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精選12篇)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1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第一首古詩《絕句》。
教學目標:
1、能讀懂古詩《絕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結(jié)合詩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詞語。
3、會背誦、默寫《絕句》。
4、初步感受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說說學古詩的基本方法。
。2)揭題,板書:古詩二首
(3)教師范讀。
思考:這兩首詩寫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寫了哪些景物?
二、教學《絕句》。
1、解題:“絕句”是舊詩體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有的古詩按詩的內(nèi)容列題目,這首詩就用舊詩體裁做題目。
2、介紹作者:杜甫,唐代詩人。這是他重返成都時寫的。他自幼好學,七歲就會吟詩,他的詩很有名。
3、初讀古詩。
。1)自由讀,拼讀生字音節(jié),觀察插圖,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讀懂。
。2)檢查自學效果。認讀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讀古詩,說說哪些地方學懂了。
4、再讀古詩,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問:“鳴”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鳴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師小結(jié):黃鸝,鳥的名稱,又叫黃鸝,這句的意思是:兩只黃鸝在翠綠色的柳叢中一唱一和地叫著。
(2)理解第2句。
問:“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樣理解?
回答后教師小結(jié):白鷺是一種頸和腿都很長的白色水鳥。青天:藍色的天空。這句詩的意思是:一群白鷺在藍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飛翔。
(3)理解第3句。
問:“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師小結(jié):窗含,從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著。也就是窗柜里圍著的景物!扒铩敝负枚嗄。這句詩的意思是:從窗口可以看見岷山終年不化的積雪。
。4)理解第4句。
問:“泊”是什么意思?“萬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師小結(jié):“泊”是船在岸邊停靠的意思!皷|吳”是指古代吳國所在地,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在我國東部。這句的意思是:門外江邊?恐h航東吳,行程萬里的船只。
5、自由讀古詩,同桌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
6、指名朗讀古詩,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朗讀、背誦。
四、默寫《絕句》,完成《作業(yè)本》第6題。
五、完成《作業(yè)本》第2、3、5題。
課后反思:
在古詩的教學中,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即:讓學生讀古詩——理解古詩中一些詞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讀、背整首詩。往往忽視了課文中插圖的作用。課文中的插圖我仔細觀察和古詩的意思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在教學中,我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自己先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后再理解。發(fā)現(xiàn)有些不用教師講解,學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學古詩時千萬別忘記插圖的作用。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 會認“絕、鳴、柳、嶺、泊、吳、含、窗、鷺”,會寫“絕、鳴、柳、嶺、泊、吳、含、窗”。
★理解詩意,感受詩中贊美大自然美景。
教學難點
★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兩句詩。 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會認、會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春景圖動畫,學生欣賞后,談?wù)勛约旱母惺堋0鍟}目,學生書空“絕”,在生字本上書寫一遍。
2、出示課件,了解“絕句”含義!督^句》屬于七絕。 3、出示課件,了解杜甫。
二、朗讀并感悟古詩
1、認讀生字:鳴、柳、嶺、泊、吳、含、窗、鷺
學生認讀,老師指導;說說你記住哪些字,如何記住的;給生字組詞。
2、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3、指導讀詩出詩的節(jié)奏:
出示課件中劃出節(jié)奏的古詩,老師打著節(jié)拍范讀;學生試著打節(jié)拍讀詩;個別學生打節(jié)拍讀詩;齊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
4、理解詩意后熟讀:
出示課件第一幅圖,你理解了哪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含義。 出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齊讀這兩句詩。 出示課件第二幅圖,你理解了哪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含義。出示“窗含西嶺千秋雪”,釋義“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積雪)。齊讀這句詩。
出示課件第三幅圖,你理解了哪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含義。出示”門泊東吳萬里船”,釋義“泊”(停泊)。齊讀這句詩。
5、感悟詩境,背誦古詩:
(1) 老師從第一句詩中找出兩種事物“黃鸝,翠柳”,學生在二、三、四句詩中劃出“白鷺、青天、西嶺、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體會顏色美。
。3)出示課件“配樂詩朗誦”,個別學生讀詩,其他學生閉眼想象,交流腦海中的畫面。
(4)小結(jié):你們腦海中呈現(xiàn)出一幅幅美妙的畫面,這是哪個季節(jié)?(春季,因為出現(xiàn)了翠柳)。當作者看到這么美的春景時,
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絕句》,當我們被這首詩所吸引時我們禁不住要背下來這首詩。
6、拓展環(huán)節(jié):
欣賞《絕句·遲日江山麗》,背誦這首詩。
7、總結(jié):
今天學習了杜甫的《絕句》,欣賞了《絕句·遲日江山麗》,感受到詩歌給我們帶來的美妙,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我們?nèi)シe累更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吧!
