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通用14篇)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1
學前準備
1.教學課件(教師)
2.預習課文(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時、候、覺”等11個生字,認識“彳、亠、忄”3個偏旁,會寫“自、己、衣”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學習重點 會認、會寫生字。
學前準備
1.教學課件。(教師)
2.生字卡片,預習課文。(學生)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題引疑。(用時:5分鐘)
1.點3~5名學生作自我介紹。
2.板書課題《大還是小》,啟發學生看題質疑。
1.3~5名學生作自我介紹,其余學生認真傾聽。
2.讀課題,思考并提出問題:“我們自己是大還是小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大還是小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用時:10分鐘)
1.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讀準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記號;讀通句子,要把語句讀正確,注意停頓。
3.檢查學習效果。
1.認真聽課文。
2.按要求自由讀課文。
3.指名讀,集體讀,輪讀。
讀一讀,連一連。
三、嘗試自主識字,識字讀文。(用時:13分鐘)
1.游戲:考考你。
2.出示生字卡片。
3.學習新偏旁“彳、亠、忄”。
4.小組合作,怎樣記住生字,并給這些生字找朋友。
5.課件:拼字游戲。
6.自由讀文,鞏固識字。
1.同桌互相認讀生字。
2.指名讀,開火車讀。
3.認識新部首“彳、亠、忄”。
4.小組合作學習。
5.積極發言。
6.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四、指導寫字。(用時:8分鐘)
1.課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
3.范寫。
4.巡視指導。
1.認讀并認真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說說怎樣寫。
3.照筆順提示在書上描紅。
4.練寫生字。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用時:4分鐘)
1.談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2.布置作業: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談學習收獲。
2.完成作業。
《大還是小》一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育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孩子們讀文后也有同感:感覺到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大,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小,全文形象生動,本節課認字、寫字是重點,以自學為主,充分發揮同桌、小組合作的優勢,并通過多種手段學習鞏固生字,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認識自己,懂得從小就要樹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
學習重點
正確認識自我,從小樹立自立意識,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
學前準備
教學課件、生字卡片。(教師)
教學環節
一、復習導入,鞏固識字。(用時:6分鐘)
1.出示生字卡片。
2.課件展示圖片及課文內容。
1.搶讀生字。
2.看圖并讀相關內容。
3.比一比,再組詞。
二、合作探究,細讀體悟。(用時:20分鐘)
1.提出問題: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小?
1.分小組討論,派代表回答問題。
2.組織交流,指導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式讀書。
3.出示課件,分男女生分別朗讀小朋友覺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讀課文后,完成練習。
(1)我會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我還會
_______________,所以我
覺得自己很大。
(2)我夠不到______
______的時候,我聽到________的時候,我要____
_____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三、自由暢談,擴展思維。(用時:8分鐘)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說一說: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1.夸一夸。
2.自由暢談。
四、明理導行,課堂總結。(用時:6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我們覺得有時候很大,有時候很小。這是一種正常的想法。因為在我們的力量范圍內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我們要盡量去做,不給長輩增麻煩。
2.小結:我們現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現在做不到?
1學生傾聽明理。
2交流暢談。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提倡合作探究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并讓學生夸夸小朋友,說一說自己覺得什么時候很大,什么時候很小,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進行了思維訓練,從而達到了突破重難點的目的。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引導學生明白: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些事我們能做到,有些事不能做到,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從小要培養自立能力,從小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給長輩添麻煩。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2
一、說教材
《大還是小》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文章,內容淺顯易懂,同時富有教育意義。課文用簡潔平實的語言寫了“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大,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小,并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小朋友對“長大”非常向往,但是有時候又有一些力不從心的事情,讓他們意識到自己還沒有長大。這篇課文能讓他們對“長大”有更確切的認識,能夠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和學情,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驗長大的快樂。
本課的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長大的快樂。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所以本節課主要采用媒體演示、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合作學習、合作解疑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五、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因此,上課伊始,我先出示“大”和“小”兩個字,讓孩子們說說覺得自己是大還是小,為什么?順勢引出課題,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
(二) 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1、老師先范讀課文。
2、孩子們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向小組內其他的同學請教后,多讀幾遍。
3、學習生字詞。首先,課件出示詞語,再出示生字進行認讀,接著讓學生先小組合作交流識記方法,再全班交流,認識雙人旁,豎心旁。并利用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然后,把生字詞放到句中讀,再放到文中分段朗讀課文。這樣,一層層的推進,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相結合,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只有將漢字及時納入詞中、句中,并在語言環境中會認、會讀,才算真正“會認”,這樣的識字也才是有意義。
4、指導寫字。出示生字,讓學生先自己觀察,說說書寫時要注意什么,強調筆畫順序。然后老師范寫,學生在練習。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一年級學生是訓練寫字的關鍵時期,上課時有選擇地滲透一些書法知識可為學生以后的書寫奠定良好的基礎。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扎實、樸實”為目標,利用課件,認讀字詞,努力在字詞上抓落實,為深入學習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合作探究,細讀體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法的指導和滲透。
1、自由朗讀課文,勾畫語句,思考: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 用“____”畫出來;“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用“﹏”畫出來。在小組內交流,想一想為什么。在匯報交流中,課件相機出示句子引導理解,并進行朗讀指導。
2、仿照課文的句式說一說: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探究并找到答案。,以“畫一畫” “說一說”“讀一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合作學習的方式,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四)聯系生活,拓展升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結合課內外資源,多途徑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說一說,你是盼望長大,還是希望一直這樣小小的?為什么。在全班交流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體驗長大的快樂。
2、出示兒歌《別說我小》,齊讀。
教師總結:我們覺得有時候很大,有時候很小。這是一種正常的想法。因為在我們的力量范圍內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我們要盡量去做,不給長輩增麻煩。課下做一些事證明自己長大了。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拓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一課我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對比的方式來設計板書的,這樣可以使學生一目了然。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時”“候”“覺”等11個生字,會寫“自”“己”“衣”3個生字。掌握3種偏旁“彳”“亠”“忄”。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要學會正視自己,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自己又很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課所學生字,能夠按筆順準確、規范地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注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每天早上爸爸媽媽送你們上學的時候,當你們看到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自己來上學,有沒有很羨慕呢?(生答:有)
2.師:那個時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要是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樣大多好啊!)
3.師:為什么呢?(因為我再大一些,爸爸媽媽就不用每天辛苦送我上學了。)
4.師:有一個小朋友啊,他也和你們一樣,有時候能自己系鞋帶、穿衣服時,他覺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時候呢,夠不到按鈕、害怕打雷時,他又覺得自己很小。這節課我們一起去認識這位小朋友吧!
二、看圖讀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課文生字詞,多讀幾遍。
2.讀一讀,標出自然段序號。
3.看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你能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嗎?(引導學生結合插圖說一說。)
4.不明白的地方用橫線畫下來,并向老師請教。
三、動動腦筋,學習生字
1.看拼音讀詞語。(課件出示重點詞語)
2.課件出示課文生字(去拼音),指名讀,開火車讀。
3.認讀這些生字,并給這些生字找朋友。(口頭擴詞練習)
4.巧識字形。
(1)師: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記住這些字的字形嗎?
