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調節高中心理健康教案模板(精選3篇)
情緒調節高中心理健康教案模板 篇1
一、理論基礎:
人的思想、心理足以支配其行為與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讓人們難過、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和看法;事情本身常常無所謂好壞,而當我們加上了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評價,便會產生種種無謂的煩惱與困擾。所以一個人如果有正確的觀念,則能引導其過愉快的生活;反之,錯誤的思想和偏頗的看法,則易使人產生煩惱與困擾。
美國著名認知治療學家阿隆—貝克認為,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緒的中介,不適應行為和不良情緒可以從認知中找到原因。當認知中的曲解成分被揭示出來,正確合理地再認識,并進行有效的調整,在重建合理認知的基礎上,不良情緒和不適應行為也就隨之能得到改善。
臨床心理學家Ellis在1955年創立了“理性—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Therapy簡稱RET),主張情緒源自想法、理念,個體可以用改變想法來改變情緒。該理論頗能充分應用思想的功效,幫助個體以邏輯思考來處理過度的情緒反應,以合理的人生觀來創造生活、適應環境。
根據理情治療的理論,情緒乃是源于想法、態度、價值;引起個體種種情緒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個體對事件的看法或他對自己所說的話所致;Ellis對“A-B-C理論”作了闡述,他認為引起情緒結果(emotionalconsequence;C)的并非事件(activatingevent;A)的本身,而是個體對此事件的想法(beliefsystem;B)所致。換句話說,焦慮、沮喪、敵意等情緒結果C的產生并不是由所發生的事件A所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產生的。只要個體對此事件的想法改變,那么情緒結果也會隨之改變。
二、輔導目標:
1、認識情緒和認知之間的關系,能夠理解認知改變,情緒也會隨之改變;
2、了解艾理斯的ABC理論的內涵;
3、學會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從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
三、教學構思:
本節活動課分為六環節:即導入、理論構建、故事接龍、主題活動、實踐應用和總結。
第一環節——導入:幾張頗有吸引了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換個角度看問題,自有另一番天地;
第二環節——理論構建:用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即討論,從而導出艾理斯的ABC理論;
第三環節——故事接龍:用一個未完成的故事,讓學生去續寫,使他們體會到ABC理論的價值;
第四環節——主題活動: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
第五環節——實踐應用:把ABC理論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ABC理論的印象;
第六環節——總結本節課的體驗,強化認知。
四、教學準備:
五、活動設計:
環節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導入出示幾張圖片。使學生明白:換個角度看問題,自有另一番天地。(過渡語)是啊,同樣的一副圖,角度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這種現象。當然在我們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從一個角度考慮,冥思苦想,卻不得其解;換個角度去思考,就會豁然開朗。正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示:《柳暗花明又一村——換個角度看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營造氣氛。
理論構建一皮鞋公司派了兩位市場調查員到一個海島去進行市場可行性調查。這個島上的居民沒有穿鞋子的習慣,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腳。不久,兩位調查員分別向公司作了匯報。A調查員神情沮喪,說道:“此島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根本沒有市場前景!”B調查員神采飛揚、興高采烈地說道“此島上居民都沒鞋子穿,這里大有市場!”小組討論:
(1)A調查員沮喪情緒的依據是什么?
(2)B調查員興奮的依據是什么?
(3)通過A、B兩位調查員的結論,你能悟出些什么道理?
(過渡語)相同的事件,評價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心理學上有個ABC理論,就是說明評價和情緒結果之間的關系的。介紹:艾理斯的ABC理論當事件無法改變時,如果希望改變情緒狀態,那首先要改變評價系統。用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使他們認識到情緒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與對事件的評價有關。從而導出艾理斯的ABC理論;
故事接龍(過渡語)故事接龍:古時有一位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便叫王后給他解夢。王后說:“大勢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眾離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謝了指好景不長了。”國王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愈來愈重。后來,有一位大臣參見國王,他做出了另外一番解釋,國王聽了全身輕松,很快痊愈。假如你是這位大臣,你將如何向國王解釋?(故事答案)一位大臣要參見國王,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聽,大笑說:“太好了,山倒了指從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龍現身,國王,你是真龍天子;花謝了,花謝見果子呀!”故事生動、有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本活動中體會到ABC理論的價值。
主題活動主題活動:區分ABC一向學習很好的小明,期中考試很不理想,竟然在班級排到了三十多名。他由于想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請你們考慮一下,產生下列情緒相對的想法是什么。以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嘗試用多種多樣的思路去思考同樣的事件,提高他們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情緒調節高中心理健康教案模板 篇2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設計理念:
1、自卑心理現象的普遍存在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現象。自卑對于一個人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而這種積極作用的發揮要靠在心理上用另一種優勢來平衡這種不足。對這種優勢的追求或保持恰恰在某種程度上是建立自信的前提。因此使學生學會欣賞自己,就是讓學生建立起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以自信的姿態來面對學習生活,面對人生。
2、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
到了高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也有所加深,他們更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也就決定了一旦發現自己某些地方不如人時,就會出現類似于“是不是我不行”“看來我的能力比不上別人”的想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生表達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明確自卑的危害及原因。
2、通過欣賞自己的活動,掌握培養自信心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故事引導及參與活動,使學生學會利用積極自我暗示增強自信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拍手活動,使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2、使學生學會客觀全面認識自我
3、增強自信心
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自我欣賞,消除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
難點:學生在對別人進行表揚時,能夠對其確實存在的某些具體特點進行表揚。
教學方法
多媒體、心理行為訓練、小組活動、討論及故事引導
輔助教學
多媒體課件,歌曲、圖片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導入新課:
小游戲:你認為自己一分鐘最多能拍多少次手?
