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圓舞曲》大班教案(通用3篇)
《小貓圓舞曲》大班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音樂創作來源于生活,缺乏體驗的創作和表現是蒼白和沒有生命力的,它喚不起聽者的共鳴,更激發不了聽者表現的欲望。有了感情的音樂,才能深深打動每一個聆聽者,才能產生共鳴,并有感而發。當我第一次聽到《小貓圓舞曲》這首曲子,音樂中詼諧、有趣的旋律變化,牢牢吸引了我,不自覺就想起了我家小貓捉迷藏、伸懶腰的樣子,并勾起了我童年“養貓”的回憶。我愿意和孩子分享我的快樂,并有感而發地設計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小貓圓舞曲》詼諧、舒展的特點。
2、能夠愉快的、主動地參與感受、體驗活動,并能合作、創造性地進行游戲和表演。
3、通過橡皮筋操作、聽故事、做游戲等方式,進一步表現和理解音樂的結構和情緒。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生活中見過貓并對貓的形態、生活習性有所了解。
2、物質準備:橡皮筋玩具人手一個;錄音機、音樂;大型躲藏物。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主題,回憶已有經驗,引起幼兒欣賞興趣。
師:1、小貓怎樣叫的?
2、小貓是怎樣給自己洗小臉蛋的?
3、小貓又是怎樣伸懶腰的?
(二)、幼兒安靜欣賞音樂,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音樂的理解。
1、教師介紹曲名,幼兒安靜傾聽音樂一遍。
師:你覺得小貓在干什么?
2、幼兒邊聽音樂邊做動作,嘗試在座位上表演。
師:你的小貓在干什么?請小朋友邊聽音樂邊用動作表現出來。
(三)、教師借用橡皮筋的伸縮特點,幫助幼兒了解音樂中的張馳變化。
1、幼兒看教師用橡皮筋聽音樂表演一遍。
師:小朋友看看,老師的小貓在干什么?
2、老師借用故事幫助幼兒理解音樂。
3、幼兒玩橡皮筋玩具,跟隨老師再次欣賞音樂一遍。
4、幼兒用橡皮筋玩具,自己獨立表演一遍。
(四)、啟發幼兒用身體表現小貓偷看、躲藏時的姿態和神情。 音樂創作來源于生活,缺乏體驗的創作和表現是蒼白和沒有生命力的,它喚不起聽者的共鳴,更激發不了聽者表現的欲望。有了感情的音樂,才能深深打動每一個聆聽者,才能產生共鳴,并有感而發。當我第一次聽到《小貓圓舞曲》這首曲子,音樂中詼諧、有趣的旋律變化,牢牢吸引了我,不自覺就想起了我家小貓捉迷藏、伸懶腰的樣子,并勾起了我童年“養貓”的回憶。我愿意和孩子分享我的快樂,并有感而發地設計了這個活動。
1、啟發幼兒借用躲藏物用身體表現小貓。
2、啟發幼兒脫離躲藏物用身體表現小貓。
(五)、師幼玩游戲,幼兒再次完整地感受音樂。
(六)、聽《夢幻曲》放松,小貓變成天使小貓飛走了…
《小貓圓舞曲》大班教案 篇2
本學期的音樂欣賞活動已經落下帷幕,我的音樂活動也在《小貓圓舞曲》的音樂聲中結束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組織的整個活動過程,發現自己有好的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我將詳細闡述我對本次音樂活動的反思:
一、活動前“環節設計”的反思
剛開始拿到教材時,我是被活動中所采用的“橡皮筋”所吸引了,我覺得利用橡皮筋伸縮的原理去詮釋小貓舒張的動作,很形象也很生動,可誰知道在我仔細深思整個活動時,我發現橡皮筋在活動中的作用并不大,特別在我試教的過程中,“橡皮筋”的出現簡直是多余,這讓我感覺它象“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正在我不知所措時,老師們給了我很重要的指導,讓我明白,不論是什么教具,要是不能為你的活動服務就應該舍去它。之前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繞著,終于撥開云霧見晴天了。
二、對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的反思
我覺得在本次活動中,我的語言過多,而消蝕了幼兒的自我表達權,我似乎在充當一個全知全能的角色,沒有給足幼兒思想權、發問權、話語權。要想把這些權力還給幼兒,作為教師必須從中心退向邊緣,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并且根據本班幼兒的經驗基礎,這段音樂對我們班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可能也是由于我的圖譜不明確,導致聽課的老師也聽得很模糊!