(2)四人小組討論識記方法。(鼓勵學生結合字形和字義巧識巧記。)
(3)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你是如何記住的,匯報交流識記方法。
(比一比:己—已自—目)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本課生字詞卡片,檢查學生認讀情況。
2.出示課件“圖圖上小學了”。
3.師:同學們,圖上這個孩子叫圖圖。你們看一看,圖圖在做什么?
4.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后看圖說話。
5.師:圖圖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時候呢,他又覺得自己很小。為什么呢?我們一起再看一看課文,找找原因吧!
二、學習課文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思考問題。
2.指名回答。
(1)文中一共講了幾件事?(4件事)
(2)“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自己穿衣服、系鞋帶)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夠不到按鈕;聽到雷聲喊媽媽。)
(3)為什么“我”希望自己不要長大?預設:(長大后,父母會漸漸變老……)
(4)為什么“我”又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引導學生從長大后能自己做或幫助父母做很多的事等方面作答。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小組交流合作解答疑問。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5.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小?(學生自由交流,發言)
三、指導寫字,體驗成功
1.課件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字,采取多種形式認讀。
2.自主記憶生字。
3.仔細觀察生字書寫筆順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好看。
4.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個別難寫的字。(學生自由練寫,師針對個別指導。)
[教學板書]
10大還是小
大小
自己穿衣服、系鞋帶夠不到按鈕,聽到雷聲喊媽媽
不要長大,快點長大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認識“時、候、覺、得、自、己、很、穿、衣、服、快”等11個生字。
二、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關注自己的成長
三、課文導入
1.師:“同學們,我們是大還是小呢?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一篇關于是大還是小的課文吧。”
2. 師板書課題,請齊讀課題。學生齊讀“10 大還是小”。
3. 師:“這篇課文講了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四、復習回顧,質疑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11個生字,今天就來玩摘蘋果的游戲,誰先來?”
1、學生逐個摘下自己喜歡的蘋果并讀出來。(指名讀,全體生跟讀)
2、 課件出示這11個生字,全體學生一起讀。
五、學習生字
(學習“自、己”兩個生字)這里出現了兩個新的生字,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課件出示田字格里的“自”,請學生觀察“自”,告訴大家觀察到了什么。學生說:“它是一個獨體字,每一橫的距離都是一樣多,中間兩橫沒有挨到橫折的折。”師補充:“橫要寫平,豎要寫直,中間幾橫之間的間隙要均勻,里面兩橫不能挨到橫折的折。師說口令:“請你跟我這樣做”,學生:“我就跟你這樣做”,師手指舒空,邊說邊比劃。師說“一筆撇”, 學生跟著說:“一筆撇”,師說:“二筆豎”,生說:“二筆豎”,師說:“三筆橫折”,生說:“三筆橫折”,師說:“四筆橫”,生說:“四筆橫”,師說:“五筆橫”,生說:“五筆橫”,師說:“六筆橫”,生說:“六筆橫,zì 、zì 、zì 。”
再出示第二個田字格里的生字“己”, 請學生觀察“己”,告訴大家觀察到了什么。學生說:“它是一個獨體字,豎彎勾要寫彎一點。”師補充:“它是一個獨體字;整個字是上窄下寬,這個豎彎勾要園轉,不能寫直。”師說口令:“請你跟我這樣做”,學生:“我就跟你這樣做”,師手指舒空,邊說邊比劃。師說:“一筆橫折”,生說:“一筆橫折”,
師說:“二筆橫”,生說:“二筆橫”,師說:“豎彎勾”,生說:“豎彎勾,jǐ、jǐ、jǐ 。”師說:“看誰能又快又好的在書上寫完這兩個字,趕緊動手吧。”
六、學習課文
1. 師:“這篇課文講了什么?我們來聽一聽,請你們邊聽邊看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你是怎么找出來的?”聽完課文請一個生說,生:“6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都要另起一行,開頭空兩格。”師說:“你回答的真棒。”
2. 師:“為什么文中的作者一會兒說自己很大,一會兒說自己很小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吧。”
3.師說:“‘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用‘____’畫出來。‘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用‘~~’畫出來。畫完請舉手。”(板書:覺得自己很小)
8. 看見有學生舉手,指名回答第一個問題。師問:“‘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 ”生說:“我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自己系鞋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師出示“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覺得自己很大”的課件。板書: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
師說:“請你想一想,為什么這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生說:“我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師補充:“我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做了,自己也會照顧自己了。”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心里會有怎樣的感覺?請一個生回答:“高興”,那就請你高興地讀第二自然段,全班齊讀,女生讀,男生讀。
9. 師問:“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小,你會怎樣想?”生回答:“害怕,不高興,很可憐。”那就請你們拿好語文書,一起帶著這種語氣讀第三自然段。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
10. 師問:“‘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生說:“我夠不到按鈕的時候,我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師出示課件“我夠不到按鈕的時候、我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板書:覺得自己很小、夠不到、怕雷聲)
師問:“想一想,為什么這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生回答:“‘夠不到’說明我的個子很矮,還沒長高,‘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說明自己害怕。”師補充‘夠不到’寫出了我的個子還沒長高,‘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寫出了小孩子的膽小、對成年人依賴的感覺。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種語氣齊讀第四自然段。女生讀,男生讀。
11. 想一想,你什么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感覺?請生指名說。
師問:“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學生回答:“我自己系紅領巾的時候,我自己照顧妹妹的時候。”你真棒。師問:“那么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生回答:“我被壞人欺負的時候、我出去玩迷路的時候。”你們回答的真棒。
12. 師說:“現在我們來做課中操,請你跟我這樣做。”生回答:“我就跟你這樣做。”師邊說邊做動作:“拍拍手,拍拍手,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伸伸我的左手,伸伸我的右手,妞妞我的小腰,端端正正坐坐好。”生跟著邊說邊做。
13. 師:“有時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長大。我為什么有時候希望自己不要長大?”生說:“長大了就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了,要自己照顧自己了。”師補充:“希望自己不要長大,是希望無憂無慮的童年不會失去,也希望繼續得到父母和親人的呵護。”(板書:希望自己不要長大)師:“請你們帶著不想長大的語氣齊讀第五自然段。”指名讀。
14. 師:“‘更多的時候,我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我為什么更多的時候,‘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呢?‘盼著’說明了什么?”指名讓學生說:“‘盼著’說明非常想,自己長大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幫爸爸媽媽做事了。”師補充:“‘盼著’寫出了我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的急切心情,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長大了可以幫爸爸媽媽干很多事情,不再依靠父母了,還可以照顧很多人。”(板書: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 師:“請你們帶著很想快點長大的語氣齊讀第六自然段。”指名讀。
15. 師總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覺得自己很大,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覺得自己很小,因為他還是一個孩子呀。這篇課文寫了很多自己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情,期待自己快快長大。”
六、全體學生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師:“請你們翻開書,一起齊讀這篇課文,10 大還是小。”學生齊讀。
七、課文升華,欣賞歌曲
最后,讓我們在歌曲《快快長大》中結束今天的學習。課件播放歌曲《快快長大》。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 通過應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 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蘇州的夏天很熱。同學們喜歡吃冷飲嗎?喜歡吃哪些冷飲?瞧!小明和小強是好朋友,他們一起來到了冷飲部。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去看看好不好?
