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植樹節教案(精選5篇)
幼兒園大班植樹節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大班年級植樹節活動方案快樂活動--我愛地球,綠色家園。綠化孕育了文明,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不遺余力地進行生態建設,關心愛護綠色生命,保護身邊的綠化成果,廣泛開展"植綠、護綠、愛綠、興綠"文明活動,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使孩子們能夠積極與社區環境"對話",主動參與植樹節的相關活動,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美化環境的意義,激發愛幼兒園、愛社區的情感,我大班年級將組織孩子開展"為地球種上愛的種子,為大家建造美的家園"的植樹節愛樹、護樹活動。通過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植樹節的來歷"、"植樹與環保"、 "有關植樹節的活動"等資料,向大自然學習,并去社區、街道向居民和行人宣傳。用自己的雙手照顧自己身邊的綠化,從身邊的綠色開始,爭做綠色文明小使者,為我們的城市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二、活動準備:
1.小分隊的護綠口號,園提供制作好的宣標志的材料
2.有關植樹節的相關知識。
3.幼兒自制宣傳旗、小樹頭飾、水桶、杯子等。
二、活動時間:
3月11日上午
三、參加人員:
大班全體老師、阿姨、實習生、保安一名
四、活動內容:
1.介紹植樹節來歷、知識,宣傳植樹節意義。
2.對人員進行分組。(集中操場)
A由老師擔任小分隊隊長接隊旗。
添綠小分隊(諸、金)
護綠小分隊(張、姜)
環保小分隊(陳、姚)
文明小分隊(小張、周)
關愛小分隊(李、俞、王)
B隊長宣讀分隊的宣傳口號,讓孩子們了解知曉。
(先在操場一隔一的站好隊拿好牌,聽老師宣讀倡議書,再分別請六人一組三十人到校外宣傳。)
3.宣讀植樹節倡議書。
4.小分隊各隊帶上自己隊的物品出發。
(水桶、水壺、杯子、宣傳板、宣傳旗等)
5.回園后不同分隊可以互相介紹下自已隊的活動情況。
幼兒園大班植樹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了解樹有美化環境、調節氣溫、凈化空氣和防風、防沙、防洪等作用。
2、 認識3月12日植樹節,激發幼兒愛護樹木的意識。
3、 體驗在不同環境下人們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知道環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4、 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5、 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
電子課本、幼兒用書、沙漠等等圖片、自制節日牌一個。
活動過程
一、 故事引入活動。
1、教師講述《大森林的故事》。(故事內容見附頁)
2、引導幼兒思考故事的啟示。
——師:村子被風吹垮了嗎?被沙埋了嗎?被洪水淹沒了嗎?(沒有)
——師:剛剛的故事告訴我們,樹可以防風、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防止土地沙化。
——師:請你們再想一想如果沒有了樹,還會怎樣呢?
二、教師借助圖片和多媒體,引導幼兒認識樹的其他作用。
1、美化環境的作用。
——教師出示兩幅不同的畫面,請幼兒說一說喜歡哪一幅?為什么?(一幅有花草樹木、一幅是沙漠)
——師:如果這兩個環境不同的地方讓你選擇,你愿意住在哪兒?為什么?
——師:樹木(花草)可以把周圍環境打扮得非常美麗,使人們心情舒暢,這是樹的其中一個作用。這種作用我們叫它“美化環境”。
2、凈化空氣的作用。
——教師選擇兩幅空氣差別比較大的圖片。(一幅綠樹成蔭,蔚藍天空,人們的臉上有笑容;一幅有人在霧霾的天氣里咳嗽,看不到任何的樹)
——師:兩幅圖中的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表現?
——你愿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嗎?為什么?(幼兒討論)。
——師:如果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就會嗆得咳嗽、惡心,時間長了,還會生好多疾病呢。
——師:后來,人們發現了一個秘密,樹多的地方,空氣特別新鮮,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樹木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和煙塵,排出氧氣,使空氣變得新鮮干凈。于是,人們就在不同的地方種很多很多的樹。
——師:這是樹的另一個作用,這種作用叫“凈化空氣”。
3、調節氣溫的本領。
——師:天氣炎熱,我們戶外活動時,你們喜歡在哪里玩?(樹下面)
——請幼兒說一說在樹下面玩和在太陽底下玩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有樹的地方就會涼快呢?原來夏天天氣炎熱,樹木里的水分大量蒸發,帶走一部分熱量,可以使溫度降低,這種作用叫“調節氣溫”。
三、激發愛護樹木的意識,認識植樹節。
——師:樹有很多作用,我們該怎樣愛護樹呢?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師:樹有很多作用,為了使我們生活的環境更美好,人們就共同選擇了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來宣傳努力保護我們的環境,并鼓勵大家多種樹、愛護樹,這個節日叫“植樹節”,就在每年3月12日這一天,以后有機會,希望小朋友能和家人多植樹,保護我們的環境。
區角活動
語言區:投放幼兒用書,鼓勵幼兒閱讀,了解樹的作用。
科學區:將樹的作用的圖片與“美好環境”“凈化空氣”“調節氣溫”等詞配對。
