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魔法湯》教案(精選3篇)
大班《魔法湯》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冷暖色調,探究不同顏色融合的秘密,感受色彩變化的樂趣。
2.大膽想象魔法湯的故事,嘗試用油畫棒和水粉結合的表達。
3.增進參與環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
活動準備:
水粉顏料、調色盒、水粉筆、水、油畫棒、幼兒用水粉紙;
剪成各種瓶子的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魔法學校招聘魔法學員:(提出要求:復習冷暖色調)
1.我是魔法學校的魔法師,今天到我們班招聘魔法師,學習配制神奇的魔法湯。
2.了解冷色調、暖色調。
二、魔法學校面試。
1.示范調出暖暖的魔法湯。
2.涼涼的或者冷冷的魔法湯是怎么配制出來的呢?個別幼兒嘗試:藍+黃=綠
3.你的魔法湯要幫助誰?怎么幫助?
4.體驗油畫棒和水粉顏料結合的特點(油水分離)。
三、我的神奇的魔法湯(入學后學習配置魔法湯)。
1.你想配置一款怎樣的魔法湯幫助誰?
2.根據你要配置的魔法湯,你選擇怎樣的魔法湯瓶子。
3.制作魔法湯(提作畫要求)
①將魔法瓶子粘貼在紙的一角做傾倒狀,其余空白處用油畫棒畫魔法湯幫助的對象或內容。
②選擇運用合適的色調,用水粉顏料涂刷,創作出自己喜歡的色彩感覺,表現施了魔法的畫面。
四、我的魔法故事。
你的魔法湯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幼兒結伴相互介紹魔法湯的神奇故事。
活動延伸:
制作“我的魔法故事”連環畫。
大班《魔法湯》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樂曲選自約翰·施特勞斯的《加速度圓舞曲》中的第一小圓舞曲,是典型的ABA三段體的曲式結構。A段的音樂不斷由弱變強,由慢到快而得名為“加速度”,B段音樂格外輕松活潑,最后回到A段。整首樂曲歡快流暢,讓人情不自禁地想翩翩起舞。這種音樂力度、速度產生的變化能帶給孩子愉悅和激情,也能引發孩子情緒的自主表達。
本活動力圖借助圖像符號、肢體律動來幫助孩子對音樂有更直觀的理解和感受,同時將“小精靈制作魔法湯”為游戲情境貫穿始終,幫助孩子富有興趣地反復傾聽感受,富有創意地表達表現。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歡快、流暢的音樂風格,通過圖譜來感受、了解ABA式的曲子結構特點。
2、感受樂曲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并用肢體動作表現旋律變化。
3、借助故事情境來想象,體驗傾聽、辨析、互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ABA的曲式風格。
難點:感受A段音樂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
活動準備
礦泉水瓶、水、蓋子里有顏料、黑色塑料袋、約翰斯特勞斯《加速度圓舞曲》選段1:27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故事導入,激趣引題。
師:森林里住著一只小精靈,她發現森林里的樹木感染了病毒,這將會毀滅整片森林。正當小精靈一籌莫展的時候,魔法師告訴他只要熬制一種神奇的魔法湯就能消滅病毒拯救整片森林。熬制魔法湯的配方就藏在一首音樂里面……讓我們一起仔細的聽一聽吧!
二、基本部分:
(一)幼兒第一遍完整欣賞音樂,交流感受。
教師:小朋友聽完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
教師小結:這是一段歡快、流暢的樂曲。既然魔法湯的配方藏這段在音樂里,那我們就就嘗試著破解其中的奧秘,幫助小精靈拯救他的森林,好嗎?
(二)分段欣賞音樂,繪畫記錄引出圖譜。
1、播放A段音樂用粉筆在黑板上描繪樂譜。
(1)梳理經驗,引導幼兒發現A段音樂的漸強、漸快。
提問:咦!符號和熬制魔法湯有什么聯系呢?誰能看明白這些符號?(攪拌、加魔法)讓幼兒指出相對應的符號。
(2)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的漸強、漸快。
教師:我們可以怎么攪拌呢?每一次攪拌好后,要加幾次魔法?(4次)追問:速度一樣嗎?