(多媒體顯示課本上的例題圖)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知道冷飲部有哪些冷飲?價錢分別是多少?
學生看圖回答,教師板書:雪糕0.8元,棒冰0.5元,蛋筒1.2元,冰激凌1.4元。
師:看到了這些冷飲的價錢,你打算提什么樣的數學問題?
讓學生暢所欲言。
師:小明買了一支棒冰和一塊雪糕。請小朋友們想象一下,小明和小強在想什么呢?(滲透團結友愛的思品教育)
(設計意圖:設計中重視將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生活化數學,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歷觀察、猜想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注意將團結友愛的思品教育滲透于教學之中。)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剛才,甲同學提出:小明會在想,棒冰和雪糕哪個貴一些?將哪一個給小強呢?小朋友們愿意幫助他分析一下嗎?下面,開始小組學習,請將你的想法說給你們組的小朋友聽。負責記錄的小朋友要作好記錄。
2、小組合作,交流想法。
預案一:0.8元就是8角,0.5元就是5角,8角大于5角,所以0.8元大于0.5元,雪糕貴一些。
預案二:0.8寫成分數是8/10,0.5寫成分數是5/10,8/10大于5/10,所以0.8元大于0.5元,雪糕貴一些。
預案三:8比5大,所以0.8元大于0.5元,雪糕貴一些。
3、比較優化,引導評價
師:剛才小朋友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不簡單。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學生選擇方法,引導學生作出評價。
4、又設疑問,再次合作
師:小明除了買一支棒冰和一塊雪糕,還可能會買哪兩種冷飲呢?
盡量讓學生說。
如果現在買的是一塊雪糕和一個蛋筒,你覺得他應該給小強什么呢?
請將你的想法說給你們組的小朋友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5、交流意見,解決疑問
學生交流想法。交流時,要說清楚自己是怎樣想的,體會整數部分大的小數比較大;整數部分相同的,就比較小數部分的大小,但不必得出結論。
預案一:0.8還不到1,1.2比1大,0.8小于1.2,所以蛋筒貴。
預案二:0.8寫成分數是8/10,1.2寫成分數是12/10,8/10小于12/10,所以蛋筒貴。
6、反饋練習,游戲激趣
a、師:小明還可能買哪兩種冷飲呢?你能判斷他們哪一種比較貴一些嗎?
小組內說一說你比較的是哪兩種冷飲的價格,你是怎么比較的。
主要還有如下四種情況:
0.8○1.4 0.5○1.4 1.2○1.4 1.2○1.4
b、學生交流發言。
c、師:這四種冷飲中,哪一種最貴?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具體說說,怎樣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嗎?
d、游戲:跟蹤追擊
老師說一個一位小數,小朋友們采用開火車的方法,第一個小朋友說出一個比它大的一位小數,第二個小朋友再說出更大的一位小數……看誰的反應快?
(設計意圖:教師努力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注重給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積極地展示自我,通過三次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使學生探尋出比較一位小數大小的方法。這里,教師并沒有系統地歸納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者的設計有張有弛,成功地發揮了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預案不是唯一的,教者應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
三、分層練習,拓展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茄子老師提出了什么問題?你知道兩條彩帶各是多少分米長嗎?
哪條長一些?”
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予以肯定。
2、獨立完成2-5題
在交流時,要多讓學生發表一下自己的判斷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6題
師:看到小朋友學得這么認真,這么出色,有三只青蛙朋友也趕來了,
它們剛剛進行了一次跳遠比賽,想請小朋友們給評判一下,誰是第一名?
(多媒體演示青蛙跳遠的課件,隨即出示跳遠成績表。)
師:你們先給這三只青蛙分別取個名字!
學生為青蛙取名字。
師:請你們評判一下,誰跳得最遠?誰第二?你能將這三個數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4、拓展提高
師:小朋友們裁判工作做得真公正,三只小兔子也來請你們給它們做裁判。它們比賽的是50米賽跑。a兔的成績是6.8秒,b兔是6.3秒,c兔是7.1秒。它們誰是第一名?為什么?
(多媒體演示兔子賽跑的可愛畫面。強調:用的時間最少的才是第一名,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全課,留有余味
師:通過本課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讓學生盡情說。
師:小朋友們還有什么要問的嗎?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請小朋友們
課后幫助解決:如果小明買了一支雪糕和一個蛋筒,你能算出他一共需要付給營業員阿姨多少錢嗎?
(設計意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是有差異的,所以練習的安排是有層次、有坡度的,努力讓全體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同時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數學才能,力求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本課在練習設計中,合理地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不可替代性,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輕松、愉悅。)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6
課型
新授/練習/復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找一找,數一數,比一比,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使學生認識符號“>”、“<”“=”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的思想方法。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從事簡單的初步統計活動,用形象統計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合作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讓學通過自己操作探索出比物體數量的多少和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地使用“>”、“<”“=”號,并將數的大小比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準備
“>”“<”“=”3張符號卡片和1、2、3、4、5、6共6張卡片,小棒2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三只小猴在美麗的大森林里野餐,他們帶了許多水果,可三只小猴不知怎么將它們分類,你能幫幫他們嗎?
2、讓學生動手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將其分類。
方法:分類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一共有幾種水果?它們各有幾個?
3、展示學生擺放水果的結果。
4、提問:觀察擺放的圖,數一數幾只猴子吃幾個桃、幾個梨和幾個香蕉?生回答后在圖形下面寫3、4、3、2。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教學“3=3”
(1)小猴子說:“我們可喜歡吃桃子了,我們每個人能吃到一個桃嗎?”
(2)每只猴子可以吃一個桃,桃子一個不多一個不少,猴的個數與桃的個數怎能么樣?
學生回答后,告訴學生,同樣多可能用等號“=”表示,同時講解等號的書寫方法,并在上圖下在寫上“3=3”,進而教讀這個式子。
2、教學“3>2”
小猴子說:我們每人都能吃到一人香蕉嗎?為什么?
猴子的只數是3只,而香蕉只有2個,猴子和香蕉比怎么樣?
學生回答后,告訴學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講解“>”的書寫,同時請學生說一說大于號的形狀,以幫助學生記憶,教給學生用手勢表示。并板書“3>2”。
3、教學“3<4”
小猴子每人吃一個梨夠嗎?會不會有剩余?
