感受全詩洋溢著的音樂美。
朗讀指導:
(語調:如第一節(jié)應讀得急切,表達出對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節(jié)應讀得輕柔、溫和,以示“雨”之關愛;第五節(jié)可讀得歡快一些,傳達喜悅之情;第八節(jié)應讀出高昂之氣,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第九節(jié)讀出欣慰之情,顯示全詩的主旨。
停頓: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重音:如“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點的詞要重讀。)
(3)播放薩克斯樂曲《春風》,請學生伴隨音樂朗讀全詩,仔細體味詩中的意境。然后請學生說說詩人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情調。
明確:輕快,喜悅,蓬勃向上,充滿活力。
2.具體研習。
(1)播放范讀錄音帶(并配音樂),請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詞語,并通過聯(lián)想、想像把這些意象所在的詩節(jié)描繪成一幅圖畫。
意象詞語如:雨、田圃、牧場、魚塘、小溪、雷電、風、門窗、簾子、蓑衣、斗笠、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你們等。
畫面描繪(如第五節(jié)):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們嬉戲的腳印清晰可見,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發(fā),池塘里的魚兒活蹦亂跳,還有唱著歌謠的溪水……
(2)自由吟詠,請學生結合自己想像的畫面,給“雨”前邊加上恰當?shù)男揶o成分,并思考詩人寄予“雨”怎樣的內涵。
明確:大地企盼的春雨;親切溫柔充滿愛心的春雨;與孩子一起嬉戲的春雨;勇敢地笑著的春雨……
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詩抓住“雨”這些特點,贊頌人間永恒的愛,于是“雨”成了春的腳步,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
(3)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本詩主旨的一些詩句,反復吟詠,細細品味。
明確: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齊讀第七、八節(jié),品味其中的“笑”。
明確:第七節(jié)中,詩人借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抓住它們生動的一剎那,抒發(fā)自己對勇敢、樂觀、自信的贊美。第八節(jié),用兩句氣勢高昂的對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將感情推向高潮。有了愛,才會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體現(xiàn)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3.欣賞品味。
(1)細膩精巧的運筆
“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賞析:“愛心”點明“雨”之所指,而“絲縷”則形象描繪出愛之細之柔,“天地”包括田園、牧場、山峰、白云等,極言愛之廣之濃,無私、博大,使人讀后如沐春雨。把這樣一個豐富深刻的內涵寓于形象貼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賞析:捕捉孩童吃蘋果這一細節(jié),擷取內涵豐富的那份“甜”,化為“祝福的心意”,雖卒章顯志,卻不露聲色,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詩自由的風格。
(2)擬人化的藝術手法
詩人賦予“雨”人的思維和行為,她時而“溫聲細語”,時而歡呼雀躍,一會“探訪”大地,一會“親近”孩子,田圃、牧場、山峰、云端,到處都有她的身影,既親切又生動,這渾身散發(fā)的靈氣和展現(xiàn)的真情,怎不讓人與之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4.課堂小結。
涵泳全詩,詩人鄭愁予為我們送來了一位溫柔可親,卻又勇敢樂觀的愛的使者,我們也和那些孩子們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潤里,意猶未盡。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shù)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語).
四、意境拓展
聽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朗誦,比較兩首詩在選用意象、語言風格方面的異同。
第2課《雨說》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體會詩歌抒發(fā)的思想和感情。
2、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自主閱讀。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啟發(fā)學生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節(jié)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進一步領會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學做具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用喜悅、歡快的語調朗誦全詩,培養(yǎng)學生讀詩的興趣。
2.理解意象,把握本詩的主題,感受作者飽含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聯(lián)想、賞析、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雨絲風片是春天最多彩的筆墨,古今中外無數(shù)文人墨客用筆贊美它:
好雨知時節(jié)--------渭城朝雨-------沾衣欲濕----------
天街小雨-------春潮帶雨----------黃梅時節(jié)------------(學生背誦補充)這些詠雨的名篇已經(jīng)融入大家的情感世界,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中國臺灣詩人鄭愁予的詩作名篇《雨說》,看看他又賦予了雨什么樣的情致。
二、學習目標
1.學會細致觀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寫方法。
2.學習在景物描寫中抒發(fā)感情的方法
3.學習作者塑造博大、寬廣的胸懷,以造福于人為自己的幸福的精神。
三、作者及寫作背景
1、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中國臺灣,195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發(fā)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寶刀未老”,勤耕不輟,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被稱為“浪子詩人”。現(xiàn)旅居美國,為“現(xiàn)代詩社”成員
2、《雨說》是他復出之后于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
當時正值我國結束“*”災難不久而開始新的歷史時期,詩人關注著中國大陸,看到它的變化。經(jīng)歷十年浩劫后的中國,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蘇。
四、學生自由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一)、你遇到哪些生字詞?出示課件,解決字詞
圃錮滯
嚷蓑笠
膏聳
喑啞襁褓
(二)、概括各部分內容
1、春雨到來之前的序幕。
2、春雨到來。(自述,擬人化描繪。)
3、雨囑咐孩子們不要拒絕它的到來。
4、雨向孩子訴說它的使命。
5、雨動員孩子們跟它去迎接春天。
6、雨告訴孩子們它來自哪里。
7、8、春雨兩次鼓勵孩子們勇敢地笑。
9、雨交代它最終的歸宿。
五、再讀每節(jié),探究各節(jié)重難點
1、怎樣理解詩歌開頭括號中的話的含義?
明確:“四月”點明時間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對春雨的渴盼,雨在大地萬物的企盼中及時到來.
2、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春雨有什么特點?
比喻、擬人;形象生動、溫柔可親,像愛的使者。
輕盈、綿綿不斷、溫柔的特點
3、第三節(ji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愿望?
(春雨希望人們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
4、第四節(jié)又表達了春雨的什么愿望?
春雨熱愛大地萬物,她希望人們能與它親近
5、第五節(jié)春雨號召孩子們干什么?
號召帶著孩子們跟著她去體驗大自然的各種氣息。
6、第六節(jié)雨自述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雨自述自己兒時的來歷,給小朋友以親切之感
7、第七節(jié)詩人借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抓住它們生動的一剎那,抒發(fā)作者的什么感情?