三、家庭作業(yè)
1、給家長背一背《絕句》、《絕句·遲日江山麗》。
2、喜歡畫畫的同學,給《絕句》畫一幅畫。
教學板書
《絕句》
杜甫 黃鸝 翠柳 白鷺 青天 西嶺 千秋雪 萬里船 美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3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nèi)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fā)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fā)了內(nèi)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愛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本課《絕句》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是他從家里的窗口攝取的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表達了他寬闊的胸懷和悠閑愉悅的心情。
這首詩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寫的。他這段生活比較安定,心情也比較愉快,因此他能夠用閑適的心情去欣賞草堂附近的景色,寫出流傳千古的名篇。
詩人倚窗向外眺望,首先看到的是近景:屋外楊柳呈現(xiàn)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風飄舞。兩只黃鶯在柳枝間相互追逐,唱出了悅耳的歌聲。詩人給逗樂了,于是寫出了“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有聲有色的詩句。再把視線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鷺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好像要與青天相接的樣子。這很自然地會使詩人產(chǎn)生“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感受。這兩句由近及遠,視野遼闊。詩人的眼睛好像攝影機的鏡頭一般,又轉(zhuǎn)向?qū)γ娴奈鲙X(即岷山)。這巍峨的西嶺,盡是皚皚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橫亙西部。西嶺雖大,但這個小小的窗口卻能把西嶺的雪景盡收眼底。詩人用“窗含”句來概括所看到的這幅積雪圖,氣勢非凡。接著詩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門前的岷江上,看見沿河停泊著許多商船。這些商船是經(jīng)常往來于蜀地和長江下游吳地的。草堂附近有個合江亭,由蜀到吳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據(jù)歷史記載,三國時費偉出使東吳,孔明曾在此為費偉送行。他對費偉說:“萬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橋稱為“萬里橋”。杜甫當然熟悉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與歷史事實熔鑄入詩,就得出了“門泊東吳萬里船”之句。
全詩四句,兩兩相對,剛好組成兩副對子。這兩副對子寫的景色遠近交錯,形成一個完整的、遼闊的、有聲有色的畫面!扒镅笔谷讼氲接钪娴臒o窮,“萬里船”使人想到地域的廣大。這首小詩描繪出來的圖景,真是尺幅千里,容量極大,給讀者無限廣闊的思索空間。 ◆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4
江蘇省寶應(yīng)縣韋鎮(zhèn)鄉(xiāng)中心小學 陳剛
杜甫的《絕句》全詩僅二十八字,描寫的景物卻極有特色。詩人寓主觀之情于客觀之景,寓胸中之意實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尤其是詩人巧用數(shù)字入詩,“兩”、“一”、“千”、“萬”四個字,虛實結(jié)合,時空結(jié)合,增強了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本詩的第一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在柳枝上鳴叫,詩人指明“兩個”,說明鳥的叫聲不是嘰嘰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對鳴,歡快而不嘈雜,熱鬧而不喧囂。第二句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白貴鷺向藍天飛去,從“一行”可見此鳥排列有序、漸次遠去,而不是轟然飛散,各奔東西;再用上了一個“上”字,更顯示了白鷺奮力高飛、展翅向上的姿態(tài)。
第三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千秋”一詞是虛指,出于詩人的想象,它賦予了“雪”這一靜態(tài)景物以滄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在訴說著什么、見證著什么!按啊敝兄半m小,卻由此可感受時間之縱深。第四句是“門泊東吳萬里船”。船停泊在門前的碼頭邊,也是靜態(tài)之物,但因其行程“萬里”,使人頓覺天地開闊,似插翅而難及!伴T”外之景也不大,卻由此可感受空間之廣袤。
以上四句描寫的是詩人當時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見的景色。前兩句中“兩個”、“一行”是實指,“黃鸝”與“白鷺”,“翠柳”與“青天”,兩兩相對,四種景物,有聲有色,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動人的圖畫,表現(xiàn)出詩人此時閑適的心情。后兩句 “千秋”與“萬里”都是虛指,均出于詩人的想象,而詩的意境因此而幽遠、開闊,又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
多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要讓少于在讀中對所學之詩知其意、臨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強對古詩的語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詩的藝術(shù)魅力。
1、初讀知其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得音準句順,聲音響亮。
。2)指名學生讀第1、第2句,理解“鳴”、“上”的意思,用“補省略,調(diào)整詞序”的方法說說詩句的意思。
(3)學生齊讀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說說這兩句的意思。教師相機指導。
。4)指名學生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2、再讀臨其境。
。1)學生回答:第1、第2句寫了什么景物?有哪幾種色彩?第3、第4句寫了什么景物?