猴子的只數是3只,而梨有4個,小猴子和梨比怎么樣?
學生回答后,告訴學生,3比4小可以用“<”表示,講解“<”的書寫,同時請學生說一說小于號的形狀,以幫助學生記憶,教給學生用手勢表示。并板書“3<4”。
4、區分“>”、“<”、“=”
(1)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認識、記憶“>”、“<”、“=”的方法。
師:同學們你們想一想怎樣能很快的記住,大于號和小于號。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用自己的方法記憶大、小于號。
5、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游戲:排排隊。請5位學生上來當數字娃娃1、2、3、4、5,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①按大小排隊。(學生可以用數字卡片自己擺擺看,再交流)
②誰最大?誰最小?你能選出其中兩個數比大小嗎?(每個學生用“﹤”“﹥”擺擺看,看誰想的多?再上臺匯報。
三、作業布置
課本練習三
第6、7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7
設計說明
《大還是小》本課開始時由作者自我介紹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中以聽、說訓練為主,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并采用多種方式朗讀,自由暢談,在開放式環境中發展個性,受到從小學會自立,不依賴父母,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的教育。
學前準備
1.教學課件。(教師)
2.預習課文。(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時、候、覺”等11個生字,認識“彳、亠、忄”3個偏旁,會寫“自、己、衣”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學習重點
會認、會寫生字。
學前準備
1.教學課件。(教師)
2.生字卡片,預習課文。(學生)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題引疑。(用時:5分鐘) 1.點3~5名學生作自我介紹。
2.板書課題《大還是小》,啟發學生看題質疑。 1.3~5名學生作自我介紹,其余學生認真傾聽。
2.讀課題,思考并提出問題:“我們自己是大還是小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大還是小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用時:10分鐘) 1.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讀準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記號;讀通句子,要把語句讀正確,注意停頓。
3.檢查學習效果。 1.認真聽課文。
2.按要求自由讀課文。
3.指名讀,集體讀,輪讀。 1.讀一讀,連一連。
三、嘗試自主識字,識字讀文。(用時:13分鐘) 1.游戲:考考你。
2.出示生字卡片。
3.學習新偏旁“彳、亠、忄”。
4.小組合作,怎樣記住生字,并給這些生字找朋友。
5.課件:拼字游戲。
6.自由讀文,鞏固識字。 1.同桌互相認讀生字。
2.指名讀,開火車讀。
3.認識新部首“彳、亠、忄”。
4.小組合作學習。
5.積極發言。
6.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2.照樣子,寫出帶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組詞。
例:女 媽 媽媽
彳______ _______
亠______ _______
忄______ _______
四、指導寫字。(用時:8分鐘) 1.課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
3.范寫。
4.巡視指導。 1.認讀并認真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說說怎樣寫。
3.照筆順提示在書上描紅。
4.練寫生字。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用時:4分鐘)
1.談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2.布置作業: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大還是小》一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育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孩子們讀文后也有同感:感覺到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大,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小,全文形象生動,本節課認字、寫字是重點,以自學為主,充分發揮同桌、小組合作的優勢,并通過多種手段學習鞏固生字,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認識自己,懂得從小就要樹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
學習重點
正確認識自我,從小樹立自立意識,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
學前準備
教學課件、生字卡片。(教師)
教學環節
一、復習導入,鞏固識字。(用時:6分鐘)
1.出示生字卡片。
2.課件展示圖片及課文內容。
二、合作探究,細讀體悟。(用時:20分鐘)
1.提出問題: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小?
2.組織交流,指導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式讀書。
3.出示課件,分男女生分別朗讀小朋友覺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組朗讀。
(1)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還會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大。
(2)我夠不到____________的.時候,我聽到________的時候,我要_________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三、自由暢談,擴展思維。(用時:8分鐘)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說一說: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導行,課堂總結。(用時:6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我們覺得有時候很大,有時候很小。這是一種正常的想法。因為在我們的力量范圍內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我們要盡量去做,不給長輩增麻煩。
2.小結:我們現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現在做不到?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時、候”等11個生字和雙立人、點橫頭、豎心旁3個偏旁;會寫“自、己”等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插圖,體會“我”自相矛盾的內心世界。
3.結合生活體驗,說說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教學重點】
體會“我”自相矛盾的內心世界。感受成長地快樂。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時、候”等11個生字,會寫“自、己”等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覺、系”的讀音。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知道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兩張圖片:
(圖略)
覺得自己很大覺得自己很小
教師口述:1.教師引導:有個小朋友有時覺得自己很大,有時覺得自己很小。
2.導入:這是為什么?讓我們到課文中去看一看吧!
(板書課題:10大還是小)指名讀課題,齊讀課題。
3.出示本課時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設計意圖:談話導入,提起學生熟悉的話題,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走入課文的教學中來。】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努力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識記生字。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有時時間等候時候覺得感覺得到得分自己自身自己知己很多很快穿衣穿越衣服棉衣服裝禮服很快飛快
(重點指導生字前鼻音“很”,平舌音“自”,翹舌音“時穿”等。)
②學習雙立人、點橫頭、豎心旁3個偏旁。
“衣”的偏旁是點橫頭(亠),注意“很”的偏旁是雙立人(彳),“彳”都和道路行走有關;“快”的偏旁是豎心旁(忄),“忄”都與人的心情和心理有關。
點位于橫畫中點的上方,起筆稍輕,由輕到重向右下方頓筆回鋒;橫畫稍長。
豎心旁的字注意書寫時,先兩邊后中間:左邊點、右邊點、豎。
③你認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④多元識字
同學們,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些生字嗎?
例如:
以詞或短語的形式來識記:如“時候、覺得、自己、穿衣服”,不要孤立地去認。這些詞或短語,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不需要過多地進行講解。
在語境中讓學生加深認識。如,有的詞,如“很”,對比“大”和“很大”、“多”和“很多”,讓學生體會到“很”有程度加深的意思。
適當講講字理識記。如,可以用看圖片的方式來學習會意字“穿”。教師出示老鼠挖掘洞穴的圖片,告訴學生,上面是一個“穴”,表示的是野獸居住的洞穴,下面是“牙”,表示野獸用自己的牙齒來挖掘洞穴,是“鑿通、鑿穿”的意思。
用熟字組成新詞的方法引導學生鞏固識字。如“時間、感覺、得到、很多、大自然、穿過、快速”。
【設計意圖:會認字的學習,從音、形、義入手,鼓勵學生多元識字、自主識字,把學習生字的主動權讓位給學生。訓練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2)學習多音字“覺、系”:
練①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A.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B.我會自己系鞋帶了。
這里的加點字“覺”讀“jué”,意思是“人或動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對事物的感受辨別”,還有一個讀音是“jiào”,意思是“睡眠”;“系”在這里讀“jì”,意思是“結、扣”,還有一個讀音是“xì”,意思是“關聯、聯結”。組詞分別如下:
覺jué(覺得)(感覺)系xì(關系)(干系)
jiào(睡覺)(午覺)jì(系鞋帶)(系上)
②讀一讀:
A.如果你覺(jué)得困了,就去睡覺(jiào)吧。
B.我正在系(jì)鞋帶,聽到媽媽打電話聯系(xì)老師給我請假。
(3)摘蘋果游戲。
每讀對一個字,就得一個蘋果,看誰摘得多。
(4)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覺得下雨前打雷的聲音。
雷聲認為。
(5)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多音字的學習,音、意區別開來,學會正確使用和區別多音字。不同讀音意思不同,使用也不同。真正弄清和掌握了多音字的不同讀音不同意思。】
四、學習“會寫字”
自己衣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2)老師范寫,學生練寫。
“自”,橫平豎直,中間幾橫之間的間距要均勻。
“己”整個字上窄下寬,豎彎鉤要圓轉。
“衣”整個字的重心落在田字格的正中,撇捺舒展,呈三角形;注意筆順,最后一筆是長捺。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3.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五、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課我們認識了很多生字新詞朋友,初讀課文后,我感受到了文中的“我”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的急切心情。
六、當堂檢測
七、課后作業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文中的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初步了解,這節課,我們要深入了解課文。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作者什么時候感覺自己很大,什么時候感覺自己很小呢?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吧!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板書:10大還是小)
2.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二、品讀釋疑
1.自由讀文。
看拼音,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品讀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自己系鞋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1)我為什么覺得自己很大?