抒發(fā)作者對勇敢、樂觀、自信的贊美。之情
8、第八節(jié)大地指什么?為什么說“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大地指新的世界。未來是孩子們的,只要孩子們始終保持快樂的童心,積極向上,新的世界就有希望了。
9、賞析第九節(jié)
賞析:捕捉孩童吃蘋果這一細節(jié),擷取豐富的那份“甜”,化為“祝福的心意”,雖卒章顯志,卻不露聲色,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詩自由的風格
10、最后一節(jié)中寫道:“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這“快樂的安息”讓你聯(lián)想起龔自珍的哪兩句詩?
寫春雨希望孩子們自由快樂地生活,為此她甘心奉獻自己的一切;
“快樂的安息”可讓我們聯(lián)想到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六、小結
(一)、.詩歌的題目是《雨說》,那么詩人筆下的雨都說了什么?這些話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雨”說她來了;她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她,靜悄悄地走來,孩子們不要拒絕她的來到;她,來自遙遠的地方;她曾在幸運的笑中長大。“雨”說她來了,就不再回去,當孩子們學會了自由地笑,她快樂地安息。
中心:表達了作者對春雨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和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由衷祝福及熱切期望。
(二)、寫作特色
1、大量采用擬人手法,借春雨之口表達作者對孩子的良好祝福和希望,這是最突出的特點。
2、語言通俗、親切、清新、自然,給人以溫柔可親之感,便于兒童閱讀和接受。
3、詩的風格輕柔、喜悅、親切,充滿童真童趣。
七、動筆練習
(一)1、在春天,除了柳條兒、小燕子外,還有很多事物都在笑啊,試著用這種句式補充兩句詩吧。
見了我笑啊。
1、桃花見了我笑紅了臉頰啊。
2、石榴見了我笑破了肚皮啊。
3、小溪見了我笑亮了嗓子啊。
(二)副標題起什么作用?
散文和詩歌中的副標題一般以是提示詩、文寫作緣由為多。
《雨說》這首詩的副標題點明了”說”的對象:中國兒童;概括了內容,表明詩人對中國兒童的期望和祝愿,符合孩子的心理.
(三)課后練習P9
1、寒冷的冬天已經(jīng)過去了,“雨”這位愛的使者要給大地帶來春天,給孩子帶來快樂,讓孩子們勇敢地歡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笑”在這里代表一種快樂幸福、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孩子們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四)本詩運用的擬人修辭手法的好處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擬人化手法:讓人感受到這位愛的使者的親切溫柔的形象,具有親切感,活潑歡快,充滿童趣,符合兒童的心理,能打動孩子們嫩的童心稚.
第2課《雨說》學案 篇5
[教學目的]
1.激發(fā)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節(jié)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解讀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用喜悅、歡快的語調朗誦全詩,體會本詩明麗清新的風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詩的主題,感受作者飽含的真情。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從語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聯(lián)想想像法。指導學生展開想像把握詩中的意象。
3.評析欣賞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暢所欲言。
4.探究學習法。用于詩歌鑒賞方法的探究,根據(jù)學生實際酌情進行。
媒體設計
錄音機、教學帶。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步驟 ]
方案一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還記得“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嗎?詩可以娛目、娛耳、娛心。其實,在中華詩歌的寶庫里,還有許多燦若星河、異彩紛呈的現(xiàn)代詩,她們吸收了幾千年詩詞深邃的神韻,借鑒了外國詩藝自由的腳步,感受著新時代清新的氣息,裝點了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盛裝。今天,就讓我們和著喜悅、輕快的節(jié)拍,去聆聽“雨說”,去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魅力。
(解說:此導語 的設計,力求拋磚引玉。一是由學生耳濡目染的古詩句談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暗示詩人的創(chuàng)作底蘊;二是明示詩歌的作用,既隱含方法,又指出了學習重點。)
二、解題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中國臺灣,195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發(fā)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寶刀未老”,勤耕不輟,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被稱為“浪子詩人”。現(xiàn)旅居美國,為“現(xiàn)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雨說》是他復出之后于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詩歌以新穎而鮮活的意象,靈動而多情的語言,抒發(fā)了對兒童濃濃的關愛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真誠的祝福。詩人從小在炮火中長大,他深切體味過戰(zhàn)爭的苦難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視童心的天真爛漫,也更能懂得“關愛”對童年的意義。詩中“雨”成了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正寄寓了詩人真誠的希望。
三、研習課文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田圃(pǔ)
禁錮(jìngù)
留滯(zhì)
喑(yīn)啞(yǎ)
襁(qiǎng)褓(bǎo)
(解說:準確識讀生字是朗讀乃至吟詠課文的前提,學生之間互相指正比教師單純灌輸效果更好。)
(2)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就語調、語速、語氣、重音、停連等作標記,感受全詩洋溢著的音樂美。
明確:語調:如第一節(jié)應讀得急切,表達出對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節(jié)應讀得輕柔、溫和,以示“雨”之關愛;第五節(jié)可讀得歡快一些,傳達喜悅之情;第八節(jié)應讀出高昂之氣,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第九節(jié)讀出欣慰之情,顯示全詩的主旨。
停頓: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重音:如“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點的詞要重讀。
(解說:此步為學生品讀全詩的關鍵,只有完全融化到詩里,才能在高層次上獲得審美感受。)
(3)播放薩克斯樂曲《春風》,請學生伴隨音樂朗讀全詩,仔細體味詩中的意境。然后請學生說說詩人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情調。
明確:輕快,喜悅,蓬勃向上,充滿活力。
(解說: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礎上的一次升華,因此應要求學生反復吟詠,一讀一思,一思一得,最后達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義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學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樣,提倡借用古詩文表達,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
2.具體研習。
(1)播放范讀錄音帶(并配音樂),請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過聯(lián)想、想像把這些意象所在的詩節(jié)描繪成一幅圖畫。