(2)教師出示掛圖。學生看圖,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詩句,并作適當講解。前兩句,突出“鳴”、“上”二字,幫助學生理解,是這兩個字使景物產(chǎn)生了動態(tài)效果,使畫面顯得生機盎然。后兩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詩人的思緒由現(xiàn)時到了過往、由近處到遠處;而且也正是這二字,使現(xiàn)時之景(窗)和想象中的過往之景(千里雪)、近處之景(門)和想象中的遠處之景(萬里船)有機融合于完整的畫面之中。
(3)學生看書上插圖,一邊手指景物,一邊自由朗讀。
(4)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嘗試在腦里再現(xiàn)畫面。
(5)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描繪的美麗景色。
3、三讀悟其情
(1)比較讀。在黑板上出示:
黃鸝鳴翠柳,
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雪,
門泊東吳船。
讀一讀,與原句比較一下,哪個寫得好? 為什么這樣說?幫助學生明確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書: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前兩句聲色兼美)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后兩句意境開闊)
(2)表演讀。播放課前制作好的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欣賞。隨后要求學生和著音樂誦讀,要求他們掇民對古詩的理解用適當?shù)恼Z氣和動作表現(xiàn)出來,甚至可以搖頭晃腦,手舞足蹈。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5
通過創(chuàng)設(shè)畫面情境,體會詩的意境,感受“含”的妙用。
師:詩人作竺用語凝煉明快,僅僅一、兩句詩就已使我們浮想聯(lián)翩,畫面里的色彩,詩中都體現(xiàn)出來了,你找到詩中描寫色彩的字嗎?老師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用著重號點出來。
生:(興致勃勃地在黑板用紅粉筆加上著重號,分別是“黃”、“白”、“藍”、“青”這四個字。)
師:(高興地)祝賀你,一下子全找對了!掌聲響起!(全體同學興高采烈地拍手稱贊。)同學們,詩人用黃綠相映,青白對照,用色彩鮮明的文字寫出春天景物的獨特鮮艷的色彩特征,使我們讀詩時仿佛看到這樣一幅早春美景圖,你能不能試著自己美好的語言來描繪眼前的畫面。
出示句式:這早春的景色真美。√炜眨撸撸撸撸撸。柳樹______。黃鸝______,白鷺______。詩人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學生們紛紛舉手了,學習熱情高,這樣訓練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才是扎實有效的。
生:這早春的景色真美!天空湛藍湛藍,一縷縷輕煙似的白云隨風飄蕩,柳樹嫩綠的絲條,在春風的吹拂下,搖曳多姿,活潑可愛的黃鸝在綠枝條間蹦來跳云,快樂的鳴叫聲,是那么生機勃勃。一群隊列整齊的白鷺,展開潔白的雙翅,身姿優(yōu)雅地向藍天飛云。詩人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幅絢麗的水粉畫,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
生:說得真美!使我不由地聯(lián)想到詩人賀知章《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十分贊賞地)你說得也很棒!學習能積極聯(lián)想到相關(guān)內(nèi)容,是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生:我們用了這么多的詞句所描繪的畫面,詩人只用了14個字就表達得淋漓盡致,古詩用語真是字字珠璣!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說得真好,齊讀一、二句詩,把畫面的美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讀詩
師:讀著讀著,我們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鶯歌燕舞,生機勃勃,到處綠柳垂絲,春意融融,詩人被眼前的美景撥動了詩弦,不禁在了心中呤誦斟酌詩句,這時一抬頭,卻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了?
生:詩人被遠處西嶺雪山的美景吸引住了!
師:相機在大幅掛圖的左上角貼上西嶺雪山的水墨畫。西嶺是位于成都西邊的岷山,詩中“西嶺千秋雪”該怎么解釋呢?
生:遠處岷山上覆蓋終年不化的積雪。這里的“千秋”是說時間很長久。
師:詩人從哪兒看到覆蓋積雪的西嶺山的?
生:從杜甫堂的窗口向往處眺望。
師:相機適時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窗口。
你理解詩句中這個“含”的意思嗎?
生:“含”就是銜、鑲嵌的意思。
師:那我們可以用哪些字來換這個“含”字呢?
生:可以用“有”、“里”、“包”、“嵌”……
師:換進詩中讀一讀感覺怎么樣?
生:我換的是“有”,感覺得語文太一般,不如“含”字好。
生:我換成“嵌”,覺得“嵌”字只表達了西嶺雪山嶺雪山像一幅畫鑲嵌在窗框之中,窗框就像畫框,這樣一種靜上的畫更美。
生:我把幾個字都換了進去讀了讀,覺得就有“含”字才能把窗框給寫活了,寫出動感,動太之美,是詩人不夠恰當,覺得西嶺雪山被窗框銜起來,不是十分準確的,只有“含”字最好!