(因為“我”能自己穿衣服、系鞋帶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
(2)你還有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
(能自己背著書包上學了,能自己吃飯了,能自己掃地了……)
“我覺得自己很大”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么?(“我”很自豪。)
(3)指導朗讀:要讀出“我”自豪的感覺。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醞釀感情,進行朗讀,使感情朗讀變得那么生動、自然。】
3.品讀第三、四自然段。
出示: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我夠不到按鈕的時候,我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1)我為什么覺得自己很小?
(因為“我”夠不到按鈕、聽到雷聲喊媽媽。“我”覺得自己很小,因為有些事情我自己還做不了。)
“夠不到”說明了什么?(我個子很小)“喊媽媽”說明了什么?(我膽小害怕雷聲。)
(2)你還有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自己不能做飯、洗衣服、不能拖地……)
“我覺得自己很小”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么?(“我”對家人依賴的感覺。)
(3)指導朗讀:要讀出“我”對爸爸媽媽依賴的感覺。
4.品讀第五、六自然段。
出示:“有時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長大。
更多的時候,我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
(1)為什么“希望自己不要長大”?
(希望自己不要長大是希望無憂無慮的童年不會失去,也希望繼續得到父母和親人的呵護。)
(2)為什么“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
(因為我想自立,想成為一個勇敢得人。)
(3)你什么時候特別希望自己快點長大?
預設:
“爸爸生病的手我希望自己快點長大。”
“媽媽加班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快點長大。”
“照顧弟弟的時候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一個人在家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大。”
【設計意圖:學習課文,抓住問題的關鍵,層層深入,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作者表達的感情,在指導朗讀,學生很容易讀到位。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理解和朗讀能力。】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朗讀課文
(讀到“很大”時,要讀出自豪的感覺,讀到“自己很小”時,要讀出對大人依賴的感覺。)
2.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預設:
(1)我照顧小妹妹的時候,自己背著書包上學的時候,自己疊被子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2)我哭鼻子的時候,挑食的時候,要玩具小熊陪我睡覺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3.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南南和蘭蘭》
聽讀《南南和蘭蘭》,了解南南和蘭蘭遇到困難時的不同態度,試著把兒歌背誦下來。
五、理解詞語方法解密
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有許多事物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如果能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就簡單到了,如“按鈕”一次,我們可以結合電器開關,很快就理解了。
六、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想告訴我們什么?
本文寫了主人公“我”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的急切心情,教育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七、學會寫法
學一法:用“有時候……”說話。
“有時候”指在某個時刻或是某個時間段里。本文有兩個句子:“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都用到了“有時候,寫出了“我”的兩種不同的想法。“有時候”表示事物的變化,所以我們在寫事物得變化時,可以用“有時候”,或者連用幾個表示兩個時間得不同狀態。
舉一例:我有時候很認真,有時候很馬虎。
練一練:練習用有時候說話。
( )
示例: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很聰明,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好笨。
八、課堂小結
《大還是小》這篇文章通過“有時候大”和“有時候小”的比較,使我們知道了小朋友們正在成長,終有一天會長成大人。
九、主題延伸
你覺得自己大還是小呢?可以畫一畫,也可以寫一寫、讀一讀兒歌,表達自己得想法。
別說我小
媽媽您別說我小,
我會穿衣會洗腳;
爸爸您別說我小,
我會擦桌把地掃,
奶奶您別說我小,
我會給花把水澆。
我是家里的小幫手,
會做的事兒真不少。
十、當堂檢測
十一、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大穿衣服系鞋帶
大還是小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獨立生活
小夠不到按鈕喊媽媽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在課文講授過程中,學生們地興趣一般,按照段落內容先朗讀,再問題引導學生們談談感受。抓住朗讀情感地指導。“自己很大”要讀出自豪、得意之感,“自己很小”要讀出對父母的依賴之感。
2.結合生活實例,將學生帶入課本,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當教師提出“什么時候特別希望自己快點長大?”學生們紛紛舉手,都有想說的內容。“爸爸生病的手我希望自己快點長大”、“媽媽加班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快點長大”、“照顧弟弟的時候希望自己快快長大”、“一個人在家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大”……這些回答就是學生們非常正確地引導,“長大”的含義在這些小腦袋中發出了萌芽。(當自己被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需要的時候,當自己能夠獨立地完成事情,當自己能夠幫助別人的手,我就在慢慢地長大。長大的我,就會越來越懂事、乖巧、聰明、伶俐……)在學生們發言結束后,簡短的告訴他們“長大”地理解和做法,給與學生們正確思想意識地引導和具體行為地指引,想來學生們會進一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并且開始學會去用行動愛自己的父母。
不足之處:
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教師的語言要簡潔明了,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善于表揚鼓勵學生。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9
教案設計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的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的概念的難點。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小猴分水果”為主題,使學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1.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比較兩個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小猴請客”的情境中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在“夠吃”與“不夠吃”中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從而理解“=”“>”“<”的真正含義。
2.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教師注重挖掘蘊涵在知識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分類思想、優化思想、符號化思想等。讓學生對簡單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將產生積極影響,并產生長期的效應。
3.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掌握了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活動,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主體的地位上。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小猴等圖片
學生準備:
小猴等圖片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小猴請客圖)
小猴在森林大賽中奪得了冠軍,心里高興極了!于是請來了它要好的朋友來家里做客。看,小猴買了這么多水果來招待朋友,小猴可真熱情啊!
請同學們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小猴一共請了幾個朋友?它為大家準備了什么水果?每種水果各有幾個?