明確:意象如:雨、田圃、牧場、魚塘、小溪、雷電、風、門窗、簾子、蓑衣、斗笠、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你們等。
畫面描繪(如第五節(jié)):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們嬉戲的腳印清晰可見,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發(fā),池塘里的魚兒活蹦亂跳,還有唱著歌謠的溪水……
(解說:準確識別意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與本詩歡快、喜悅、樂觀的情調相符的畫面。注意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通過畫面感知意象的特點,為解讀意象做準備。)
(2)自由吟詠,請學生結合自己想像的畫面,給“雨”前邊加上恰當?shù)男揶o成分,并思考詩人寄予“雨”怎樣的內涵。
明確:大地企盼的春雨;親切溫柔充滿愛心的春雨;與孩子一起嬉戲的春雨;勇敢地笑著的春雨……
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詩抓住“雨”這些特點,贊頌人間永恒的愛,于是“雨”成了春的腳步,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
(解說:這是在形象思維、感受詩的意境的基礎上對典型意象…‘雨”的感悟。學生可圍繞“愛”的主題暢所欲言,教師也可根據(jù)學情,適當加以提示,如參看副標題“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也可先找關鍵句。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
(3)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本詩主旨的一些詩句,反復吟詠,細細品味。
明確: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解說:詩重在讀,只有在吟詠中才能把握詩豐富的內涵。最好能讓持不同意見的學生發(fā)表見解,教師重在方法上的指導,而不苛求結論。)
(4)齊讀第七、八節(jié),品味其中的“笑”。
明確:第七節(jié)中,詩人借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抓住它們生動的一剎那,抒發(fā)自己對勇敢、樂觀、自信的贊美。第八節(jié),用兩句氣勢高昂的對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將感情推向高潮。有了愛,才會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體現(xiàn)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解說:選取重點段落回讀,強化對文章的感悟欣賞,優(yōu)化學生的情感和審美素質,重視學生的自我感受,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和智能雙向發(fā)展的綠洲。)
3.欣賞品味。
(1)細膩精巧的運筆
“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賞析:“愛心”點明“雨”之所指,而“絲縷”則形象描繪出愛之細之柔,“天地”包括田園、牧場、山峰、白云等,極言愛之廣之濃,無私、博大,使人讀后如沐春雨。把這樣一個豐富深刻的內涵寓于形象貼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賞析:捕捉孩童吃蘋果這一細節(jié),擷取內涵豐富的那份“甜”,化為“祝福的心意”,雖卒章顯志,卻不露聲色,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詩自由的風格。
(2)擬人化的藝術手法
詩人賦予“雨”人的思維和行為,她時而“溫聲細語”,時而歡呼雀躍,一會“探訪”大地,一會“親近”孩子,田圃、牧場、山峰、云端,到處都有她的身影,既親切又生動,這渾身散發(fā)的靈氣和展現(xiàn)的真情,怎不讓人與之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解說:欣賞品味與具體研習兩部分可視課堂實際穿插進行,教師評析要適時而作,適可而止。)
4.課堂小結。
涵泳全詩,詩人鄭愁予為我們送來了一位溫柔可親,卻又勇敢樂觀的愛的使者,我們也和那些孩子們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潤里,意猶未盡。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shù)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語).
(解說:鑒賞詩歌重在朗讀,貴在詩趣。以《雨說》為契機,啟發(fā)激勵學生閱讀大量詩歌名篇,提高鑒賞能力和欣賞品味,才是最終目的。)
四、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比較兩首詩在選用意象、語言風格方面的異同。
[板書設計 ]
(解說:明示教學目的,突出詩歌主題,強調學習重點,力求簡潔清晰,一目了然。)
第2課《雨說》學案 篇6
《沁園春·雪》和《雨說》教學反思
湖南省瀏陽市集里中學周翠娥
通過《沁園春·雪》和《雨說》的教學,對詩歌教學中朗讀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1、通過朗讀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趣味,詩歌的文學性很強,品詞、析句、培養(yǎng)語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讀。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詞語的豐富之美,詩歌意韻之妙,進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越讀越感到自己真正進入了角色,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課堂實驗《沁園春·雪》的教學中,上闕教學中我用五分鐘講解內容,而下闕教學時我用五分鐘給學生朗讀,后經(jīng)檢查同學們對下闕的理解、感司要優(yōu)于上闕。
2、古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還有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整體領悟詩意朗讀也不失為最有效的方法,教師的朗讀是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的朗讀訓練是不文本的直接對話,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促進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3、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文學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當指導朗讀,學生朗讀訓練,教師的評點,能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更何況是感情豐富、語言精煉、韻律諧美、讀來朗朗上口的詩歌呢。
一次扣人心弦的“懸崖閱讀”
──《沁園春·雪》教學反思
重慶市外國語學校王君
上《沁園春·雪》時,我有點兒心虛,因為有一個問題直到要上講臺了我也還沒有十足的把握。教參上倒是講得振振有辭,但我覺得只是凌空蹈虛老調重談。而我自己已經(jīng)有的一點兒領悟又很怪誕另類不符合常規(guī)。這種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我戲稱它為閱讀的“懸崖狀態(tài)”──渴望有新的跨越但是腳下又沒有扎實的土地作為根基。一切還需要靠課堂上即時的生成發(fā)展來佐證──無論是突破思維原點還是遭遇尷尬,我認為只有課堂上孩子們的反應,才有資格對此問題做出最后評判。
果然不出所料,對于我的在質疑方面已經(jīng)“訓練有素”的孩子,這樣算不上深層次的問題休想逃過他們的眼睛。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新鮮,我們面臨的矛盾是:毛澤東對古代英雄們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
一貫的最簡單的講法當然是──惋惜。傳統(tǒng)的講授要求教師摳住關鍵詞“惜”、“略”、“稍”,來讓學生明白:毛澤東對古代英雄主要還是肯定的,至于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罷了。
這樣的解釋當然是很唯物主義的,體現(xiàn)了毛澤東他老人家一貫強調的思維作風:實事求是、一分為二。
但學生和我一樣覺得別扭,他們在課堂問的和我在備課時候想的一模一樣:對成吉思汗,毛澤東哪里還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全盤否定了嘛!因為文中明明是: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個“只”,還是“惋惜”嗎?至于“俱往矣”,簡直就是全盤否定了歷代所有的英雄,這還是“惋惜”嗎?