師:(興奮不已地)同學們能開動腦筋,熱烈、把“含”字的妙用理解這樣好,知道了詩人用字的深刻含義和飽含的情感,感受到詩句的動靜結(jié)合之美,真是太棒了,不愧是愛學習的小主人,讓我們一劉充滿感情的讀好這首詩!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6
之一
夏冰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的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中的5個生字及新詞。
3、會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xiàn)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絕句》所描寫的景色。
教學過程 :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朗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師生共同糾正字音。
2、自讀詩歌,要求學生找出詩歌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黃鸝 翠柳
白鷺 青天
千秋雪
萬里船
3、理解上述詞語的意思,逐句詩句的內(nèi)容。
黃鸝------也叫黃鶯,一種益鳥。身體呈黃色,嘴淡紅,在春天經(jīng)常啼唱,聲音很好聽。
翠柳------翠,就是新綠。翠柳就是指處春時節(jié)剛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鷺------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鳴------鳴叫。
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指名學生口述詩句內(nèi)容,教師糾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這樣相稱。千秋就是千年。
萬里船------萬里指遙遠。萬里船指從很遠的地方來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點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導學生體會畫面的意境。
句意:從窗口可以看見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
門外停泊著從遙遠的東吳來的船只。
-------指名學生口述詩句內(nèi)容,教師糾正。
4、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同時用簡筆畫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使學生有更直觀的了解和體會。
5、川聯(lián)詩句內(nèi)容,要求學生獨立說出譯文。
6、結(jié)合圖畫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
近景------- 兩個黃鸝鳴翠柳,
遠景------- 一行白鷺上青天。數(shù)量
遠景------- 窗含西嶺千秋雪,色彩
近景------- 門泊東吳萬里船。
7、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知道朗讀,背誦。
8、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
。2)解詩題
。3)明詩意
。4)悟詩情
9、“知詩人”--------唐朝詩人杜甫。
10、“解詩題”--------絕句: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補充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境。
11、學生自由為作者加詩題。
進一步體會“絕句”為題的好處,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激情。
12、“悟詩情”------- 在體會背景和詩題的情況下,自然領(lǐng)悟到詩人是情感:
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讀全詩。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絕、鳴、柳、嶺、泊、吳、含、窗、鷺”九個生字,會寫“絕、鳴、柳、嶺、泊、吳、含、窗”八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意,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會認、會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兩句詩。
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春景圖動畫,學生欣賞后,談?wù)勛约旱母惺。板書題目,學生書空“絕”,在生字本上書寫一遍。
2、出示課件,了解“絕句”含義,《絕句》屬于七絕。
3、出示課件,了解杜甫。
二、朗讀并感悟古詩:
1、認讀生字:鳴、柳、嶺、泊、吳、含、窗、鷺
學生認讀,老師指導;說說你記住哪些字,如何記住的;給生字組詞。
2、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3、指導讀詩出詩的節(jié)奏:
出示課件中劃出節(jié)奏的古詩,老師打著節(jié)拍范讀;學生試著打節(jié)拍讀詩;個別學生打節(jié)拍讀詩;齊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
4、理解詩意后熟讀:
出示課件第一幅圖,你理解了哪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含義。出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齊讀這兩句詩。
出示課件第二幅圖,你理解了哪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含義。出示“窗含西嶺千秋雪”,釋義“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積雪)。齊讀這句詩。
出示課件第三幅圖,你理解了哪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含義。出示”門泊東吳萬里船”,釋義“泊”(停泊)。齊讀這句詩。
5、感悟詩境,背誦古詩:
。1)老師從第一句詩中找出兩種事物“黃鸝,翠柳”,學生在二、三、四句詩中劃出“白鷺、青天、西嶺、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體會顏色美。
。3)出示課件“配樂詩朗誦”,個別學生讀詩,其他學生閉眼想象,交流腦海中的畫面。
。4)小結(jié):你們腦海中呈現(xiàn)出一幅幅美妙的畫面,這是哪個季節(jié)?(春季,因為出現(xiàn)了翠柳)。當作者看到這么美的春景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絕句》,當我們被這首詩所吸引時我們禁不住要背下來這首詩。
6、拓展環(huán)節(jié):
欣賞《絕句·遲日江山麗》,背誦這首詩。
7、總結(jié):
今天學習了杜甫的《絕句》,欣賞了《絕句·遲日江山麗》,感受到詩歌給我們帶來的美妙,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我們?nèi)シe累更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吧!