拍手(半分鐘提醒)
總結并導入:沒有努力之前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
3、正文講解:
為什么要自信?
需要層次理論
自信帶來成功的例子:貝聿銘(盧浮宮前的金字塔)辛普森夫人
如何自信?
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皮革瑪麗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積極自我暗示(找本上賣拐)
抬頭走路(像個大人物)
保持微笑(辛迪.克勞馥:女人啊,如果你出門的時候來不及化妝,那就帶上微笑吧。)
加快步伐(有明確目標)
建構社會支持系統
4、鞏固練習(到講臺上先鞠躬,大聲說出下面的話,給一分鐘考慮)
5、課堂小結
自信可以塑造
6、布置作業:
從自卑走出來的經歷。
7、板書設計
自信人生
什么是自信?
為什么要自信?
如何自信
情緒調節高中心理健康教案模板 篇3
教學重點:
如何讓學生理智對待學習壓力和考試焦慮?學習壓力和考試焦慮是學偶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許多學生存在學習壓力過大的情況,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及時解決,必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扭曲青少年的心靈,造成很多心理問題,所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巧,理智地對待學習壓力和考試焦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難點:
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理論內化,自己學會克服考試焦慮?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本課采用了體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身臨其境地去體會、去感受,使其加深印象。
教學方法
1、講述與討論
2、模擬情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由謎語引入“慮”字,再引出課題。——“中學生焦慮心里調適”謎語:有心的老虎沒幾只(慮)。
考場上的競爭,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狀況的較量。在考試中,總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取得輝煌成績,同樣,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馬”。因為前者輕輕松松,沒有壓力,超水平的發揮,后者過度焦慮,顯得驚慌,恐懼等,影響其正常發揮。而這種現象又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焦慮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人生課題之一。就像感冒一樣的常見,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焦慮就隨處可見:學生上學會有學習焦慮,運動員參加比賽會有競賽焦慮,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會面臨不同類型的焦慮,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項終身的項目,而且學習是一種艱苦探索的過程,難免經常有錯誤和失敗的威脅相伴隨,不論你聰明還是愚笨,都會不時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各種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焦慮心里吧!
(二)、講授新課。
1)關于焦慮心里的成因:
A、內部因素:
a復習不充分:據調查80%的學生其考試焦慮是由于復習準備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考前進行充分的復習是很有必要的。
b自我期望值:從期望價值理論分析,行為取決于期望和價值,任何一個行為都取決于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和目標的重要性的認識。對失敗正確面對,避免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挫折心態。
c性格因素:外向的人,重視外在世界,愛社交,活潑,樂觀,開朗,自信,勇于進去,對環境適應力強,易不安和興奮。內向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孤僻,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對環境的適應性強,脆弱,對自己過分苛刻,易出現負向情緒。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易焦慮,應該多與朋友交往,養成開朗活潑的性格。 d身體健康因素:身體不健康的人在擔心自己身體狀況的同時,總想讓自己在某一方面超過別人,比別人優秀,因此,他們更致力于學習方面的努力,加大自己的壓力,增強了考試焦慮。
e性別因素:女性本身的焦慮特質就比男性高,而且不良情緒的宣泄表現的沒有男性明顯,因此常常因為不能很好的進行自我調控,其焦慮程度比男性偏高。
B、外部因素:a社會因素:現在相當的企事業單位過分追求高學歷,特別在經濟發達地區,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的學歷看得特別重,甚至出現連廁所清潔員也要求本科或以上學歷的人員擔任的荒謬現象,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度浪費,在“一棒定終身”的現實社會中,這也就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壓力,人為的加重了學生對考試分數的期望值,造成考試焦慮。
