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健康的教案(精選5篇)
有關心理健康的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 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2. 認識他人,寬容他人,學習他人。
二、教學重難點:
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三、課前準備:
(生)筆、紙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主題:提出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師:在古希臘神廟的扁額上刻著這樣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大教育家孔子的教材中也記載有這樣的。可見古今中外人類在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時,也中不斷地探索羊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今天我也向同學們提出兩個問題:
1、你了解你自己嗎?你了解他人嗎?
學生:較了解自己和他人(部分學生)
學生:不了解自己和他人(部分學生)
教師:現在請三位同學談談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客觀了說明你有哪些優缺點。如:我是一個樂觀的人,我是一個做事拖沓的人……等等。
學生A:我是一個有上進心的人,我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我是一個怕失敗的人。
老師:這位被山帶談的是自己在學習方面的表現,請同學擴展開來談自己,包括學習上、思想上、生活上、人際交往方面等等。
學生B:我是一個熱愛體育鍛煉的人,我是一個好比好強的人,我是一個知錯又難改的人。
學生C:我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我是個怕羞的人,我是一個上課遲到的人。
老師:好!前面三位同學簡單地談了談對自我的認識,看來同學們并不完全了解自我和他人。今天我們就提供一個機會給大家:請同學們在紙片一上寫上我是誰?(20條左右)
[教師分發小紙片給學生們,學生各自寫20條左右]
教師提示學生客觀全面地評價自己,大約花10-15分鐘。
教師:現在,請同學之間交換低片擁不擁護看一看,互相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然后,每一組推薦一個或兩個代表發言。
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的,大約五六個學生代表)
(二)有效引導,逐步升華經。
教師:非常好。這次同學們比較清楚、全面地認識了自己和他人,告別是認識到了自己和長處和短處。我想每一個同學都想成為一個理想完美的人,那么,請在你們寫的缺點前面上加上“應該”兩字,把你們的缺點轉變成優點。例如:“我是一個懶惰的人”改為“我應該是一個勤勞的人。”
教師:現在請八位同學談一談現在較完美的你:“我應該是一個……的人”說出自己對今后的期待和對的要求。
教師:這次,請同學位去掉“應該”三字。現在,你沒有那些缺點了,你已經是一個全新的人。我們請十位同學上臺發言,大聲地喊出你對自己今后的期待,同時請下面的老師同學支持,促使你以后的行動。
(三)總結點評
教師:我們每個同學上了這堂課后,我想每個人都有了一些感受。現在請同學們談談上這堂課之后,你有哪些收獲或見解。
學生A:我對自己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學生B:我有改正錯誤缺點的信心。
學生C:我認識了自己的不足。也認識了別人的長處。
學生D:我更清楚地了解了我的朋友和同學。
學生E:我對別人認識了,就更容易寬容人缺點的錯誤。
教師:同學們剛才的發言說的非常真實自然,也就說出了我們這堂課的目的,那就是——1、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2、認識他人,寬容他人,學習他人。(板書在黑板上)
五、課后記錄:
本課是心理健康課,而不是思想政治課。教師通過本堂課更清楚地認識了學生,更有利于今后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學生通過這堂,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和愿望,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也增強了改正錯誤和缺點,成為一個理想完美的的信心和勇氣。
有關心理健康的教案 篇2
課前提示:
小班的幼兒常常以自己為中心,但也存在幼兒與同伴之間的關注。在成長過程中,幼兒逐步體驗到了自己與同伴之間的關系,漸漸學會彼此關心和幫助。本活動通過故事《我們來幫你》讓幼兒學會關心、幫助別人,體驗幫助別人得到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理解故事內容。
2、幼兒知道要關心幫助別人。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小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教師戴雞媽媽的頭飾,講述:咯咯咯,今天我雞媽媽可高興了,因為我要帶著我的`雞寶寶回新家去。教師可以做一些雞的動作,用夸張的語調,吸引幼兒的注意。
2、看圖片聽故事
(1)教師出示圖片,有表情地講故事。
(2)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雞媽媽帶著小雞去哪里?(去他們的新家)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橋被水沖斷了)
雞媽媽和雞寶寶又不會游泳,想想他們心里著不著急呢?(非常著急) 這時小鴨子說了什么呢?(我背你們過河)
小烏龜說了什么呢?(我們來幫你)
大象又說了什么呢?(我來幫你)
小朋友們想一想,雞媽媽和雞寶寶過河了沒有呢?(過了)
有關心理健康的教案 篇3
【活動設計】
進入中班后孩子們變得勇敢了,從談話中我常常知道他們有的能夠獨自在房間里睡覺了,有的敢下水游泳了……但是我也發現隨著學習負擔的加重,有部分孩子產生了退怯、自怨的消極心態,甚至有的產生了極不健康的心理,《綱要》中提出要注重孩子健康發展,不僅體現在身體素質上,更要從心理上去呵護他們,所以產生了本次活動。由說勇敢找勇敢到聽聽大人們的寄予,幫助孩子們樹立自信,形成遇事不慌張、不放棄,勇敢地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良好心理品質。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講講找找中積累生活中各種勇敢的經驗,能夠圍繞話題大膽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2、鼓勵幼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并解決它,對自己要有信心。
【活動準備】
前期經驗:幼兒有獨處的經歷、日常活動中感受過自己勇敢。
物質準備:錄音磁帶(廣告錄音、家長的話)、字卡、抗震小英雄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認讀字卡,說一說勇敢。
要求:大膽說說自己在生活的勇敢表現,了解克服恐懼心理很勇敢。
1、提問:什么是勇敢?你是勇敢的孩子嗎?表現在哪里?