三、家庭作業(yè):
1、給家長背一背《絕句》、《絕句·遲日江山麗》。
2、喜歡畫畫的同學,給《絕句》畫一幅畫。
教學板書:
絕句
杜甫
黃鸝
翠柳
白鷺
青天
西嶺
千秋雪
萬里船
美
教學反思:
本課的優(yōu)點:課堂思路較清晰;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學生認識了九個生字,并且能夠正確地朗讀、背誦古詩;通過觀察圖片來理解詩句的含義,非常直觀、形象,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明白詩句意思;教學過程中,讀的較為充分,學生的自讀,糾正發(fā)音;老師范讀;學生打節(jié)拍地讀;理解詩句后的熟讀;感悟詩境后的美讀。
本課的不足:沒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興致不高,一堂課下來,回答問題的學生局限于幾位;對于學生的評價太過單調(diào),沒有針對性;指導學生朗讀時,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只是讀出了詩的節(jié)奏,而沒有做到有感情地讀古詩;感悟詩境時,引導的過于簡單,原本設(shè)計的讓學生找出詩句中的幾種“事物”,進一步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來體會“詩句中蘊含的豐富色彩,進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處”,由于緊張的緣故,也疏忽了對學生的引導,導致學生感悟不深刻,沒有感受到如此美麗的春景給人們帶來的那種勃勃生機。
雖然課堂留下了遺憾,但是“我參與,我幸福”。經(jīng)歷了,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感謝評委老師給了我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認識到自己的許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一定繼續(xù)努力,完善自我,讓我的'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進步,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做一個更為合格的引導者!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的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中的5個生字及新詞。
3、會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xiàn)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絕句》所描寫的景色。
教學過程 :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朗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師生共同糾正字音。
2、自讀詩歌,要求學生找出詩歌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黃鸝 翠柳
白鷺 青天
千秋雪
萬里船
3、理解上述詞語的意思,逐句詩句的內(nèi)容。
黃鸝------也叫黃鶯,一種益鳥。身體呈黃色,嘴淡紅,在春天經(jīng)常啼唱,聲音很好聽。
翠柳------翠,就是新綠。翠柳就是指處春時節(jié)剛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鷺------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鳴------鳴叫。
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指名學生口述詩句內(nèi)容,教師糾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這樣相稱。千秋就是千年。
萬里船------萬里指遙遠。萬里船指從很遠的地方來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點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導學生體會畫面的意境。
句意:從窗口可以看見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
門外停泊著從遙遠的東吳來的船只。
-------指名學生口述詩句內(nèi)容,教師糾正。
4、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同時用簡筆畫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使學生有更直觀的了解和體會。
5、川聯(lián)詩句內(nèi)容,要求學生獨立說出譯文。
6、結(jié)合圖畫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
近景------- 兩個黃鸝鳴翠柳,
遠景------- 一行白鷺上青天。數(shù)量
遠景------- 窗含西嶺千秋雪,色彩
近景------- 門泊東吳萬里船。
7、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知道朗讀,背誦。
8、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
。2)解詩題
。3)明詩意
。4)悟詩情
9、“知詩人”--------唐朝詩人杜甫。
10、“解詩題”--------絕句: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補充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境。
11、學生自由為作者加詩題。
進一步體會“絕句”為題的好處,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激情。
12、“悟詩情”------- 在體會背景和詩題的情況下,自然領(lǐng)悟到詩人是情感:
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讀全詩!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標:
在聽音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畫畫想像等環(huán)節(ji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情。背誦詩文。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春天的情感,并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字眼,通過想象,聽音樂,畫畫,練讀等等方法明詩意,并在朗讀中悟詩情,讓學生在美好動人的春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難點:
體會“泥融飛燕子”的繁鬧,和“沙暖睡鴛鴦”的悠閑。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同學們會背這首詩嗎?兩個黃鸝……(學生接背)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絕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絕句》(課件出示課題),它的作者也是杜甫。
絕句在這課是生字,但它們可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大家快和他們打個招呼吧,讀一讀。
二、初讀,讀準字音
1、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我們來讀一讀。
2、指導認讀詞。
這首詩中有一個詞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認讀詞,(課件出示鴛鴦的圖片和文字)大家讀讀。
這就是鴛鴦,是一種水鳥,看,它們羽毛的顏色多美麗呀!在詩中的詩句是沙暖睡鴛鴦。我們一起讀一遍。
3、下面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課件出示詩的內(nèi)容),要注意把字音讀準,讀出詩的節(jié)奏來。自由讀。指名讀。
三、多種感官參與,感悟詩意。
1、讀完這首詩,你眼前出現(xiàn)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呀?
2、你從這首詩的什么地方感到這是春天呀?快找一找。
默讀,邊讀邊畫。
指名匯報。
指導:其實詩中還有兩個詞也能說明描寫的是春天。泥融!叭凇辈樽值淅斫狻_有一個是遲日。古代有一本書叫《詩經(jīng)》,上面有一句詩是:春日遲遲。是說春天到了,太陽照的時間長了,人們就把春天的太陽成為遲日。
3、如果讓你把這首詩畫成畫,你認為這幅畫中應(yīng)該畫些什么?和同組同學商量一下,一起完成這幅畫。
師巡視指導,指出不足。
4、展示:貼到黑板上,給大家說說你們都畫了什么。
都誰把春風畫出來了?
大家一起看一看,我們把這首詩表達的意境畫出來了嗎?