美術區:鼓勵幼兒畫愛護樹木、植樹的情景。
家園互動
有條件的可以請家長帶幼兒去種一棵樹,并給幼兒講解植樹的意義,引導幼兒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隨機教育
戶外活動時,教育幼兒不折樹枝、不摘花,愛護綠色植物。
幼兒園大班植樹節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大班年級植樹節活動方案快樂活動--我愛地球,綠色家園。綠化孕育了文明,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不遺余力地進行生態建設,關心愛護綠色生命,保護身邊的綠化成果,廣泛開展"植綠、護綠、愛綠、興綠"文明活動,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使孩子們能夠積極與社區環境"對話",主動參與植樹節的相關活動,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美化環境的意義,激發愛幼兒園、愛社區的情感,我大班年級將組織孩子開展"為地球種上愛的種子,為大家建造美的家園"的植樹節愛樹、護樹活動。通過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植樹節的來歷"、"植樹與環保"、 "有關植樹節的活動"等資料,向大自然學習,并去社區、街道向居民和行人宣傳。用自己的雙手照顧自己身邊的綠化,從身邊的綠色開始,爭做綠色文明小使者,為我們的城市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二、活動準備:
1.小分隊的護綠口號,園提供制作好的宣標志的材料
2.有關植樹節的相關知識。
3.幼兒自制宣傳旗、小樹頭飾、水桶、杯子等。
三、活動時間:
3月11日上午
四、參加人員:
大班全體老師、阿姨、實習生、保安一名
五、活動內容:
1.介紹植樹節來歷、知識,宣傳植樹節意義。
2.對人員進行分組。(集中操場)
A由老師擔任小分隊隊長接隊旗。
添綠小分隊(諸、金)
護綠小分隊(張、姜)
環保小分隊(陳、姚)
文明小分隊(小張、周)
關愛小分隊(李、俞、王)
B隊長宣讀分隊的宣傳口號,讓孩子們了解知曉。
(先在操場一隔一的站好隊拿好牌,聽老師宣讀倡議書,再分別請六人一組三十人到校外宣傳。)
3.宣讀植樹節倡議書。
4.小分隊各隊帶上自己隊的物品出發。
(水桶、水壺、杯子、宣傳板、宣傳旗等)
5.回園后不同分隊可以互相介紹下自已隊的活動情況。
幼兒園大班植樹節教案 篇4
目標:
1、了解“植樹節的來歷”、“植樹與環保”、“有關植樹節的活動”等資料;
2、在實踐過程中每名幼兒要體現出各自自信勇敢的一面;
3、發揮出綠色幼兒園成員的自豪與自律,從小鍛煉身體,向大家展示我們銀河班的風采。
準備:
1、樹苗若干。
2、澆樹種樹用的水桶鐵鍬等植樹工具。
3、制作植樹節版宣傳報(關于“植樹節的來歷”、“植樹與環保”、“有關植樹節的活動”等資料)
4、制作“綠化環境,美化家園”宣傳旗。
過程:
1、觀看“風沙的危害”多媒體課件,配以音樂解說,制造略顯緊張的氣氛。讓幼兒通過聽講解、觀看“風沙的危害”,多媒體課件,了解風沙對人類的危害。
2、引導幼兒重點討論:如何來避免風沙帶來的災難呢?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幼兒得出樹木能阻擋風沙,避免及或減少風沙造成的災害。
3、觀看春天季節特征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4、觀看樹木與人類關系并結合多媒體課件討論,植樹對人類的益處:凈化空氣、調節氣溫、防風遮雨、防止火災等功用。“種一棵小樹,綠一方凈土”。
植樹節活動開始儀式
1、教師講解植樹節的來歷,宣布活動開始。
2、老師向小朋友介紹種樹的意義,講解護綠愛樹的重要性。
3、提出口號“你來,我來,大家來,共創綠色幼兒園”,并向大家倡議:“讓我們的世界變成青青世界,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4、幼兒種植,老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掌握每棵樹枝的間距。
幼兒園大班植樹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并懂得在植樹節里我們要干什么。
2.了解樹和人類的重要關系,知道如何愛護花草樹木。
3.體驗種樹、澆樹保護環境的樂趣。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準備:
沙塵暴的圖片、小水桶、小鏟子
活動過程:
一、認識沙塵暴的危害
1.老師出示沙塵暴的圖片,幼兒自由討論在沙塵暴的天氣里的自身感受。
2.比較沙塵暴與綠色環境的不同,并說出喜歡哪一種環境,為什么?
二、切入植樹節主題
1.老師請幼兒猜猜今天是什么節日?(老師適當提醒是有關于樹的一個節日)。
2.老師與幼兒一起討論在植樹節里我們該干什么?怎樣愛護小樹?(澆水、施肥、松土等等)。
三、我們一起行動在植樹節
1.老師帶領幼兒去戶外活動,并帶上工具(水桶、小鏟子、舀水的容器)。
2.老師組織幼兒澆樹,邀請兩個或三個小朋友一組把水舀到樹坑里,或者拿小鏟子給樹松土,要求全體幼兒都參與到其中,體驗植樹節的樂趣。
3.老師拿照相機記錄幼兒在植樹節的活動。
四、活動延伸
老師要求幼兒從家帶盆栽,放到教室里,教會幼兒如何照顧好花草樹木。
活動反思: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是增長知識的手段,動手動腦是探索發現的途徑。這次活動課,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性極高,不但知道了各種樹木的名稱,而且對其特點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兒對觀察到的不能運用比較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還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說多教多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