你有一個人在家的經歷嗎?當時心情怎樣?有什么辦法讓自己不害怕。
2、情景——獨處時有人敲門,怎么辦?
3、小結:除了不怕疼,不哭很勇敢,獨處時克服恐懼,遇到突發事件能想出辦法也是勇敢的表現。聽了你們的介紹,的確比以前勇敢了。
二、看看說說,找一找勇敢。
要求:進一步認識勇敢的行為,知道學習時面對困難有信心也是勇敢的表現。
1、聽廣告——夸夸爸爸的勇敢。
提問:誰的爸爸很勇敢?什么行為并不是勇敢的表現?
2、出示圖片,找一找勇敢的人。
提問:為什么說他們是勇敢的人?
理解詞語:見義勇為,舍己救人
3、爸爸媽媽們有些什么話要對我們說,我們一起來聽聽。
提問:媽媽說了什么?為什么學本領時不抱怨,不放棄也很勇敢?
有關心理健康的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好比是一個小天使的降臨。往往在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在心理上都會出現適當的問題發生。通過做一個快樂小天使的活動安排,相信對于測試孩子們的心里健康狀態以及開導學生學習的問題上,都是有所幫助的。
活動準備:
準備三張臉譜,上面可以分別畫上笑臉,哭臉和正常表情作為本次教學的依據。另外按照幼兒園上課學生的個數,進行快樂小天使頭飾的制作,對于心理輔導有很大的幫助。
活動過程:
1、老師可以將三張臉譜貼在黑板上,讓孩子們自己站在臉譜的前面,相信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選擇笑臉的。如果在戰隊期間發現了有孩子站在了哭臉前面,就是證明這些是需要進行心理開導的小朋友。
2、老師可以讓這些學生將內心不開心的事情說出來,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因為父母說自己了,造成內心的自尊心受損或者是和其他的小朋友鬧矛盾所以不開心,此時老師可以通過心理疏導的方式,來解開每一位學生心里面的`苦惱問題。
3、比如老師可以讓選擇笑臉的小朋友們來開解不開心的孩子,或者是請孩子的父母到教室當中來,將所面臨的問題當面解開,避免讓學生從小就有心理負擔,這對于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沒有幫助的。
4、最后老師可以將準備好的小天使頭飾放在大家的頭上,告訴大家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善于解決,不要埋藏在心里面令自己不開心。
結束: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一位學生都是快樂的天使,可以每天都在陽光下生活和學習。
有關心理健康的教案 篇5
教學準備:
游戲,相關心理知識。
教學目標:
1.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2.為何會出現心理問題.