教參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樣寫到: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雕射大弓”,非常傳神地表現(xiàn)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這段話,讀得我如墜五里霧中。難道就是因為一句“引天下英雄盡折腰”,就可以印證毛澤東對成吉思汗的“褒”嗎?縱觀全詞,文氣逶迤之處,對成吉思汗,分明都只有“貶”,何曾“褒”,為何硬生生讓我們的毛主席在這首詞中如此“理性和客觀”呢?
教參不能說服我。孩子們當然是沒有看過教參的,但是他們對“惜”一直要管到“射大雕”的解釋不服氣,他們認為毛澤東根本就是把成吉思汗否定了的。我在心底認可這種感受,因為這也是我的感受。但如果按照我們的感受,毛澤東豈不就變成了一個狂妄自大缺乏理性的人了嗎?這樣的解讀又合理嗎?這真的是一次“懸崖上的體驗”啊!我雖然如履薄冰,但是又有些許期盼,因為起碼在文本自身上,暫時還不能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我決定小心奕奕地拋出我的殺手锏。這是一步險棋,這是我的思維在懸崖狀態(tài)中的一種“懸崖選擇”。如果這種選擇不能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那么這步棋沒有任何意義。
我說:“同學們,這個問題是有些費解。毛主席怎么會不給予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樣的待遇,而對他毫不留情地批評呢?讓我們回到當時的創(chuàng)作現(xiàn)場,體會一下老人家在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候的心情變化,然后從這個角度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同學們很疑惑。都什么年代了,如何回到創(chuàng)作現(xiàn)場?難道還真有時空隧道不成?
我含笑不語。我指揮大家翻開了課本彩頁的第一頁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
我說:“孩子們,靜下心來體會,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室里有短短的靜默。但很快被熱烈打破了。
谷雨說:“我看出來了,王老師,這幅手書寫得龍飛鳳舞,好不瀟灑,果真是英雄的手筆。”
胡英劍說:“我感受到了豪氣和霸氣。手書中的字都不太好認甚至無法認,但是汪洋恣肆,氣貫長虹(用了兩個才學的雅詞,大家都為他鼓掌了),很有英雄氣。”
李想說:“這根本不是在寫字,這是情感在噴涌在爆發(fā)。”
我說:“評得妙!還要仔細觀察,體會整個書寫過程中的變化。”
谷雨一下子就跳了起來:“王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我發(fā)現(xiàn)了!毛澤東一直都很激動,但他是越來越激動。你看他的字,從秦皇漢武開始,用筆的力量就加大了,速度也更快了,這就證明,這個時候毛澤東的情緒就又上了一個高潮,他的書法透露了他內心的不可抑止的激動。如果說最開始他還只是亢奮的話,到后來,他就真的沸騰起來燃燒起來了……”
谷雨滔滔不絕,神采飛揚,下邊是一片共鳴聲。
我也被震動了,望著眼前這張年輕的智慧的,因為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漲得通紅的臉,我竟然有些百感交集。幸甚,我的感覺和孩子們的感覺對接──天衣無縫。
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解讀“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切疑問全部冰釋。
是的,毛澤東是一個充滿理性的領導者、思想家、歷史學家,他不可能否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功勞,因此,才有了前邊的“惜”、“略”、“稍”。
但是,在這首詞中,毛澤東不僅僅是以一位共產(chǎn)黨的領導者進入創(chuàng)作的,他更是以一個普通文人和普通作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是一個熱血燃燒的詞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氣作為文字,先是掃射,然后是激射然后是噴射。在激情漸至燃燒的過程中,他不可遏制地處于爆發(fā)狀態(tài)了──情感的噴發(fā)使他暫時出現(xiàn)了理性的“迷失”,在特定的創(chuàng)作瞬間,激情成就了一個傲視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澤東。
這時候,他是一位真正的文人詩人,而不是一位需要字斟句酌的政治家。他用生命的狂放寫詩,他像黃河一樣咆哮了,他凌空一吼,驚天動地:普天之下,舍我其誰?
氣血淋漓,“只識彎弓射大雕”,一揮而就,還不夠,再來一句:俱往矣!歷史在英雄的筆下像蛛絲一樣被輕輕抹去。
這是生命的吶喊──沒有顧忌,只有宣泄!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血氣方剛的要改寫歷史的人的沖動!
這也是《沁園春·雪》之所以最打動人之所在──因為這是豪不掩飾的至情至性的創(chuàng)作!
只有這樣解讀,毛澤東才能走下神壇,走進讀者的心靈深處。只有這樣的解讀,《沁園春·雪》的文氣和文脈才是貫通的,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為一。
而以往的解讀,無不是先把毛澤東定位成一位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這種標簽化完美化的解讀方式,不正是韓軍先生曾經(jīng)大力鞭撻過的“偽圣化”的一種表現(xiàn)嗎?
其實,作為一位立志要“換了人間”的英雄,這樣的“理性迷失”和“激情瀉洪”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比比皆是。承認如此的“迷失”,就是本質上承認毛澤東作為一位普通讀者的創(chuàng)作權和表達權。這是對人的尊重和對文本人性化的解讀。
我和我的學生,以“懸崖疑惑”啟動“懸崖思考”最后得出“懸崖解讀”,以一幅手書為解讀云梯,在課堂上自主質疑生成問題,巧妙解決閱讀難點,這番“懸崖上的思維”不僅扣人心弦而且美妙無比!
第2課《雨說》學案 篇7
教學設想
這首詩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了春雨一種靈動的生命,擁有了特殊的韻味。要求學生在學習時,注意朗讀、討論,了解詩歌的內容,捕捉詩歌的意象,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并通過想像體驗情境,理解詩歌的內容。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新課
二、初步朗讀全詩,熟悉課文內容
1.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3.在詞語摘抄本上摘抄詞語。
田圃 寒淺 錮 蹤跡 留滯 喑啞 溫聲細語
喧嚷 知悉 抗拒洗禮 油膏 襁褓 安息
三、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四、討論交流,理解詩歌內容
四、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通過這一組問題,意在把握詩歌的基本內容,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1)文章標題為《雨說》,請概括一下,雨“說”了哪些話?
