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環保教案(通用14篇)
中班環保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增強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2、引導幼兒初步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豐富詞匯:“恍然大悟”。
3、培養幼兒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和傾聽能力,發展幼兒的感受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感受過受污染的惡劣環境。
2、教學具準備:
教具:“滿是垃圾的草地”和“干凈的綠草地”的掛圖各一幅。“小兔家”、“綠草地”、“綠色小屋”(垃圾箱)桌面教具和“小兔”、“小猴”、“小狗”、“小羊”布偶。
2)學具:幼兒每人一套根據故事內容繪制的操作小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出示“滿是垃圾的草地”和“干凈的綠草地”的掛圖,引導幼兒自由觀察比較,辨別是非,并和伙伴互相交流。
師:“請小朋友們認真看一看,比一比這兩片草地有什么不一樣,然后和你的好朋友說說你更喜歡哪片草地,為什么?”
(嘗試引導幼兒說出垃圾的害處:使環境變得不美麗;會有很多細菌和病菌生長;有的還會腐爛發臭,嚴重污染我們的空氣,使空氣不新鮮;會使人們活動不方便等等。)
(二)設疑,引出故事。
師:“為什么這片草地上會有這么多垃圾呢?到底是誰扔的呢?我們一起來認真聽個故事就知道了。”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提問:
(1)故事里說到了哪些小動物?
(2)是誰在草地上亂扔垃圾?(發生什么事了?)
(二)引導幼兒根據聽到的故事情節,按順序排圖。
師:“小朋友剛才聽得可真仔細呀,真棒!現在,陳老師還有一件事情想請小朋友們幫助我,你們愿意嗎?“謝謝大家”。
剛才,陳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個工作盤,里面有4張小圖片,我想請小朋友們等會仔細看看每張圖片上畫的是什么,然后根據剛才聽到的故事,幫助我把這些圖片按順序排列好,你們能做到嗎?”
(三)結合桌面教具邊講述邊逐一提問,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
師:“我發現有的小朋友這樣排,有的小朋友那樣排,到底誰排得對呢,我們再來聽一遍故事,等下再請你們看看排得對不對,好嗎?”
師結合桌面教具,邊講述邊提問:
①小猴、小羊、小狗在草地上發生了什么事?
②后來小兔子想出了什么好辦法呀?
③如果是你,你會想用什么辦法讓草地不被弄臟呢?
④故事里說的“綠色小屋”是什么呀?為什么要叫它“綠色小屋”呢?
師小結:人們把我們美麗的地球和周圍環境叫做綠色家園,綠色可以代表很干凈、很健康、很舒服、空氣很新鮮的意思。把垃圾箱叫做“綠色小屋”,就是請我們不要亂扔垃圾,要把臟東西都扔到垃圾箱中,保護好我們的綠色家園,使我們的周圍環境更干凈、更健康、更舒適、空氣更新鮮。
⑤你們知道這個故事的題目是什么嗎?
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情況一一小結,并豐富詞匯:“恍然大悟”。
(四)幼兒自我檢查,自我修正排圖順序,并根據圖片和旁邊的小朋友兩兩講述。
(五)請一個排圖正確、能力強的幼兒上來展示排圖結果,并講述故事主要內容,幫助孩子驗證排圖結果。
(六)聯系現實,移情教育。
師:“故事里的小猴、小羊和小狗亂扔垃圾,結果有的身上沾滿了果殼,有的被香蕉皮滑倒,有的被塑料袋絆住腳了,亂扔垃圾不但使我們周圍的環境變的不美麗,而且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小動物們看到了愛護環境的小兔子,都恍然大悟了,它們向小兔學習,把垃圾都撿到垃圾箱里,草地變干凈了,他們也玩得更開心了。看來保護環境真的很重要!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動你們聰明的腦袋,想想以后要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
“小朋友們說得真好,我們應該從保護好身邊的環境做起,做個愛護環境的小公民,你們能做到嗎?”
三、結束部分:
師:“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當個環保小衛士,看看我們周圍的環境吧!”