b家庭因素: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與管教過嚴,期望水平過高,或強迫式的學習,都會讓孩子對學習反感,產生壓力,形成考試焦慮。
c學校因素:雖然國家進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但由于我國受到封建社會采育的教育制度的影響,現行的教育制度仍以應試教育為主。“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一現象仍普遍。
2)如何進行調控。
A、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分析,準確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是解除心理顧慮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是定高了目標,這個目標很難實現,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產生恐懼感。另外一部分人雖然沒有明確地定下目標,但總幻想有奇跡的出現,這就增加了思想負擔。目標是建立在能力基礎上的,應對自己的水平、在班級名次、各科的優劣作客觀的分析,根據這個分析去定目標,就多了一份現實,少了一份幻想,考起試來塌實得多。
B、以心理狀態積極,健康的人作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話有一定道理。在心中暗暗的向自己的榜樣學習,把他變成激勵者,組織者,行為的評定者,也可以與他多多談話,體會那種遇險不驚,沉著機智等良好心理狀態。
C、有意克制不良心理活動,使之向良好心理活動轉化。有些同學的心理狀態是波浪式的,時好時壞,自己也深為苦惱。這是不良心理與良好心理進行沖突,進行斗爭的結果,,有時良性的占據主導地位,有時反之。當恐懼、煩躁等不良心理出現時,考生就應該克制,或通過轉移注意力把它轉化。———(應注意持之以恒)。
D、增加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學習生活中尋找樂趣。學習的某些失敗肯定存在,失意也很正常。在考試復習中,更是充滿酸甜苦辣。考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數上,應盡量增加生活情趣,讓自己有更多的愉快情緒體驗。只要認真發行,即使在“沉悶”的課堂也有很多新鮮事,“枯燥”的復習也有許多樂趣。放松緊繃的神經,體驗生活學習的精彩。 E、表現不良心理。復習考試的種種煩悶,苦惱、痛苦,考生還可以把它表現出來。第一,請老師、家長和朋友幫助。考生大可不必認為傾訴不良心理狀態不好意思。請他們幫助、疏導,大腦變得清醒,心靈也得到了慰籍;第二自我宣泄。放聲大哭、劇烈體育運動等,都以證明事調節不良心理的好辦法。
F、進考場前的自我調節:
不斷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考好”。
身體的放松是大腦放松,調節心態的最好辦法。(右半腦的控制)考前睡眠:7—8小時,晚上不得超過10點。方法“先睡心,后睡眼”。系統脫敏:
G、給過去的失敗歸因。害怕擔心是不必要的,要想消除,重要的方法是對過去失敗正確歸因。能客觀、正確地認識過去的失敗,丟掉模糊不清的擔憂、擺脫失敗陰影,把考生的心理活動與客觀聯系起來、總結經驗教訓,走向成功。———引出下次課題:如何進行正確歸因。
(三)、導入案例:
分析情景:小雅,女,19歲。南安一中高中補習生,數學基礎較差,補習后進步不大。村里有十多人同讀高三,僅她一人為補習生。家境較好,家人很關心她,經常到學校看望她,給她帶一大堆補品,叮囑她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為家族爭光。這給她造成很大壓力,思想包袱大,上課易開小差,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常擔心“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又想到比其他同村同學多讀了一年,如考不上大學,不僅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且丟盡了家族的臉。于是,為了考上大學,給家族爭光,她整天都在考慮著該怎樣學習才能考出好成績,除了加班加點拼命學習外,下了晚自習,教室和宿舍的燈熄了,她還要躲在昏暗的路燈下看書。后來,睡眠漸漸不足,頭昏沉沉的,書看不下去,又舍不得休息,認為休息會耽誤了時間而比別人考得差。特別是考試時,“怕比其他人考得差”的念頭總在頭腦里不斷閃現。因為考前的緊張感加劇,所以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并且逐漸下降,這令她更加焦慮。高考臨近,“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害怕失敗的陰影總困擾著她。小雅偶爾也會給自己鼓勵: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學。可是一上課,精力總集中不了,腦子里總想:“要是再次考不上怎么辦?”越想越緊張,于是經常敲自己的頭,掐自己的手。想讓自己平靜下來,好好地讀書,但難以做到。在苦惱不堪的情形下,她找到了老師,訴說了一切。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問題。
小雅遇到了什么問題呢?她這種屬于焦慮心里嗎?如果是,焦慮心里給她帶來了什么苦惱,對她的復習和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焦慮心里曾經給你的學習,生活帶來什么困擾嗎?