(2)學生齊聲朗讀“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小溪漸漸喑啞歌不成調子”,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段時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
(3)學生自由朗讀其他章節(jié)的內容,然后仿照教師示范的方式進行想像,并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想像的內容。
(4)指名學生描述自己想像的內容,并為自己所描述的畫面取名。
(5)教師引導學生理清各章節(jié)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詩歌的寫作思路。
2.問題組合二:
這一組問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的優(yōu)美文句和關鍵語句,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1)朗讀“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小溪漸漸喑啞歌不成調子”,體會,這一節(jié)內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朗讀“第一樣事兒,我要教你們勇敢地笑啊……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體會:這兩節(jié)中,“勇敢地笑”反復出現(xiàn),詩人為什么這樣寫?
(3)最后一節(jié)中寫道:“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你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通過這一組問題,探討詩歌所運用的寫作技巧,從整體上把握詩歌。
(1)這首詩通篇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什么?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對詩歌的表達有什么好處?
(2)最后一節(jié)寫道:“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顯然,“雨”帶來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晶出這種“甜”了嗎?請引用詩歌中的內容陳述你的理由。
(3)請閱讀副標題,然后說說: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關系?
(4)“雨”對少年兒童“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話對“雨”說嗎?請簡要說說你的想法。
五、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1.指名學生分段朗誦全詩。
2.朗讀指導。從節(jié)奏、重音、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指導。
3.聽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在聽朗誦的同時,想像詩句所描繪的情景。
六、遷移閱讀
1.發(fā)給學生遷移閱讀資料:
要求學生閱讀下面這組小詩:
繁星
一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太空,
何曾聽得見他們對語?
沉默中,
微光里,
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二
嫩綠的芽兒,
和青年說:
“發(fā)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三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xiàn)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讀時體會這目詩的主目、風格和藝術特色等。
2.引導學生比較:注意從情感、結構、語言、意象、意境、寫作技巧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學生討論后發(fā)表意見,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能說出其中一點或幾點即可,不求全責備。
七、布置作業(yè)
第2課《雨說》學案 篇8
一、復習導入
⒈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作,可選擇集體、個別、自由朗讀的方式。
要求:字音要讀準;停頓要恰當,句子的層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讀出詩的感情。
⒉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來到,為萬物帶來了勃勃生機。詩人在詩中塑造的“雨”這一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雨”是“春雨”,是在寒冬過后,在大地久久的期盼中悄然而至的“春雨”,它滿懷愛心,前來親近孩子們,帶領孩子們去親近生機勃勃的春天,鼓勵孩子們勇敢地笑,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幸福,愿意為孩子們的幸福先出自己的一切。
二、質疑討論
⒈詩中的“雨”為什么會讓大地“等待久了”?詩中的“大地”為什么到了“四月”還沒有等到“春天”呢?
學生討論,產(chǎn)生疑惑,教師引導,交流,歸納:詩人正是以這樣一種看似矛盾和不合常理的設計,告訴人們,詩人所寫的“雨”不是大自然中的“雨”,詩中的“大地”不是大自然中的“大地”,詩中的“冬天”和“春天”也不是大自然中的“冬天”和“春天”。這是“象征”,“雨”是改變中國社會狀況的力量的象征,“大地”是當時中國社會的象征,“冬天”是“*十年”黑暗社會的象征,“春天”則是光明、自由、幸福的象征。詩人化身為雨,期待著著中國社會能夠走出*的陰影,建設一個光明、自由、幸福的社會。
⒉詩人為什么要化身為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來“說”呢?
*十年,中國沒有像樣的教育,沒有教育,對孩子來說是的損失,過了受教育年齡后,這種損失往往很難彌補。而孩子是民族的未來,耽誤了孩子,就是耽誤了我們民族的未來。正是因為*十年中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我們今天才感受到了社會發(fā)展中道德的淪陷,這種惡果就是教育沒有到位帶來的。所以,當“*”過去,詩人第一要關注的就是“孩子”,希望我們能夠給孩子一個“光明、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自主學習展示
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⒈“我”覺得 句詩寫得,因為 “來說話。
⒉運用比喻或擬人修辭方法選擇仿寫詩意的情境畫面,進行口語交流訓練和詩歌寫作小練習:
⑴“雨說: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 ”
⑵“雨說,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
⑶“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請跟我 ”
⑷“雨說,我要教你們 , ”
⑸“雨說,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了,要記著,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四、當堂練習
⒈雨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它是怎么長大的?
雨的家鄉(xiāng)在遙遠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認真聽教師的講解,領會“白云”和“笑著”的深刻含義。(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長。)
⒉雨要教孩子們做什么?它的用意是什么?
它的來意是“教你們勇敢地笑”。引導并點明寓意:雨希望孩子們能夠沖破束縛,自由自在、快樂地生活。
⒊第三部分描寫了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見到春雨后“笑”的形象,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柳條兒“笑彎了腰”,石獅子“笑出了淚”,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嘩啦啦地響”,描寫出了這些食物的“情態(tài)”。
⒋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這句話?
雨的到來給萬物帶來歡笑,雨是自由和快樂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們能夠勇敢地用笑聲表達出追求幸福、快樂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⒌最后一節(jié)詩中哪些詞句暗示了雨的什么樣的品質?