中班環保教案 篇2
一、活動要求:
1、在認識水生動物的基礎上,通過初步的環境教育,使幼兒懂得人、植物、動物與水的關系,知道要保護水源不受污染。
2、學習用適當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想。
理解詞語:污染
二、活動準備:
1、錄音機、磁帶(流水聲、律動音樂)
2、錄像機、錄像帶、電視機
三、活動流程:
流程
(一)小議水的用途
1、聽音樂提問,引起課題(放錄音、流水聲)提問:
小朋友,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你們喜歡水嗎?水有什么用處呢?如果沒有水會怎么樣?(幼兒討論后發言)
2、教師小結:對了,我們人需要水,植物和動物也需要水,而且需要清潔干凈的水,如果水被污染了,(學習詞:污染),那么,水生動物會怎樣呢?(幼兒自由回答),水生動物到底會怎樣呢?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
流程
(二)通過看錄像,讓幼兒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及帶來的危害。
1、第一次放錄像后問:水生動物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它們生活得怎么樣?(討論發言)
2、第二次放錄像后問:現在水生動物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畫面上出現水生動物生活在污染的環境中),聽聽它們喊什么?
3、第三次放錄像定格,放錄音:(呼喚聲:“唉呀,我實在受不了了,快悶死了,救救我們吧!”)
放完錄音后問:哎呀,水生動物在呼喊什么?他們為什么要喊救命?水生動物的家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怎么說的(放錄像)。
動物甲: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我們原來的家到處是靜靜的清水,綠綠的水草,空氣真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非常快樂。
動物乙:可是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實在太差了,水面上經常漂浮著塑料袋、爛菜、瓜皮果殼、廢紙和各種垃圾,這些垃圾慢慢地腐爛,整條河水都被這些污染物弄得臭哄哄的。
動物丙:你們看,每天這個管子還排出許多有毒的污水,使我們的呼吸感到困難,透不過氣來,許多伙伴已經死亡了,看,蝦公公也已經生病了(咳嗽),快救救我們吧!
4、小結:現在,你們知道水生動物的家里,發生什么事了吧,原來水生動物生活得非常快樂,因為它們的家里都是靜靜的清水,綠綠的水草,空氣真好,現在,生活在污染水里的水生動物們非常難過,很不快樂,我們怎樣幫助水生動物呢?
流程
(三)啟發幼兒動腦筋,想辦法解決水污染問題。
提問:水生動物的家這么臟,怎么辦呢?小朋友,你們想幫助他們嗎?有什么辦法可以救救他們嗎?(幼兒討論后自由發言)
流程
(四)聽音樂做幫助水生動物的律動。
師:小朋友,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好辦法,這下,水生動物們有救啦!它們一定正在很著急地等著我們去救它們呢!小朋友趕快出發,我們一起去幫助它們吧!(具體動作根據幼兒的實際回答創編,師生共同把想出的辦法用動作表現出來)。
流程
(五)教育幼兒保護水域環境。
(放水生動物生活在清潔家園的錄像)
教師:小朋友們真能干,一會兒就把河里的各種垃圾清除了,你們看,現在水生動物們的家怎么樣了?(清清的河水,綠綠的水草,很清潔,很干凈,空氣很新鮮),水生動物多高興呀,它們又能快樂地生活了,今后我們大家都要保護水的清潔。
中班環保教案 篇3
活動設計背景:
我所在的中班孩子是一群十分活潑可愛的孩子,隨著孩子們年齡增長每天入園時或多或少都帶有零食,課后地板上經常丟有一些糖紙、果皮、食品包裝袋等垃圾。需生活老師經常打掃,有必要讓孩子們從小養成不亂丟垃圾,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的習慣。
活動目標:
讓班內每個孩子都明白不能亂丟垃圾,要愛護環境更要保護環境讓孩子們能夠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一頂帶有機玻璃的遮陽帽。
2.幾張環境被嚴重污染的圖片。
3.生病帶著口罩的兒童。
活動過程:
1.小朋友們我們大家一起做個小實驗看看會發現什么有趣的事。拿出帶有有機玻璃的遮陽帽放在陽光充足的窗前,在陽光照射到遮陽帽的有機玻璃上會在教室屋頂形成一道七彩虹,持續晃動遮陽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發問大家看到了什么?好看嗎?美麗嗎?孩子們回答后接著發問為什么會有這么美麗的七彩虹。
2.說出答案是因為天空晴朗空氣好如果空氣被污染了就看不到美麗的彩虹,繼續引導孩子們思考問題空氣不好有哪些危害性拿出圖片
3.著重說明空氣污染了就會讓人生病甚至吃藥打針,打針是很疼的。我們都不想生病,更不想打針。所以我們不能讓空氣產生污染。空氣為什么會污染,拿出圖片,那是因為有許多不愛護環境的人亂丟垃圾破壞環境引起的。從此以后我們不能再隨便亂丟垃圾要改掉這個壞習慣。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如果大家人人都亂丟垃圾,那么久會破壞環境產生污染會引起生病也就看不到美麗的七彩虹。
以往雖發現了亂丟垃圾不是一個好習慣,應該讓孩子們改正缺點,卻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提醒了事,沒有認識到方法過于武斷沒有認識到孩子們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通過本次培訓認識了直接灌輸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引導孩子們好奇的天性掌握兒童在游戲中生活的特性才能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
中班環保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樹木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 2.進一步了解環境保護與健康的關系。
3.教育幼兒要愛護樹木,從小確立“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點。
4.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美麗河山的情感,充分體驗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喜悅心情。
活動一:環境布置
師生共同制作墻飾“美麗的大森林”,幼兒人人動手在許多棵“樹上”貼樹葉。森林里生活著許多小動物,人們也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快樂地生活著,通過墻飾內容,讓幼兒更直觀地知道森林、樹木對動物及人體的密切關系,是人類的好朋友。
活動二:參觀活動
1.參觀幼兒園內的樹木,邊參觀邊介紹其名稱,以及他們的作用。
2.參觀街道、馬路邊的樹木,讓幼兒觀察其特征并介紹他們的用途。“為什么路邊的樹木長得高又大?”