三、對音樂欣賞過程中“幼兒”的反思
如果要讓幼兒成為音樂欣賞中的孩子,讓音樂和兒童融合在一起,處于交融狀態,教師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使幼兒回歸音樂本身,不能再在音樂的邊緣徘徊。我讓幼兒通過扮演小貓的角色進入音樂,融人音樂,成為音樂的一部分。孩子在表演角色的時候.能很好地利用角色“替代”教程,讓孩子成為音樂欣賞中的真正主人。
四、對音樂欣賞過程中"師幼互動”的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能感受出二段樂曲的不同特點,但是在表現音樂時,給幼兒自己創編的時間和空間不夠,仔細想來,孩子還是被老師”控制“了。
活動結束了,但每天的教育仍在繼續,我將總結自己,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希望在今后的活動中能更上一層樓!
《小貓圓舞曲》大班教案 篇3
音樂欣賞《小貓圓舞曲》
設計意圖:音樂創作來源于生活,缺乏體驗的創作和表現是蒼白和沒有生命力的,它喚不起聽者的共鳴,更激發不了聽者表現的欲望。有了感情的音樂,才能深深打動每一個聆聽者,才能產生共鳴,并有感而發。當我第一次聽到《小貓圓舞曲》這首曲子,音樂中詼諧、有趣的旋律變化,牢牢吸引了我,不自覺就想起了我家小貓捉迷藏、伸懶腰的樣子,并勾起了我童年“養貓”的回憶。我愿意和孩子分享我的快樂,并有感而發地設計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小貓圓舞曲》詼諧、舒展的特點。
2、能夠愉快的、主動地參與感受、體驗活動,并能合作、創造性地進行游戲和表演。
3、通過橡皮筋操作、聽故事、做游戲等方式,進一步表現和理解音樂的結構和情緒。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生活中見過貓并對貓的形態、生活習性有所了解。
2、物質準備:橡皮筋玩具人手一個;錄音機、音樂;大型躲藏物。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主題,回憶已有經驗,引起幼兒欣賞興趣。
師:1、小貓怎樣叫的?
2、小貓是怎樣給自己洗小臉蛋的?
3、小貓又是怎樣伸懶腰的?
(二)、幼兒安靜欣賞音樂,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音樂的理解。
1、教師介紹曲名,幼兒安靜傾聽音樂一遍。
師:你覺得小貓在干什么?
2、幼兒邊聽音樂邊做動作,嘗試在座位上表演。
師:你的小貓在干什么?請小朋友邊聽音樂邊用動作表現出來。(三)、教師借用橡皮筋的伸縮特點,幫助幼兒了解音樂中的張馳變化。
1、幼兒看教師用橡皮筋聽音樂表演一遍。
師:小朋友看看,老師的小貓在干什么?
2、老師借用故事幫助幼兒理解音樂。
3、幼兒玩橡皮筋玩具,跟隨老師再次欣賞音樂一遍。
4、幼兒用橡皮筋玩具,自己獨立表演一遍。
(四)、啟發幼兒用身體表現小貓偷看、躲藏時的姿態和神情。
1、啟發幼兒借用躲藏物用身體表現小貓。
2、啟發幼兒脫離躲藏物用身體表現小貓。
(五)、師幼玩游戲,幼兒再次完整地感受音樂。
(六)、聽《夢幻曲》放松,小貓變成天使小貓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