5、下面,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讀,邊讀邊想像春天的美景。
看,這是不是你頭腦中的畫面啊?在春天的陽光照耀下,山河多么美麗!春風輕輕地吹著,花草散發(fā)著芳香。天變暖了,冰凍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忙著銜泥筑巢呢。一對對鴛鴦在溫暖的沙灘上安靜地睡覺。
下面我們再跟著音樂讀這首詩,感受春天的美景。
6、杜甫用短短的四句詩就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光圖。這么美的詩一定要背下來。
四、古詩中還有很多描寫春天的詩,下面我們來欣賞兩首。(課件出示,美麗的畫面,抒情的音樂,古詩內(nèi)容)
五、作業(yè)。
1、背誦描寫春天的古詩。
2、搜集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10
學習目標:
1、會認“鷺”字,會寫“含、窗、吳、柳、鳴、泊、絕、嶺”這八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
學習重點:掌握生字詞,初步理解詩意。
學習難點:領(lǐng)會詩境,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若干張(以四人為小組,每組一份)、雪山圖、大紙船、兩幅字媽媽的圖片、錄音機以及“春天在哪里”的磁帶。學生準備:空白卡片一張.彩筆一支。
教學時間: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詩背誦大比拼
師:小朋友們,聽說大家個個都是背詩能手,我還真有點不相信呢!今天,我就當個裁判,看看誰是真正的能手,怎么樣?
學生踴躍背誦,師及時做好點評,同時注意征求學生意見評出“背詩能手"并頒獎。
師:剛才小朋友們背的這些詩絕大多數(shù)都是四句,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絕句。但也有例外的,象《草》這首詩就有八句,它就不是絕句。今天我們又來學一首絕句,這可是由唐代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哦。這首詩寫的是杜甫居住的草堂附近的景色,非常美!不信,我們一起來瞧瞧吧。(出示整首詩)
二、學習生字
1、學生自讀,在書上圈出生字然后在小組內(nèi)自學建議自學方式:組長帶讀-----組內(nèi)齊讀-----開火車讀-----交流組詞------小議記字方法。
2、出示生字卡片分組檢查生字認讀情況,全班齊讀。
3、(逐一出示生字卡片)師:會不會組詞?把自己會組的詞大聲地說一說。(師注意認真捕捉學生的每一個答案并及時做好反饋。)
4、師:生字學會了嗎?老師還帶來了一些字謎,看看我們班哪個小朋友最聰明。(出示字謎:a、鳥兒開口叫(鳴)b、天上長嘴巴(吳)c、今天要張口(含)
d、山上下命令(嶺))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大家猜的這些字都是我們剛學的生字。還有一個字謎呀,我們得在古詩中去找。{路下藏著一只小鳥。(鷺)}還有幾個生字老師把它們留給了大家。請你們自己想辦法去記。比比看誰的記字法最妙。
學生交流記字法。
5、(出示帶哭臉的字媽媽)小朋友們,你們認識她們嗎?她們是字媽媽。
生:字媽媽好難過!為什么呀?
師:因為她們的字寶寶不見了。你們見過它們嗎?
生:見過。
師:對。它們不就在這兒嗎?(出示生字卡片)讓它們回家吧!
生:兩個字媽媽怎么回呀?
師:(出示字媽媽1)我們家的孩子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出示字媽媽2)我們家的孩子都是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學生把每個字寶寶送回家。
生:字媽媽這會兒高興起來了,是不是會笑了呢?(師把字媽媽的哭臉變?yōu)樾δ。?/p>
師:這些字寶寶真漂亮!唐老師看了禁不住照著寫了幾個。小朋友們,你們評一評我寫得好不好。(出示“窗”、“柳”兩個有代表性的生字.)
生:不好。
師:為什么呀?小朋友們,你們可以為我想想辦法嗎?
生:“窗”字上下一樣大不好看,要上短下長好看些。“柳”字左右一樣寬也不好看,左窄又寬就好了。
a、師在黑板上把剛才兩個字各范寫一個,邊寫邊強調(diào)須引起注意的地方。
b、學生用彩筆在空白卡片上各寫一個,師巡視指導。
c、及時反饋學生的書寫情況并告訴學生用舉一反三的方法書寫今天學的其它字。
三、學習古詩,領(lǐng)悟詩境
a.師范讀古詩(帶表情,并提示學生注意觀察。)
師:剛才你們注意到唐老師的表情了嗎?唐老師心情怎么樣?你們知道我為什么這么高興嗎?
學生自由發(fā)言。
b.生自讀,找出自己認為美的地方讀一讀,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
C、全班交流。
師相機把柳樹、兩個黃鸝、一行白鷺、天空用白色粉筆畫在黑板上。
師:小朋友們,唐老師畫得好看嗎?
生:不好看。
師:對。我也覺得不好看。詩人看到的可不是這樣。你們想想辦法怎樣使它變得好看呢?
生:涂上顏色。
師:請大家自由的一下一二句,看看我們應(yīng)該給這些景物添上一些什么顏色呢?
學生自讀,然后反饋:柳樹是綠綠的,從而能弄懂了"翠柳"一詞,黃鸝是黃色的,白鷺是白色的,天空是藍藍的',于是理解了"青天"這個詞。
師:兩個黃鸝在干什么?