3.參觀小花園內的樹木,讓幼兒知道樹木的品種繁多及其功能和過冬方法。
活動三:常識活動
通過談話、觀看VCD等形式,介紹樹木對人體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遮擋陽光,給人們一片溫馨的綠蔭);
②藥用(可制作藥材);
③食用(有的果樹生長水果給人們吃);
5對環境的影響(凈化空氣,釋放氧氣,綠化環境等)。并幫助幼兒記住3月12日是植樹節,以及周圍常見樹木的名稱。
活動四:語言活動
1.通過講環保小故事《愛護小樹苗》,讓幼兒知道保護樹木的方法。
2.通過誦讀兒歌《綠》(附后)等,激發幼兒愛護樹木,熱愛祖國美麗河山的感情。
活動五:音樂活動
組織幼兒學唱《大樹媽媽》這首歌,并采用歌舞表演的形式進一步激發幼兒愛護樹木以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活動六:游戲“答小記者問”
幼兒當小記者,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有關樹木方面的小知識,進一步加深幼兒對環保知識的印象。
1.你知道嗎?樹木對人體有哪些好處?
2.植樹節是幾月幾日?
3.我們怎樣愛護樹木?
4.你知道樹有哪些用途嗎?
5.你認識哪些常綠樹、哪些落葉樹?
6.樹是怎樣過冬的?
活動七:社會實踐活動“給樹葉找媽媽”
帶領幼兒到小花園內拾落葉,然后對照落葉看看是哪棵樹上掉下來的,就算幫樹葉找到了媽媽,鞏固幼兒對樹木特征的認識。
活動八:延伸活動“比一比,誰能干”
采用競賽形式,讓幼兒圍繞大樹念自己喜歡的兒歌,比一比誰念的最好聽,評出優秀獎,可頒發小禮物。
兒歌:綠
一棵樹,
一點綠,
十棵樹,
一行綠,
百棵樹,
一片綠,
我們都是小樹苗,
中班環保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愿意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觀察環境的活動,觀察時專心、認真。
2、感知塑料袋、廢紙、落葉與環境的關系,愿意撿起它們。
3、懂得小手是環境的小衛士,要愛護環境。
活動準備:
1、選擇有落葉、廢紙、塑料袋等垃圾的環境
2、人手一只塑料袋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來到事先選好的場地,運用語言、表情誘發幼兒觀察興趣。“這里美嗎?為什么?”
教師指著被風吹起的塑料袋問:那是什么?塑料袋到處扔好嗎?你有什么感覺?
讓我們在看一看地上的紙、樹葉小朋友有什么感覺啊?
2、我們怎么才能讓這里變的干凈,美觀呢? 引導幼兒討論出用我們的小手來幫助這里的環境。
3、幼兒動手拾樹葉、廢紙和塑料袋
4、教師小結:我們的小手真能干,把這里的環境改變的真干凈。我們還要做到不亂扔紙、塑料袋,使這里的環境一直這么美。
中班環保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使幼兒懂得個人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活動準備:
1、活動前,每個幼兒都吃一塊口香糖,并在開始活動前做自行處理。
2、6張不同處理口香糖方法的圖片及投影儀。
活動過程:
1、讓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么處理剛才那塊口香糖的。
2、啟發幼兒回憶并討論在哪些地方見過人們吃過的口香糖。
3、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6個小朋友處理口香糖的行為,說一說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A把口香糖粘到別人身上
B把口香糖吐到地上
C把口香糖粘到墻上
D把口香糖拿在手里玩
E把口香糖粘到汽車的座位上
F把口香糖扔到垃圾桶里
4、找出正確處理口香糖的方法,并讓未吐口香糖的幼兒當場用正確方法處理口香糖。
5、老師介紹關于“天安門廣場地面被口香糖污染”的新聞,從而使幼兒知道亂吐口香糖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它會污染環境。
6、幼兒朗誦師生共同創編的詩歌“地球媽媽,我愛您!”