設計意圖:
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數學、用數學,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這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由學生喜歡的“小猴請客”的生活情境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欲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動手操作,滲透分類
1.你能想辦法讓人一眼就看出哪種水果夠吃,哪種水果不夠吃嗎?(只要把小猴放在一起,梨放在一起,桃子放在一起,香蕉放在一起,再數一數就知道了)
2.為什么要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呢?(教師滲透分類的思想方法)
3.請你用手中的學具自由擺一擺,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幅圖中有哪些事物,分別有多少。(出示課堂活動卡)(可能出現的擺法:①按不同種類擺4堆;②從上往下,按1只小猴對1個梨,1個桃子,1根香蕉的方法擺,最下面的幾行沒對齊;③按教材上的象形圖那樣擺,對得很整齊,而且是從最下面的一行開始對齊的)
4.相同點:都分類擺放。不同點:第②、③種方法對得很整齊,但擺放順序不同。
5.在學生討論、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歸納:第②、③種的分類方法都是1個對著1個擺,比較容易看出誰多誰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分類整理的方法擺一擺,在操作中,充分顯示無序擺放的缺陷,在比較中體會分類擺放、有序排列的優點,既能滲透分類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對應思想,又能讓學生初步感知象形統計圖的特點。
優化比較,滲透新知
1.能同時看出哪種水果夠分,哪種水果不夠分嗎?有沒有什么好辦法?
2.(課件出示)跳出1只小猴,落下1個桃子,依次出現3只小猴和3個桃子。
3.這幅圖與剛才的圖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這幅圖里有小猴和桃子)
你覺得這樣的圖有什么好處?(這幅圖比原來簡單,更容易看出每只小猴能不能分到1個桃子)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演示,利用已經學過的數數和一一對應的方法,引出新的知識,讓學生感悟知識的遷移。
4.如果遇到一幅比較復雜的圖,為了能一眼看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同桌之間討論)
5.(1)左邊的3只小猴可以寫成幾?右邊的桃子呢?3只小猴分3個桃子,夠不夠分?小猴的只數與桃子的個數有什么關系呢?(同樣多)
教師適時指出:表示兩種事物同樣多,我們可以用“=”來表示。“=”叫做等號,讀作:“等于”,在書寫時兩條線長短要一致。(在圖下面寫上“3=3”,引導學生讀一讀這個算式)
(2)每只小猴分1根香蕉,夠分嗎?請先擺一擺,再說一說。(學生動手擺一擺,再和同桌交流)
①你能想辦法用一個式子表示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交流,再引導學生學習“3>2”)
②認識大于號。
“3>2”這個式子怎么讀?(3大于2)用手勢幫助學生記住大于號,課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撐開,形成一個大于號。(大口朝左,大于號)
(3)每只小猴分1個梨,夠分嗎?請先擺一擺,再說一說,你能想辦法用一個式子表示嗎?(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再引導學生學習“3<4”)
①認識小于號。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號)
②“3<4”這個式子怎么讀?(3小于4)
③我們用左手表示小于號,撐開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號)
(4)“3>2”“3<4”還可以怎樣表示?(還可以表示為“2<3”“4>3”)
6.“3等于3”“3大于2”“3小于4”與“3=3”“3>2”“3<4”,哪種寫法更簡便些?什么時候用“=”“>”“<”呢?(教師強調:“>”“<”“=”的讀、寫法)
7.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大口朝左大于號,大口朝右小于號,兩邊相同用等號。”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17頁例題和“做一做”,練習三第3、4、6、7、8題及思考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和“<”,知道這些符號的含義,會用詞語“等于”、“大于”和“小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化的思想方法。
2.會正確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點難點:
認識符號“=”、“>”和“<”,會正確地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猴吃水果的課件。
2.投影儀。
3.每人準備3只猴、4個梨、2個香蕉和3個桃的圖片;“>”“<”“=”3張符號卡片和1~5的數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創設童話情境,引入象形統計圖。
(1)課件展示
(2)畫外音
(3)學生用學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擺放小猴和3種水果。
(4)展示學生擺放的結果。學生擺法一般有兩種:
(5)提問:觀察擺放的圖,數一數幾只猴吃幾個梨,幾個桃,幾根香蕉?
學生回答后,老師在課件展示的象形圖下面分別動畫寫出“3”、“4”、“3”、“2”。
二、教學新課
1、教學“3=3”
提問:每只猴能吃上一個桃,桃子一個也不多,猴的只數和桃的個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后,告訴學生,同樣多可以用符號“=”表示,并且在圖下面寫上3=3,進而教讀這個式子。
2、教學“3>2”方法和教學“3=3”相同。告訴學生“3比2大”可以用符號“>”表示。學生說一說大于號的形狀。可用語言表示,也可用手勢表示。
3、教學“3<4”方法如前,讓學生說一說小于號的形狀是怎樣的,與大于號的形狀對比來說。
4、區分“>”“<”和“=”。
小結:利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觀察可發現,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也就是比較多少;誰和誰同樣多,就用“=”表示;誰比誰多,就用“>”表示;誰比誰少,就用“<”表示。
三、課堂練習
1、第17頁做一做第1、2題
2、第18頁練習三第3題、第4題。
四、課堂小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嗎?
小結:我們認識了“>”“<”和“=”3種符號,知道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可以用關系符號“>”“<”“=”來表示。在比較時,仍然可以用一個對著一個的方法來比較。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經歷使學生會比較一位、兩位小數的大小。
2、讓學生體會掌握比較小數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上節課我們結實了一個新朋友:小數。你們能利用自己的學具來具體解決一個問題,并且以米為單位用小數說出來。
2、學生匯報。
3、看來小數也有大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比較小數的大小。
二、探究體驗
1、出示課本例題
到底誰的成績最好?請同學們給他們排出名次。
2、小組討論、比較
請把你們討論的結果填寫在書上。
3、匯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4、小結方法
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可以用我們以前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來比較。先從小數點左邊開始一位一位的比較。
大家一起來記住比較小數的方法,記錄在書上。
三、實踐應用
1、看圖比較各組數的.大小。
P90頁“做一做”。
2、P94第9題。
比較生活中三種茶葉的價格。
3、誰最高?
小組內量出身高并以米為單位進行記錄,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列。
4、P94第10題。
結合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讓學生提問題,感受我國人均綠地面積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認識“彳、亠、忄”3個偏旁,會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認識自己,懂得從小就要樹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
教學重點:
會認、會寫生字。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題引疑
1.點3~5名學生作自我介紹。
2.板書課題《大還是小》,啟發學生看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讀準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記號;讀通句子,要把語句讀正確,注意停頓。
3.檢查學習效果。
三、嘗試自主識字,識字讀文
1.同桌互相認讀生字。
2.指名讀,開火車讀。
3.認識新部首“彳、亠、忄”。
4.小組合作學習。
5.積極發言。
6.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四、指導寫字
1.課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范寫,巡視指導。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談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2.布置作業: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鞏固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展示圖片及課文內容。
二、合作探究,細讀體悟
1.提出問題: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小?