(3)聆聽A段音樂,一起做動作。
2、播放B段音樂用并描繪樂譜。
通過提問引導幼兒感受B段音樂的輕松活潑。
3、播放A段音樂。引導幼兒觀察圖譜發現ABA的曲式結構。
(三)動作感知,深入樂段。
1、第二遍完整播放音樂。老師帶動幼兒共同聽音樂做動作。常規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前邊,不要亂動噢,不然魔法可要逃走了。
道具準備:這一次沒有在瓶蓋上涂上顏料。
提問:怎么了?——幼:沒有變出來。
2、討論為什么沒有變出彩色水的原因。
教師:為什么沒有變出來?(可能是我們動作沒做好)
小結:我們把剛才沒做好的地方改過來再來一次好不好?
3、再次完整聽音樂變魔法兩次。
每次失敗后一起討論要注意的細節。
4、完整欣賞音樂。
請幼兒閉上眼睛回憶動作要領,教師輕輕的將瓶蓋有顏料的瓶子放到幼兒前面。
5、展現成果,升華活動。
(1)教師用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魔法師變魔術可要用到魔法袋噢。”請幼兒將布蓋在瓶子上。
(2)師幼和著音樂做動作。
(3)音樂停止,師:1、2、3幼兒揭開魔法袋,發現魔法湯熬制成功。
(4)揭開布,孩子們發現了瓶子水色的變化。
三、結束部分:
師:我們可以幫小精靈破解了魔法,他可以去拯救整片森林啦!開心嗎?這首藏著配方的音樂好名叫《加速度圓舞曲》,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欣賞這首好聽的樂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欣賞法、啟發聯系法和情緒感染法進行教學。首先,我用故事引入激發幼兒興趣,使孩子們對制作“魔法湯”的過程感興趣,最后,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制作魔法湯、變出魔法湯的那一環節,有一個孩子還沒等到我音樂響起就把顏色搖出來了,情急之下馬上換了一瓶,才使現場沒有尖叫的聲音。課后在反思中,我意識到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通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良好個性。同時,也看到了隨機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及自己在引導幼兒學習、隨機教育策略方面的欠缺。孩子們通過游戲的開展,可以初步的感知ABA的曲式結構,但是對于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這方面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因此孩子們在用肢體來感應旋律變化方面不能很好的來體現,目標二就沒有完滿達成。
雖然在活動中我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次認真的實踐總結,一定可以有所收獲。
大班《魔法湯》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感受歡快流暢的樂曲風格,結合圖譜了解ABA的曲式結構。
2、 感受并用肢體感應樂曲A段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
3、 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體驗傾聽、辨識、表現音樂的樂趣。
活動準備:
音樂、飄帶、礦泉水瓶、勾線筆
活動過程:
一、韻律導入
二、傾聽感受
1、初次傾聽,幼兒與教師交流初步的感受。
師:今天,我帶來了一首樂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聽了這首曲子有什么感覺?(放音樂)
2、引入故事情境,分享音樂聯想
師:這首曲子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師講述故事)這個小精靈真厲害!你們想不想也來變變這個魔法呢?(請幼兒先觀察教師變)
我在變魔法的時候做了哪些動作?
3、了解樂曲結構,描繪圖譜
師:小精靈告訴我,變這個魔法湯有一個步驟,這個步驟可千萬不能錯,一錯就變不出來了,現在我來把這個步驟畫下來,這樣我們就不會弄錯了。(放音樂,師畫圖譜,帶著幼兒理解圖譜)
4、跟隨圖譜動作表現
師:現在,我們也來變一變這個魔法湯吧!(放音樂)
三、體驗A段
師:小精靈在攪拌魔法湯的時候是怎么做的?(放A段,引導幼兒感知樂句的漸強、漸快)(發放瓶子)
帶領幼兒用肢體動作感應旋律的變化。(放完整音樂)
四、游戲《小精靈的魔法湯》
1、根據音樂表現故事情境:攪拌——變——攪拌(此次游戲玩兩遍,第一遍沒顏料的瓶子,第二遍有顏料的瓶子)
2、調整游戲要求,增加情趣再次游戲
增加皺紋紙飄帶與魔法瓶,增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