中班環保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了解自己家中的生活垃圾,使幼兒產生重新利用、物品回收、減少原料等思想。
2、分類回收垃圾,使其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活動準備:
家中帶來的廢舊物品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注意觀察家中的生活垃圾,以畫畫的形式統計在一張紙上帶到幼兒園。
2、幼兒畫出自己家的垃圾種類,布置“垃圾墻”。
3、說一說在家里爸爸媽媽是怎樣處理這些垃圾的。
4、請幼兒將自己家的垃圾帶來,分一分,看看哪些有用?哪些沒用,了解廢品的再利用方法。
5、帶領幼兒將廢品放到回收站。
6、知道在家中垃圾也要分類放,一些物品可以循環使用。
中班環保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環境保護工作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甚至是國際上一個重要的、迫不容緩的主題。對于在幼兒園的娃娃們,我們該怎么對他們進行環保教育呢。為此我設計了以“垃圾”為主題的環保教育內容,目的是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一個良好的衛生習慣,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們需要環保,環保要從我們的娃娃抓起。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隨地扔垃圾是不好的習慣,了解垃圾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2、養成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初步了解垃圾的處理方法。
3、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
活動準備:
若干照片(隨地扔垃圾的照片),圖片,實物投影儀,實驗演示實物(存放幾天的垃圾),水(干凈的水,河里被污染的臟水),環保小衛士的牌子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
請一位配班老師或小朋友表演吃完東西后,把垃圾往地上隨便一扔的情景。
師:
1、小朋友你們看他做了什么呀?
2、那你們平時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在公園里玩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過隨地扔垃圾的人啊?
3、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呢?為什么?
二、引導幼兒知道垃圾對人們生活的危害
1、出示垃圾污染嚴重的照片。(使用實物投影儀)
師:“老師也很討厭隨地扔垃圾的人,可是我在回家的路上卻總是能看見這樣的人。你們看這是老師在路上拍到的一些照片,小朋友仔細看看,照片上都是什么呀?你們看了以后心情怎么樣。”(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
師:
(1)、照片上拍的是什么呀?(都是垃圾)
(2)、看到這些照片,你們心里高不高興,為什么?(很臟,街上變得不漂亮了)
(3)、這些垃圾如果一直放在這里會怎么樣啊?
幼:如果下了雨會爛掉,爛掉以后就會有很臟很難聞的氣味,污染了空氣。
——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已經腐爛了的有難聞氣味的垃圾,請幼兒親身體驗。
師:
(4)、這些氣味又會把什么小動物引過來呢?
——出示部分小動物的圖片(蒼蠅、蚊子、老鼠、蟑螂)
你們喜歡這些動物嗎?為什么?
2、出示很臟的水和干凈的水,進行比較。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臟的水(與干凈的水進行對比)
這樣的水你們要喝嗎?為什么?它怎么會這么臟呢?
幼:(河里有好多垃圾,把水都弄臟了,所以我們都不能喝這個水了。河里的魚也會死掉。)
3、出示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跤的場景。
師:你們看這圖上是什么?
幼:(如果不小心踩在西瓜皮上就會摔跤,嚴重的話還要送去醫院。)
三、引導幼兒知道怎樣處理垃圾
師:
1、原來垃圾這么不好啊,那我們該怎么做呢?要不要亂扔垃圾啊?
2、看到地上,公園里有垃圾,我們要怎么做呢?
——配合剛剛的情景表演讓幼兒來當“環保小衛士”,能用巧妙的方法來說服剛剛隨地扔垃圾的人把垃圾扔掉。(請兩到三個)
3、這個小衛士真厲害,我們其他小朋友要和他們一樣在平時的生活中也當個環保小衛士,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的美麗。
4、那你們知道垃圾袋,垃圾箱里的垃圾后來又去哪里了嗎?