“不再回去”、“快樂地安息”都表明了雨愿意為了中國大地上的孩子奉獻一切的高貴品質。
⒍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們“吃著蘋果擦著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⒎將本詩改寫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體會詩與散文語言表達上的區(qū)別。或將本詩與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較,體會詩歌與散文語言的不同。
五、本課總結
本詩于1979年創(chuàng)作的自由體新詩。全詩共九節(jié),以題目“雨說”開篇,并通過“雨說”的反復,貫穿詩篇,形成前后呼應的結構。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說話能力,采用第一人稱與兒童對話,塑造了一個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的形象。全詩洋溢著輕松愉快、清新活潑的氣息。
通過這首詩作的學習,大家應該初步了解自由體新詩的特點,感受到詩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現(xiàn)代性創(chuàng)作技巧的把握。學會化身為物,運用擬人的手法來抒情達意,來塑造形象的方法。
六、作業(yè)
⒈熟讀并朗誦詩歌。
⒉完成《基礎訓練》的課外拓展練習及寫作練習。
第2課《雨說》學案 篇9
《雨說》課堂實錄
作者:黃麗萍
師:淅淅瀝瀝、纏纏綿綿的雨點在大地干涸、草木枯萎、鮮花萎蔫之時,她輕輕地來了,用她溫柔之手撫慰大地,用她的水滴滋養(yǎng)萬物;淅淅瀝瀝、纏纏綿綿的雨點在人們的心靈禁錮、世界失去活力、萬物少了生機之時,她輕輕的來了,用她甘甜的乳汁滋養(yǎng)著他們的心田。
她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同學們,讓我們揚起臉去親迎她,讓我們踩著她腳步的拍子一起去探訪大地吧!
(板書:雨說———為生活在中國大地的中國兒童而歌)
鄭愁予)
師,鄭愁予,誰了解他,介紹給大伙聽聽
生:1933年生于山東濟南,童年時隨軍人父親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15歲開始寫作,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詩既有李商隱的婉約,又有李白的豪放,多描寫旅人的心情,故又稱浪子詩人,其中的《錯誤》被喻為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請同學們看課題,探究一下,有何發(fā)現(xiàn)?請結合《雨說》的寫作背景進行探究。(見《探究之旅》)
生:《雨說》是為中國兒童而寫的一首歌,抒發(fā)了作者對兒童濃濃的關愛之情,表達對祖國未來真誠的祝福。
師:你們認為學《雨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以讀為主,在讀中品味。
師:那讓我們邊讀邊感受作者蘊藏在其中的那份真摯情感,老師先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還存在問題,教師讀的語氣是否符合這篇文章的意境?(師配樂讀)
師:老師讀完了,討論一下,哪些地方讀的好,哪些地方還有缺陷
生:我認為還要讀的舒緩一些,老師讀的速度有點快。
生:前三節(jié)讀的好,后三節(jié)和中間5、6節(jié)讀的快
師:我誠懇地接受你們的建議,整篇文章都要以舒緩的語氣來讀,現(xiàn)在,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用舒緩的語氣再來讀一遍。
師生:讀
師:和大家一起讀書真是一種享受。
《雨說》,雨究竟說了些什么呢?你能聽出來嗎?,下面分小組來邊讀邊聽,看哪一小組的同學讀的好,并讀出雨說的含義。
(一小組讀一節(jié),說一節(jié))
生:(試讀、探究《雨說》的內容)我們一起來聽每個小組來讀和說雨說的含義。
生:(1-9組的同學讀說)
師:聽你們讀說,就是在享受生活;聽你們說雨訴說的含義,就是在與作者作一次心的交流。雨說:當大地需要我的時候,我就輕輕的來了,我是帶著愛心而來的,請你們不要躲著我,我要和你們做最好的朋友,我要帶你們去親近大自然,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讓你們快樂的成長;我來了,想告訴你們,我曾經(jīng)在你們這么大時,就是在愛心的呵護下長大的,我也要讓你們和我一樣享受愛的撫慰,最希望你們都要快樂地、勇敢地面對生活,,只有你們快樂了,我才會快樂;只有你們健康的成長,我們的祖國才有希望。
師:讓我們再一次朗讀全文,再一次傾聽雨的心音吧。
生:(齊讀)
師:多次聽雨的訴說,老師有個疑問要大家?guī)臀襾斫鉀Q“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反復出現(xiàn)有何用意?
生:強調語氣,想告訴孩子們樂觀地勇敢地生活對他們是很重要的
生:作者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希望,快樂的成長,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顯然十分重要。
師:是呀,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肩負著建設祖國的責任,他們身心都要健康快樂的成長。
同學們還有哪些疑惑呢?請你們提出來,一起探究一起解答
生:“…等待久了……不成調子”,這一節(jié)內容起什么作用?
生:我認為起總領全文的作用,等待久了,就渴望新的到來,于是雨就來了,引出下文
師:他說的你認為滿意嗎?
生:應該是這樣(點頭贊許)
師:還有疑惑嗎?
生:(不作答)
師:此文通俗易懂,疑問并不多,這也來自于同學們有聰慧的大腦。
雨對中華大地的兒童說了那么多話,如果我們就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兒童,那你對雨有些什么話要說呢?請以小組為單位每人對雨說一句話,看看誰說得最精彩?
生:(劉露組)當大地干涸/沒了綠色的華衣/是你的來臨喚醒了他們的靈魂/是你帶來了美麗的世界/安撫了人們煩燥的心靈/給予了世界芬芳/讓人們陶醉于你的身旁/
生:(王成組)雨/當你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時/你驅走了冬日的殘喘/帶上了春日的生機/你用愛改變了土地的荒涼/用真誠喚醒了沉睡的池塘/大地的微笑因你更加燦爛/
生:(王宏吉組)雨/你是萬物之泉/雨/你是生命之靈/滿山的鮮花/滿山的綠草/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偉大的佳作/
生:(彭磊組)當樹木只剩下殘枝敗葉時/當小草失去翠綠時/當花兒漸漸凋謝失卻美麗面容時/是你悄然而至/給它們無微不至地關懷/使他們恢復往日的生機與色彩/雨/你是救世主/是神圣的靈魂/雨/你是一個歡快的精靈/來去匆匆/你的美麗卻永存人間/
生:(謝方良組)當你染綠柳枝/你是畫筆/你帶動柳枝點點頭/當你催放花蕾/你是喜報/你讓花瓣笑開了顏/
生:(蘇楊組)你來了,你帶著幸福的笑容/你來到原野/讓小草脫去了枯黃的外衣/你來到山川/讓枯萎無力的小樹又伸直了腰/你讓大地又恢復了生機/
生:(王雪利組)我站在大地上揚起臉頰/親迎你的到來/謝謝你給大地四月帶來的禮物/和你做朋友是我們的幸運/我跟著你的節(jié)奏在雨中漫步/心情變得無比舒暢/
生:(陳誠組)當樹葉開始凋零/森林便失去了綠裝/當小草漸漸枯萎/草原便失去了生機/這時/你來了/來得是那么的急時/來得那么歡愉/
師:剛才全班68位同學,有62名同學當了一次小詩人,創(chuàng)作并不難,難的是我們想不想去嘗試,請你把同學們作的詩進行整理成詩行,然后你就成了一名大詩人,請在你的詩題下面寫上你的大名,把詩寫在你的練筆本上。(板書:《我說》或《我對雨說》作者——)
師:讓我們牢記雨說的話:祝大家勇敢地笑!