3.學會解決留守兒童心里問題.教學重點:
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心里問題
教學過程:
一、玩游戲觀察學生心態;
二、了解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大量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留守兒童”比較
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敵對
“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團結、搞破壞、易產生敵對等不良心理問題,從而導致打架斗毆、拉幫結派等不良行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嚴重者有的參與盜竊、搶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際關系敏感
“留守兒童”在情緒、性格上存在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系的發展。根據對“留守兒童”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統計顯示:%的“留守兒童”認為對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人際關系十分敏感,不愿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孤僻自閉;%的表示別人叫我去才去,顯得內向,不積極;也有%的表示非常愿意參加。
3、悲痛、厭惡、焦慮、憂郁“留守兒童”年幼就離開父母,從小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從精神上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內向、不開朗,較為突出的是情緒悲痛、焦慮、厭惡、怨恨、憂郁。根據筆者的調查統計顯示,%的“留守兒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談及其父母,表現的非常焦慮,悲痛不已,泣不成聲。而%的表示不太思念,長期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對父母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濃厚的親切感,有的甚至討厭父母、怨恨父母。這些“留守兒童”當中,在提到父母的時候,大多表現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則是悶不吭聲。再者,在調查中還發現,8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其中%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具體表現在:做事畏縮不前,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狀態。
可見,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
4、學習心態
根據調查統計,%的“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由親朋好友監護,還有%由老師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加之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性不高,成績不理想,得不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因此,極易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勁頭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親情教育“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這是麥肯儂(Mack-innon,1950),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的一個總結。相對于其他同齡兒童來說,“留守兒童”自年幼便遠離父母,缺乏頻繁的聯系,從而缺乏一種穩定而和諧的親子關系,長期處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極易表現出膽小、遲鈍、呆板、不與人交往、懷有敵對、破壞等不良的人格特點。這些不良的人格特點會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致使“留守兒童”往往在情緒上變得焦慮、悲痛、厭惡、怨恨、憂郁;在性格上變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問題。
2.監護人不能完全勝任對孩子的管教
調查結果表明,%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輩進行監護撫養。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現代的兒童是行不通的;而%是由親朋好友做監護,還有%的是由老師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對于別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沒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錯誤即可。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最后導致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問題。
3.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對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其學校的教育也會影響到“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學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現在大多數的學校、老師十分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留守兒童”屬于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明顯的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學習方面顯得困難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加之“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系十分敏感,極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老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其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4.社會因素
首先,我國的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工業發展快,而忽視了農業發展,致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外流,加之經濟條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其次,社會教育制度不夠完善,使得社會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們整天游手好閑,拉幫結派,偷摸拐騙,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誘惑、拉攏,最終誤入歧途。
再次,因有關部門缺乏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致使眾多未成年“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干勁不足等不良的學習心態,整天沉迷于娛樂場所,不能自拔。
5.自我調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均屬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留守兒童”本身的自我調控系統就是其內部因素。根據調查統計顯示:%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較差,%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的認為自己的自控能力為一般,只有%的認為自己自控能力很強。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兒童”比自控能力強或者一般的“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學習心態和行為方面更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四、如何處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4歲的少年兒童。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筆者認為,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尋找合適的監護人,并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
3.加強學校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首先,作為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做到公平、公證,使“留守兒童”擁有與其他兒童同等對待的教育。教師本身應該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其次,學校應加強制度管理,避免社會上的不良分子進入學校,以免造成不良影響,遏止了校內的不良成員進行破壞,避免“留守兒童”結識不良分子,一旦發現,學校、老師應給予及時的引導,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使其人格發展能夠“棄惡揚善”。
4.鼓勵加強農業生產
“留守兒童”的數量之所以不斷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沒有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父母外出打工這一現實問題。政府應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村的勞動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大力發展鄉村企業,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象。
5.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
首先,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有必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有效的彌補家庭教育對其關懷的不足,多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其次,良好的社會環境是“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政府應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維持社會秩序,嚴厲打擊犯罪分子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加強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嚴厲打擊傳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為,維護社會安定,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多組織社會公益活動,抓住對社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時機,呼吁社會成員多關注“留守兒童”及其他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熱心的關懷與幫助,讓他們感覺到國家及政府的溫暖。 6.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體驗,不同的自我控制,都會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使他們能夠與其他同學一樣健康發展,筆者認為必須培養“留守兒童”的個人素質。
首先,對“留守兒童”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格羅斯的研究發現,情緒調節可以減少表情行為、降低情感體驗、從而減輕焦慮等負性情緒對人們的影響,因而對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從不同的角度幫助“留守兒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緒問題,維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緒,使其正確面對現實,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以及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能夠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慮等不良心理;培養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
其次,加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勵“留守兒童”正確面對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對,敢于挑戰,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堅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也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來源之一,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課堂小結:不懂提問,課后私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