2.組織交流,指導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式讀書。
3.出示課件,分男女生分別朗讀小朋友覺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組朗讀。
三、自由暢談,擴展思維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說一說: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導行,課堂總結
1.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我們覺得有時候很大,有時候很小。這是一種正常的想法。因為在我們的力量范圍內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我們要盡量去做,不給長輩增麻煩。
2.小結:我們現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現在做不到?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13
[教材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第一冊教材17頁
[教材分析及思考]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是在前面學過的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個梨,3個桃子,2只香蕉)的主題內容,在一個班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覺這一內容離兒童的實際生活遠了一點點,給學生的感覺不夠鮮活。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進行教學。也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于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根據這一理念的指導,在第2個班教學時我有所改進,我從學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東西入手,引導他們找一找,數一數,比一比從而引出“<、>和=”的認識和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改變后的情境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的大小。
2、能力目標:通過找一找,數一數,比一比,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合作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了哪些數字啊?(出示1--5數字卡片)。下面我們做個游戲,同桌互相找找說說對方身上有哪些東西的個數可用1-5來表示的。比一比誰最棒,找得又快又多!
2.同桌互找互說。一人說另一人聽。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3.請愿意向全班同學匯報的同桌來說說。
(1個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腳,1條辮子,3個兜,衣服上有4朵花,4個字,5個手指頭)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在第二次的教學中,我一開始就創設讓學生去同桌身上找能用1-5來表示的東西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學生個個興趣高漲地去找去發現,并快樂地體驗到原來自己身上也藏著這么多的數學知識。這樣教師自然而然地把學習材料的選擇權還給了學生,把發現問題的機會留給了學生。同時拉近了學生與數學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輕松地進入課堂,為課堂教學建立良好的開端。]
二、探究新知
1.師:找了之后,你有什么發現嗎?或有什么話要說嗎?
生1:我們每個人的眼睛,耳朵這些東西是一樣多的。師追問:都有幾只?生:2只。
生2:我們每個人也都有2只手和2只腳。
生3:手指頭,腳指頭也一樣多。
師:對了。象眼睛和耳朵同樣多時,我們就說2只耳朵和2只眼睛相等。(板書:=)等于號是兩根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2=2。
知識遷移:師:根據剛才的發現,你還能說出其他象這樣的算式嗎?
生1:我有2只手和2只腳。可以寫成2=2。
生2:伸出一只手說:我的5個手指頭和他的(指其同桌)一樣多。可以寫成5=5。
2.師:剛才小朋友很棒,找出了每個人身上一樣多的東西。再觀察看看,還有什么不一樣的發現?
學生思考后,由于前面的影響,有點思維定勢。師提示:把每個人身上不同的東西比比看。
生1:我的耳朵比嘴巴多。師:好的.。能把數量也說出來嗎?生1:耳朵2只比1張嘴巴多。
生2:我有2只眼睛,只有1個鼻子。我的眼睛比鼻子多。師糾正:應該說你眼睛的數量比鼻子的數量多。
生3:我扎了1條辮子,她扎了2條。我的辮子比她的少。師:你先說少的,和他們不一樣。
生4:我的衣服上有3個扣子,他只有2個,我的扣子比他的多。
師:3個扣子比2個扣子多,也就是3>2。板書:3>2。請學生跟讀三大于二。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能用一個動作表示它的形狀?
(有的把食指和拇指張開朝向左邊表示,有的把兩只手的腕部合攏手掌張開口子朝向左邊,更有的用身體來表示,屁股朝向右邊來表示)
做過之后幫助學生形象地記憶符號的形狀。
師:誰還能說出其他這樣的算式嗎?
生:5個手指頭比2條眉頭多,可以寫成5>2。
有一個比較調皮的學生起來說:我有2個鼻孔,只有1個鼻子,鼻孔的數量比鼻子多,可以寫成2>1。眾生都笑了。不過他的回答說明他觀察的很仔細,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3:“<”的教法同上。
4:請學生觀察2=2,3>2,3<5這3個算式,說說有什么發現?自己思考后解決不了的,可以小組討論(教師輔助進行如:誰在前面,誰在后面?符號前面的數與后面的數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學生回答后,師用順口溜幫學生記憶:大數在前用大于號,小數在前用小于號,相同數間用等于號。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三、拓展應用
1:師:小白兔聽說小朋友今天學習了一種新本領,要來考考小朋友,行嗎?眾學生都很高興。
師說問題--就是教材17頁的思考題。學生思考后基本上有2種解法。一是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連線)看出兔子多,蘿卜少;一是用數數的方法數出兔子多,蘿卜少。所以每只兔子吃一只蘿卜是不夠的。
2: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的第一題。師讀題,生聽清題意。
(1)左右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左右兩邊各有幾只猴子,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生獨立填,師巡視,及時批改。
3.游戲:看誰找得快
(1)師拿出數字卡片3和5,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呢?請學生快速在學具盒里找出今天學的符號,舉起來。看誰找的最快!
(2)小組游戲:請小組長出示1-5中的兩個數,其他同學找符號。并互評誰找得又快又對!