學生自主回答,暢所欲言,道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小結:引出過度焦慮的危害。
(四)模擬辯論賽,在激烈爭論中形成思維碰撞:
1、將班上同學分為兩組。兩組同學持不同的觀點(正方觀點:考試焦慮完全不利于學生的學生和生活反方觀點:適度考試焦慮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過度考試焦慮則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生活)
2、雙方在10min內輪流發言,可以引用事例或者自己親身體驗來闡訴自己的觀點。學生在辯論賽中各抒己見,思維碰撞出火花。
老師總結:焦慮心里并不可怕,只要大家用正常的心態面對它,并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注意調整,要樹立信心,相信自己定能克服焦慮心里的。
(1)樹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考生成功的精神支柱。如果沒有考試成功的自信心,就不太可能成功,所以,樹立自信心對于學生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在考試中或是平時的學習中,我們都要從勇敢的態度接受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完美,同時還要發現自身的優點。對待學習和考試結果同樣要自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正確的歸因,要學會將考試的成功歸因于自身能力強的結果,將考試的失敗歸因于努力程度不夠而造成的。正確的歸因有利于自信心的樹立和鞏固。
(2)正確對待考試
對待考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觀念:考試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們應該把考試看作是對自己知識和能力的一次檢驗,認真對每次考試進行分析,以平常心對待每次考試,包括,避免絕對化觀念,如“必須”“我必須考上大學”“我一定不能失敗”等。
(3)制訂合理的復習計劃,有效利用時間。
臨近升學考試,一些學生往往心情非常急躁,不知道怎樣利用時間。有的坐在那里半天什么都沒看進去,有的整天在學,都不見成績提高。因此,制訂合理復習計劃是很重要的,這樣能更有效的利用管理實際時間。制訂復習計劃時要注意:a、復習計劃要注意勞逸結合。一些學生認為考試前復習是決定一生命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要玩命學,所以將計劃時間安排得很緊,除了吃飯和睡覺,沒有一絲空余時間,但實際上總是做不到,就使得計劃失去了作用。在制訂計劃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并注意變換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這樣才能防止大腦疲勞,使學習效率保持一定水平。b、復習計劃要結合實際。制訂復習計劃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首先應根據自己的平時學習情況制訂略高的學習計劃。如:300個英語單詞以前復習一遍需要兩個小時,慢慢的應減少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其次,了解自身最佳學習時間,科學研究認為一天之中有四個學習的高效期:①清晨起床后一小時。②上午8點至10點。③下午6點至8點。④入睡前一小時。這幾個時間只是提供給考生借鑒,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習慣,了解自己的最佳學習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
(4)正確對待外來壓力
家庭和社會對考生考試的過分關注,都會使考生產生心理壓力。考生要能正確對待外來的壓力,站在對方立場上分析壓力來源的正確與否再接合自身實際來正確接受,沒有必要將所有壓力都強加于自己身上成為心理負擔。
(5)考試中
①積極的自我暗示
積極的暗示能增強人的信心,消極的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因此,無論是考試前或考試進行中積極的自我暗示對考生的心態的影響都很大,考生平時的復習中和考試中都該應用“我行”“我能學好”等積極的言語暗示自己,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面對考試。
②忽視不良情緒
考生在考試中有些緊張、有點不安、有點著急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它對于考生是有宜的,但有的考生誤認為只要有這些情緒就會對考試產生不利影響。一旦出現些現象,就會想“這樣下去,我肯定考不好”,越這么想,就在意識層中加強了此情緒的暗示,這樣就會越來越緊張、不安、著急,以致嚴重影響考試。因此,當考試中出現緊張、不安等情緒,要忽視這種情緒,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考試具體的題目上。
③深呼吸
深呼吸是調整情緒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考試中你覺得焦慮情緒影響了你的考試,你可以有節奏地吸氣,停幾秒鐘后,再緩慢有節奏地呼氣,效果不錯。
④極限思維法
當考試中或平時復習中你發現焦慮影響考試和正常的復習生活時,不妨采用“極限思維法”,想象你所焦慮的事件的最壞結果,就會發現現狀還是值得樂觀的。
(6)生活中
①注意營養、合理膳食。
一日三餐對考生獲取營養起著重要作用。早餐的量應占三餐中的30%,谷類、雞蛋或瘦肉、奶或奶制品、水果、蔬菜五種食品最好都吃一點。午餐量應占三餐的40%,吃少量的糧食,魚肉、雞肉、蛋、大豆或豆制品對提高記憶力有益。晚飯時量上30%,不必吃得太飽,太飽會讓人昏昏欲睡,而且,致使睡眠的質量不高,多吃海產品、蕃茄、黑木耳、核桃等很有益處。最好不要喝可樂,可樂中含有咖啡因,會使記憶力下降并影響身體發育,最好的飲料就是水。
②注意休息、科學用腦。
累了、煩了的時候要使大腦得到適當的休息,注意勞逸結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但往往很多學生想睡卻睡不著,心里著急,著急就更睡不著。這個時候不妨試試這些方法:首先,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接著可以運用想象法,想象一些美好靜止的景色,使大腦平靜下來,慢慢進入睡眠狀態,還可以運用隨意數數字法,心理默念隨機的簡單數字,使大腦思維漸漸進行睡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