下課!
第2課《雨說》學案 篇10
——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課文簡析
這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其突出的藝術特征是擬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詩采用擬人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真情傾訴,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在詩人筆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為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覺得親切可愛、活潑歡快、充滿情趣。
創(chuàng)意說明
根據(jù)這首詩的特點,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從字里行間把握詩歌春雨形象的特點,品味含蓄、精練、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同時領會詩作所歌頌的春雨犧牲自我、偉大無私的崇高精神,讓霏霏細雨飄進讀詩人的心田。
教學預設
一、把握雨蹤(從結構上分析雨之形象)
聽讀詩歌。思考:
1、從詩中找出春雨的行蹤涉及了哪些地方。
2、從詩中找出春雨“親近”了哪些事物?
自由讀。然后理清詩歌行文線索
1、春雨來臨之前大地上是怎樣的?
2、春雨到大地之后做了些什么?大地上有什么變化?
3、 雨后。春雨為什么說“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4、 探究:作者為什么在詩中反復出現(xiàn)“雨說,我來了……”
二、品味雨韻(從語言上分析雨之形象)
1、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來品味詩人筆下描述的“春雨”。
2、為“春雨”建個履歷表。
示例:雨的性格:溫聲細語
雨的問候:呼喚乳名,別將我拒絕。
雨的任務:到大地上親近你們的。
雨的希望:勇敢地笑
雨的祝福:大地擁有希望
三、體悟雨情(從主旨中分析雨之形象)
1、通過同學們的分析,說說“這是 的雨。”
2、介紹北京,副標題為什么取作“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四、吟詠雨語
1、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語氣和語調,很好地表現(xiàn)“雨”的形象。這首詩長句比較多,既要讀得連貫,也要在恰當?shù)牡胤酵nD,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示例,供朗讀教學時參考:
(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
等待久了的/魚塘和小溪
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牧場枯黃/失去牛羊的蹤跡
當魚塘寒淺/留滯著游魚
小溪漸漸喑啞/歌不成調子
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第一樣事,我要教你們/勇敢地笑啊
君不見,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
石獅子見了我/笑出了淚啊
小燕子見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樣事,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
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
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2、以“雨的自述為題,將這首詩改成一篇小散文。
第2課《雨說》學案 篇11
【學習目標】
1、能用喜悅、歡快的語調朗誦全詩,體會本詩清新明麗的風格。
2、理解本詩的內涵,能品味詩人筆下“愛的使者”──“雨”的形象。
【學法指導】
搜集資料,了解有關作者及本詩的背景。然后反復誦讀,從語言從語言入手。運用聯(lián)想想象法和探究學習法,展開想象,把握詩中的意象,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課前熱身】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田圃( ) 喑( )啞( ) 留滯( )
禁錮( ) 襁( )褓( ) 蓑( )衣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
寒淺 洗禮 忍冬 留滯 溫聲細語 潤如油膏
3、動手查資料,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整理后寫在下面的空白處。
4、反復朗讀本詩,要注意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很好地表現(xiàn)“雨”的形象。這首詩長句比較多,既要讀的連貫,也要在恰當?shù)牡胤酵nD,并要掌握好句中的重音,請根據(jù)下列的示例給全文做些朗讀標記:
(雨說:四月已經(jīng)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場
等待久了的/魚塘和小溪
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牧場枯黃/失去牛羊的蹤跡
當魚塘寒淺/留滯著游魚
小溪漸漸喑啞/歌不成調子
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5、自由朗讀,寫出各節(jié)詩所表達的內容:
⑴ 。
⑵ 。
⑶ 。
⑷ 。
⑸ 。
⑹ 。
⑺ 。
⑻ 。
⑼ 。
【課堂學習】
一、導入
二、聽讀課文
同學們邊聽邊就語調、語速、語氣、重音、停頓等作標記,并要談談聽讀的感受。
三、合作交流
讀全詩,思考并討論如下問題:
1、詩的題目是“雨說”,你知道她是對誰而“說”的嗎?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
2、結合詩中“雨”所說的那些話,想一想詩中的“雨”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她有哪些特點呢?哪些句子最能體現(xiàn)本詩的主旨?
3詩的第七、八小節(jié)中,兩次寫到了雨要“教你們勇敢地笑”,你怎樣理解這“笑”的內涵?從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嗎?
四、品味欣賞
朗讀全詩后,你最喜歡本詩的哪一句或哪一節(jié)呢?請說說你的理由。
五、問題探究
自由吟詠,體會一下本詩通篇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對詩歌的表達有什么好處呢?
【課后鞏固與延伸】
一、摘錄兩句課外古詩文中描寫春雨的名句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1、 。
2、 。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詩后問題
秋雨聲聲
傅天琳
窗外的雨聲,
淅淅瀝瀝地說個不停。
窗內的語聲,
嘰嘰咕咕地說個不停。
窗外的說些什么?
問那樹,那花,那小溪;
窗內的說些什么?
問這笑,這吻,這眼睛。
窗外和窗內都說了一夜,
雨聲和語聲融合著夢境。
天邊的霞光呦臉上的紅暈,
化一朵神女峰前飄飄的云……
1、題目“秋雨聲聲”能換成“秋雨”嗎?為什么?
。
2、本詩想表現(xiàn)什么中心?