(3)睜大眼睛在教室里找找還可以比比哪些東西的數量?并說出算式。指名說。小組內說。
[力求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小白兔解決問題,在教室中找東西進行比較,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更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懂得了什么?說說你的收獲。
生1:我認識了大于號,小于號和等于號這些數學朋友。
生2:我會用大于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了。
生3:這節課我學的很開心。
[課后反思]
這一節課,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為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與生動、豐富的兒童生活緊密聯系才便于為兒童所理解,并借以取得學習數學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經驗;但是,生活感受、生活經驗還不是數學,還必須經過一番“數學化”的工作。而這一過程就需要教師輔助完成。本堂課一開始,我就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先請學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數字1-5表示的東西,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所想,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并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過程。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而且一年級的小朋友比較好動。在教學中,我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請學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東西;用動作表示>,<的形狀;根據數字找符號;在教室里找可比的東西進行比較,再抽象出數字說出算式。使學生在口說、手動、耳聽、眼看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3.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弘揚了學生的主體精神,符合當今社會“主體回歸”的時代要求。數學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發展。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入學時間短,所以在課堂上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各方面的互動;留給學生廣泛開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情境演繹的經歷者,情境意義的建構者,將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成為情境展開過程中的主角,從而使課堂成為學生主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不斷發展。
一年級《大還是小》教案 篇14
設計說明
《大還是小》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文章,內容淺顯易懂,同時富有教育意義。文章通過“有時候大”和“有時候小”的比較,使孩子們感知成長,并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們懂得如何“變大”。本課設計凸顯以下三個方面:
1.著眼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學習。比如: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習伙伴互相評議、小組合作探究、師生感情對讀等。
2.激趣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并帶著問題讀書。
3.突出“讀”的作用,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課文。
課前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生字詞卡片。(教師)
2.借助拼音自主朗讀課文,預習課文,標出自然段,圈畫生字,拼讀生字,記憶生字。(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啟發質疑
1.出示字卡“大”。
師:同學們,請大聲地讀這個字。(生讀:大)
師:上課時,回答問題的聲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嗎?(生答:小)
2.出示字卡“小”。
師:請小聲地讀這個字。(生讀:小)上課時,回答問題聲音不能太小,否則別人就聽不到了。老師要看看這節課誰的表現最棒。(同時出示字卡“大小”)現在,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大小)
3.質疑:你認為自己是大還是小呢?能說說為什么嗎?(指名回答)
師:有一個小朋友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大還是小》。(板書課文題目)
4.讀了課文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師生梳理出主要問題)
5.自主探究學習。
教師出示自探提示一。
溫馨提示一:
(1)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詞語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2)拼讀課前圈畫的生字,要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這些生字。
6.根據自探提示先自主學習,然后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在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質疑問難的過程,是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質疑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起點,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檢查自主學習情況。
(1)我會讀
課件出示詞語:
時候 覺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點兒
(注:“時、候、覺、得、穿、衣、服、自、己、很、快”要帶拼音。)
①指名開火車朗讀,師生正音。
②齊讀。
③自主選擇一個詞語說一句話。
④去掉拼音指名讀,齊讀。
(2)我會認
①這些詞中有些生字需要我們記住,瞧,它們已經從詞中跳出來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
課件出示生字,指名讀。
時 候 覺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
②識記生字:
接下來在小組中相互讀一讀本課的這些生字,并選擇你喜歡的生字說說記住它的辦法。(學生小組內合作交流,教師在各組中巡視,解答疑難。)
③我來考考大家:
“我在洞穴里發現了一顆牙。”(穿)
這是我們的識字辦法之一——編謎語,猜謎語。接下來要看你們的本領了,說說你們的識字辦法吧!(學生自由選擇生字說說自己的識字方法。)
④小結:識字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用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還可以用猜字謎的方法,但要注意編的字謎要合理。
⑤指名認讀,齊讀。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要特別注意趣味性和方法性,這一環節,我設置了猜謎語識字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
三、寫字指導(自、己)
1.交流談話。
師:你覺得在這十一個生字中哪個字最簡單?(己)組一個詞好嗎?(自己)現在我們就來寫好下面這兩個字。
(課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自、己)
師:聽,這兩個字寶寶在說悄悄話呢!它們正在問大家:“我們有相似的地方,你們發現了嗎?”(發現了,它們都是獨體字)
2.教師示范書寫,學生觀察,跟著書寫。
3.學生描紅、寫字,教師指導點撥。
4.展示評價。
設計意圖:讀帖、描紅、仿寫、評價是學生自主寫字的四個環節。在這四個環節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發展并完善學生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所有的策略均以學生為主,旨在促進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四、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認識了這些字寶寶,并寫了兩個生字。
教師出示自探提示二。
溫馨提示二:
(1)再次讀一遍課文。邊讀邊找書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樣回答的,標出相關語句。
(2)練習讀好這些句子,為朗讀展示做準備。
2.學生先自由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然后在小組內展示朗讀。教師巡視。
3.指名展示朗讀。
設計意圖:學習過程中,兒童的需要就是滿足自我表現的欲望。表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發掘了個人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堂上展示讀,變“講臺”為“舞臺”,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同時,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更給了學生自由的空間。
五、再次質疑
師:課上到這里,請同學們看看課前提出的問題你們都弄明白了嗎?你有新的疑問嗎?
預設:
(1)“我”為什么一會兒說自己大,一會兒又說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還是小?
師:這兩個問題特別值得我們研究,下節課,我們再繼續。
設計意圖:再次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課堂是學生的,就該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說出來。
六、課堂總結
1.說說自己的收獲。
2.學生談收獲。
設計意圖:一節高效的課不僅要有有趣的開頭,還要有完美的結尾,這叫“善始善終”!良好的課堂小結能產生“課雖終,趣猶存”的境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質疑導入
1.課件出示詞語。
時候 覺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點兒
(1)指名讀。用“自己”說一句話。
(2)開火車讀。
(3)小組比賽讀。
設計意圖:復習是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復習并掌握好已學的生字。
2.回顧問題。
師:請大家想一想上節課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什么問題我們沒有解決?
(1)“我”為什么一會兒說自己大,一會兒又說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還是小?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課前以問題引入,“上節課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什么問題我們沒有解決?”意在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激勵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課的探究中去。
3.出示自探提示。
圍繞這兩個問題,仔細讀課文完成下面兩個問題:
(1)“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用“____”畫出來。想一想:為什么這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2)“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用“____”畫出來。想一想:為什么這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并找到答案。以“畫一畫”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動手畫一畫,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有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二、精讀感悟,解決疑惑
1.根據自探提示先自主學習,然后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在小組內交流。
2.匯報交流,相機引導。
(1)“我”覺得自己“很小”。
“我夠不到按鈕的時候,我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①“我”覺得自己很小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2)“我”覺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自己系鞋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①“我”為什么覺得自己很大?(因為“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心里會有怎樣的感覺?(高興)
③請你高興地讀一讀這句話。
(3)你覺得自己什么時候很大?(指名回答)讓我們一起齊讀。
設計意圖:朗讀的境界為感情朗讀。感情朗讀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時感情朗讀又能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入情入境,引起學生共鳴,激發情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情感朗讀。
三、寫字指導
1.課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衣。
請你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生字,教師評價學生朗讀情況。)
你是用什么方法認識這個生字的?
預設:“衣”字可以用字理識字法記憶,也可以用數筆畫的方法記憶。
2.書寫生字。
(1)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個生字的結構是怎樣的?
(“衣”是獨體字。)
(2)請同學們看好這個字的筆畫順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好嗎?
(教師示范書寫,學生觀察,跟著書寫。重點強調筆順,要先撇后捺。)
(3)學生描紅、寫字,教師指導點撥,提示書寫姿勢。
(4)展示評價。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字形,了解漢字正確的書寫筆順,感受漢字的間架結構;然后通過描紅,仿寫練習,學會正確書寫漢字。強調孩子正確的書寫姿勢,有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發展。“端端正正地寫字,寫出端端正正的字。”在這樣扎實的寫字教學活動中,學生不但能把字寫好,而且能陶冶出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操。
四、總結,再次質疑
1.此時你能解答一下課前的兩個問題嗎?(指名解答)
2.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問題預設:
“我”為什么有時候希望自己不要長大,有時候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
啟發表達:
“我”希望自己不要長大,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時候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問題引路,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的學習習慣,避免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理解文意。
五、欣賞歌曲,結束課堂
最后,讓我們在歌曲《快快長大》中結束今天的學習。(播放歌曲《快快長大》)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拓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板書設計
大還是小
覺得自己很小 覺得自己很大
夠不到按鈕 自己穿衣服
怕雷聲 自己系鞋帶
希望自己不要長大 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