生1:它們在叫。生2:它們在唱歌。
師:你們知道它們在唱什么嗎?猜一猜吧。(打開錄音機放的音樂帶著學生活動起來。)
師:小黃鸝在找春天,這是春天嗎?
學生找出翠柳.黃鸝.白鷺這些有季節(jié)特色的景物。
師:一行白鷺在干什么呀?
生:它們飛上了藍天。
請學生閉上眼睛,師描述:柳樹留著長辮子,小黃鸝唱著動聽的歌兒,一行白鷺飛上了藍天,這一切實在是太美了。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嗎?你們高興嗎?
學生帶著高興的語氣齊讀一二句。
師啟發(fā)學生把自己當成柳樹、黃鸝、白鷺配上自創(chuàng)的動作在小組內(nèi)讀一讀。
d、指導學習三、四句。
師:接下來,請小朋友們從窗口往外看,你們看到了什么?(師邊說邊走到窗外展開西嶺雪山圖)
生1:這里是西嶺。生2:那是雪山。
師:你們知道這些雪有多少年了嗎?估一估吧。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釋“千秋雪”。
師:你們仔細看看,窗子好象把雪山包含在里面了,像不像個相框?美嗎?
(啟發(fā)學生帶感情在小組內(nèi)讀一讀,然后全班交流。)
師:從門口望過去,我們看到了什么?(及時出現(xiàn)一只大大的紙船)
生(驚奇地):是船!
師:船動了嗎?(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泊”是停泊的意思。)
師:有沒有小朋友愿意當船家來開船?要過關(guān)才行哦!
出示問題:1、你這船打算開到什么地方去?
2、從這兒出發(fā)遠不遠?大概有多遠?
學生讀完第四句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全班交流,選出小船家。師與小船家進行情境表演。
師:小船家,請問你這船是打算開到什么地方去呀?
小船家:我這船打算開到東吳去。
師:那從這兒到東吳去遠不遠啊?
小船家:可遠了呢!
師:到底有多遠呀?
小船家:差不多一萬里呢。
小組內(nèi)表演朗讀第四句。
師小結(jié):前兩句中的黃鸝、白鷺都是在活動的,這是動景。后兩句中的雪山、船都是不動的,我們說這是靜景。動靜結(jié)合,真美!難怪大詩人杜甫要寫下這首絕句。
四、指導朗讀,培養(yǎng)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讀這首古詩了嗎?
生:會了。
學生齊讀。
師:感情還是到位了,不過節(jié)奏掌握得不太好。
a、在古詩中標出節(jié)奏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練讀。
b、分組比賽讀師及時做好反饋。
c、全班齊讀。
d、分組展示表演讀。
e、嘗試背誦。
五、課外延伸,加深理解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11
佚名
教學要求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詩人借景抒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頒,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句,能夠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4.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nèi)容。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nèi)容,學習《望廬山瀑布》
二、檢查“預(yù)習”,作者簡介
。ㄒ唬┩ㄟ^“預(yù)習”,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詩。
。ǘ╊A(yù)習中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沒讀懂,并劃下來。
三、讀《望廬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廬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意
。ㄒ唬┨釂枺哼@首唐詩是誰寫的?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
。ǘ巴麖]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當什么講?
“望”與“看”的區(qū)別是什么?
“望廬山瀑布”就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分別查出“廬山”和“瀑布”的意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廬山時觀賞了瀑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二步:解詩題。
。ㄈ┳x一讀古詩,弄懂詩句的意思。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三步:明詩意。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日照香爐生紫煙
“日”、“香爐”、“紫煙”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加以理解。
日:太陽。香爐:香爐峰。紫煙:紫色的煙云。生:升騰起(變成了)。
太陽照射在香爐峰,高高的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煙云。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一詞說明作者站在哪兒觀察瀑布?
離瀑布較遠。因為瀑布高大,遙看才能觀其全貌。
“掛”、“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塊兒是什么意思?
掛:懸掛。前:前面。川:河流。
掛前川:指瀑布遠看就像懸掛在山峰前面的一條大河流。
遠遠望去,瀑布就像一條懸掛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水流快、山勢陡。
真有三千尺嗎?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
(夸張手法)
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xiàn)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著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稱為九天。詩里形容極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懷疑。
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lián)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示無余。
5.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四)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四步:悟詩情。
。ㄎ澹┲笇W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師要給學生范讀,要讀出語氣、感情。
。⿲W習有關(guān)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廬”和“爐”是同音字,要區(qū)別字形,會應(yīng)用。
“紫”和“川”的讀音要讀正。
在學習生字時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已去分析、去記憶,培養(yǎng)自學能力。
五、小結(jié)
(一)你認為這首詩寫得好嗎?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二)出示掛圖,說說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察瀑布的?觀察的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ㄈ⿵哪男┑胤娇梢钥闯鲈娙擞^察細致?
“日照”與“紫煙”的因果關(guān)系?