。
3、怎樣理解詩句“天邊的霞光呦臉上的紅暈,化一多神女峰前飄飄的云”?
。
4、“雨聲和語聲融合著夢境”,“夢境”指的是 。
5、《雨說》用象征手法寫出了關愛;《秋雨聲聲》用擬人手法寫出柔情,請你運用擬人或比喻寫出夏雨的熱烈,用詩歌的形式寫出。
。
第2課《雨說》學案 篇12
導學提綱:
1、 閱讀本詩,找出詩中的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 結合手邊的資料查找并了解有關鄭愁予的文學常識。
3、 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目的:
1、 結合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 在理解詩歌的主題的基礎上,體會作所抒發(fā)的思想和感情。
3、 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領悟詩歌的意境。
4、 引導學生進行詩歌誦讀比賽,進一步領會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學寫新詩。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3、4
教學設想:
1、 教法:
引導學生自查手邊的資料,了解有關作者及本詩的背景。然后由教師示范朗讀本詩,學生初步感受詩歌意境。再找學生以雨的身份進行復述課文內容,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思考課后題1,理解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再結合課后題2,讓學生討論并發(fā)表看法。最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要求學生用新詩的形式寫下來。
2、 學法:朗讀體會,記憶背誦,模仿寫作。
3、 課時設計: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
大自然的花開花謝,星沉日落,雨雪風霜,常常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遐想和無限的感慨。特別是一些難忘的時刻和事件,總是和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為我們的回憶增添了無限的浪漫。今天,讓我們走進中國臺灣詩人鄭愁予的詩歌《雨說》中,與詩人一起去聆聽那跳動的雨珠告訴給我們的話語。
二、介紹作者情況及寫作背景,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初步領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祖籍河北, 1933年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親輾轉大江南北。抗戰(zhàn)勝利后到北京上學,49年隨家人去中國臺灣1953年大學畢業(yè),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學習,現(xiàn)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15歲發(fā)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有《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詩集。他的較有名的詩作大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稱為“浪子詩人”。《錯誤》是他流傳最廣的作品。在中國臺灣被譽為“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
三、朗讀詩歌,同時正音正字。教師的范讀與學生的試讀交錯進行,體會并明確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和感情——親切、喜悅、輕快、柔美。
四、詩歌的題目是《雨說》,那么詩人筆下的雨都說了什么?這些華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請學生以“雨”的身份對詩歌內容進行復述并評議。然后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春雨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和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由衷祝福及熱切期望。
五、鞏固練習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六、布置作業(yè)
1、結合課后題一、二思考理解詩歌的主題和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檢查朗讀與背誦情況,爭取達到熟練記憶背誦。
二、 自讀詩文,理解并分析每一節(jié)詩歌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話總結。
三、 學生討論詩歌的主題,申明理由。
四、 討論詩歌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好處。
明確:主要運用了“擬人”——親切,便于抒情;另外,還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
五、 再朗誦全詩,體會思想感情。
六、 課堂小結與遷移
我們從鄭愁予的詩歌中可以看到詩人對中國兒童的熱愛和祝福以及熱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從詩人的筆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實,我們周圍的世界也充滿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體會,相信我們也能寫出一首首美麗的詩歌。
要求:圍繞“雪”來進行詩歌的寫作。字數(shù)、行數(shù)不限。
提示:
1、 回憶下雪時你的心情和行動,用自己的語言來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感情。
2、 可以借用擬人、夸張、排比、反復和比喻等修辭手法。
3、 注意聯(lián)想與想象。
4、 注意詩歌的壓韻。
5、 農諺:“瑞雪兆豐年”;“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6、 下一節(jié)課,學生進行作品發(fā)布會。
第2課《雨說》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詩歌語言的凝練性、思想的豐富性。充分朗讀,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礎上嘗試詩歌的創(chuàng)作。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反復誦讀,在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悟詩歌的意境。通過學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實現(xiàn)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感受詩意。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用喜悅、歡快的語調朗誦全詩,體會詩歌明麗清新的風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題,感受真情。
【教學難點】
品析詩歌語言,理解詩意。
【教學方式】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從語言入手,充分入境。
2、運用聯(lián)想想象法,指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
3、運用探究學習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讓他們暢所欲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朗讀教學帶。
【教學構思及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背誦出描寫春雨的詩詞佳句,由傳統(tǒng)詩歌引入到現(xiàn)代詩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充分朗讀,初步感知
1、聽配樂詩歌朗讀,營造氛圍。
2、學生邊聽邊讀,熟悉詩歌內容。
3、學生齊讀,教師指導。(節(jié)奏、重音、語調、情感等)
4、引導學生理清詩歌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思路。
5、運用想象,理解詩中“雨”的形象。
6、教師簡介寫作背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
三、合作探究,具體研習,品味詩意
1、請學生找出每節(jié)詩中的意象,通過聯(lián)想和相象,把這些意象所在詩節(jié)描繪成一幅圖畫。
2、聯(lián)系詩句,說說詩歌中“雨”的形象。
3、齊讀七、八兩節(jié),品味其中的“笑”。
問題探究:這些動人的笑有什么含義嗎?試品析。
從兩個“勇敢地笑”中,你獲得了些什么啟示呢?
4、找出詩歌中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本詩主旨的一些詩句,反復吟詠,細細品味。
四、學生齊讀全詩,師生共同總結詩歌藝術特點
五、遷移練習
春雨對孩子們說了這么多,現(xiàn)在,你想對春雨說些什么呢?幾行詩幾句話都行。
六、課堂小結
誦讀全詩,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位溫柔可親,勇敢樂觀的愛的使者形象。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詩人對中國兒童的熱愛與祝福。希望同學們也如詩人一樣,做生活的有心人,積極觀察生活,以引發(fā)我們的藝術情感。
七、作業(yè)設計
1、熟讀全詩,感受詩意。
2、請用幾行詩或幾句話對春雨作一番描繪。
【板書設計】
雨說
鄭愁予
探訪四月的大地
親近孩子
來自遙遠的地方
教孩子們勇敢的笑
快樂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