“飛流”、“直下”對流速水勢的觀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對瀑布的長、大、高的觀察。
除觀察仔細、細致外,本詩還有什么特點?
豐富奇特的聯(lián)想,如“掛前川”,“疑是銀河落九天”。
本詩的寫作特點:觀察細致有序,聯(lián)想豐富。
學習古詩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讀、查、究、誦、賞。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板書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nèi)容:學習《絕句》
二、檢查“預(yù)習”,作者簡介
三、讀《絕句》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鳴m0ng 行h2ng 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詩《絕句》,理解詩意
。ㄒ唬┨釂枺哼@首唐詩是誰寫的?
。ǘ督^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標題,解釋“絕句”。
。ㄈ┳x一讀古詩,悟懂詩句的意思。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自鷺上青天。
重點理解:
黃鸝:鳥名,也叫黃鶯。鳴:叫。
翠柳:翠綠色的柳樹。
從“翠柳”一詞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jié)?
春天。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吃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說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上鳴叫。
。g唱)一行白鷺飛上蔚藍色的天空自由飛翔。
2.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重點理解:
窗含:從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著。
西嶺: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萬代積累下來,終年不化的積雪。
千秋:時間很長。泊:停靠。
東吳:指江蘇一帶。
萬里船:船要行萬里路。
說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靠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四)觀察插圖,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1.看插圖。圖上畫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詩句的內(nèi)容?這描繪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色?(生動優(yōu)美)
2.體會作者用詞準確。
說說詩人用了哪些詞語來表現(xiàn)景色的優(yōu)美,語言的生動?
表示聲音的詞語:鳴、上。
表示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
表示動作的詞語:鳴、上、含、泊。
詩人寫了四個景色,一句一景,寫得有聲有色、有靜有動、語言生動、景色秀美。
“鳴”、“上”兩個動詞寫出了黃鸝在柳枝上歡叫和一行白鷺從水面飛上青天的聲響。
“黃”、“翠”、“白”、“青”四個色彩鮮明的詞,寫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這兩句寫得有聲有色,顯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優(yōu)美景象。
“含”、“泊”兩個動詞具體寫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別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積雪這一遠景移至草堂內(nèi),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優(yōu)美的圖畫。
。ㄎ澹⿲W習詩人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討論詩人觀察景物的順序。
眼前的、天邊的、窗外的、門前的。
順序是:由近及遠。
2.詩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述的、表達思想感情的?
詩人抓住了自然景色來描述,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笇W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ㄆ撸⿲W習有關(guān)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鷺”上下結(jié)構(gòu),要寫勻稱。
“含”上部今不要加點。
“吳”口天吳。
五、小結(jié)
作者寫這首詩,先寫樹上,再寫天上“黃、翠、白、青”相互映襯,構(gòu)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圖景,令人賞心悅目;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最后寫出了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通過對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小學古詩《絕句》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的:
1.理解《絕句》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
2.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初步了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3.學習杜甫的另一首古詩《絕句》。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復習《早發(fā)白帝城》
二、學習《絕句》
1、介紹作者
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他一生寫了不少優(yōu)秀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fā)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亂平定之后,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了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一組即景小詩。興到隨筆,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絕句描寫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麗的景色。
2、默讀全詩,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草堂一幅怎樣的畫面。
3、小組學習
。1)組內(nèi)讀詩,說說這首詩講的什么意思?
。2)你們感受到詩人當時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提出來。
4、教師重點指導學生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人寫了千年的積雪、揚帆待發(fā)的船只,為整首詩平添了一種氣魄。一個“含”字,不僅把很遠的景物移到近前來了,而且把西嶺的積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個整體,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廣闊的背景中顯得更加明媚秀麗!督^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一句,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聯(lián)系生活體驗,借助圖片或錄像片,展開想象,感悟詩句的意境。詩人身在草堂中,透過窗口遠眺積雪終年不化的西嶺,那雪嶺的壯麗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畫。再向門外一看,見到停泊在岸邊的來自東吳的船只!安础,停靠,“萬里”,虛指遙遠。船只來自遠方的東吳,又將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這只有在和平環(huán)境中才能做到,對剛剛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百姓來說,看到船只暢行萬里,是多么令人振奮和欣慰啊!“萬里船”是從空間來講,“千秋雪”是從時間來說的,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
5、看圖說一說詩的意思。
三、課后延伸
1.運用本詩學習方法,閱讀杜甫另一首《絕句》,與課文對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處。
絕句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遲日:即春日。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圖,流露出詩人閑適、歡悅的心情,格調(diào)清新,對仗工整,自然流暢,描摹景物清麗細致,與課文中《絕句》異曲同工。
2.開一個詩歌朗誦會,弘揚祖國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業(yè)
1.把通過想象把《絕句》中的美好景色寫出來。
2.介紹關(guān)于古詩文方面的書,找找關(guān)于這兩位詩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