——垃圾袋被環衛工人開的垃圾車運到了垃圾填埋場。出示垃圾場的照片,簡單介紹什么是垃圾填埋場。
5、出示環衛工人掃地的照片
(1)、你們看照片上就是環衛工人在運垃圾,看他們多辛苦啊,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掃地,然后再把垃圾運走。
(2)、垃圾運到了填埋場以后,就埋在地下,等過了很多年以后,就會產生一種沼氣,這個沼氣和我們平常用的煤氣是一樣的,可以用來燒飯、燒水……,這樣垃圾就不回污染環境了,還能變廢為寶呢。
(3)、我們還可以把垃圾怎么樣?
幼:燒掉
師:燒掉也行,不過燒的話就會有很多的煙,雖然垃圾少了,可是污染了空氣。
活動延伸—引出垃圾可以的回收
介紹什么是垃圾回收,簡單舉例,讓幼兒回家后收集材料知道哪些是可以回收的。
中班環保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學習使用剪刀,會用剪刀剪眼睛和嘴巴。
2、發展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3、激發幼兒積極動手用塑料袋制作玩具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人手一只背心塑料袋、細繩、即時貼、小剪刀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這是我們上次拾的塑料袋,今天我們讓塑料袋象風箏一樣飛起來好嗎?”
2、組織幼兒討論如何制作風箏。
(1)提問:“風箏是什么樣子的?”“我們要怎樣做這個風箏呢?”
(2)啟發幼兒想出在塑料袋上貼上眼睛、嘴巴等
3、教師提出要求
先用即時貼剪出眼睛、嘴巴和裝飾物,貼在袋子上,在用細繩做風箏的線
4、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5、將做好的風箏拿到戶外,四散奔跑著玩。
中班環保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嘗試制作環保標志
2、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人手三張白紙。蠟筆
活動過程:
1、討論:怎樣使環境一直保持干凈呢?怎樣提醒每個人都來愛護環境呢?
2、啟發幼兒討論出要制作環保標志。
3、幼兒動手繪畫、制作環保標志
4、讓幼兒將自己做的環保標志貼到自己想貼的地方。
中班環保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認識垃圾及其產生原因,認識各種垃圾箱。
2、用畫實物、寫數字等形式記錄幼兒園、家庭一周中產生的垃圾名稱及數量。
3、了解垃圾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產生保護環境的積極情感。
活動準備:
班內用的垃圾統計表一張,家庭用的垃圾統計表若干活動過程:
1、觀看幼兒園里的垃圾箱,初步認識垃圾及其產生原因。
教師提出問題:垃圾箱里有什么?什么叫垃圾?你還在什么地方看見過垃圾?垃圾都是從哪里來的?豐富詞匯:生活垃圾。
2、猜想:我們一天會制造多少垃圾?
教師提問:垃圾是我們人類在生活中制造的沒有用的廢物,猜猜我們一天會制造多少垃圾?
3、統計:我們制造的垃圾。
出示垃圾統計表,教師講解垃圾統計表的用法:用畫畫的形式將自己在一日活動中制造的垃圾名稱及數量記錄在垃圾統計表里。
4、活動延伸:統計家庭中制造的垃圾。
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設計家庭用的垃圾統計表,家長協助幼兒用畫實物、寫數字等形式記錄家庭一周中產生的垃圾名稱及數量。
中班環保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建立園內垃圾回收站,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初步的責任感2、申請電池回收筒,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
活動準備:
電池若干,紙箱若干,電池回收筒一個活動過程:
1、與幼兒一起討論“減少垃圾,清除污染,保護環境”,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2、根據幼兒討論情況,確定幼兒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形式:
1)到需要清理的區域中進行衛生清掃活動(利用戶外活動時間完成)2)幼兒園里設置垃圾回收站。
提問:我們幼兒園里那些垃圾可以回收?怎樣保護幼兒園里的環境?引導幼兒在幼兒園里用紙箱設置垃圾回收站,分類管理,激發幼兒的社會責任感。
3)設置電池回收筒。
出示電池,向幼兒講解廢舊電池的危害,引導幼兒設置電池回收筒,廣泛收集廢舊電池。
3、討論:家庭中可以為環保做什么?
4、活動延伸:和父母一起為環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繪制不亂扔垃圾的宣傳畫,將地上的垃圾送進垃圾箱等)
中班環保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了解水的特性、用途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2、爭當護水小衛士。
教學準備:
1、清水一杯;;
2、多媒體教具一套
3、幼兒與父母一起完成相關水資源的系列前期調查。
4、幼兒制作護水標記、護水宣傳畫等需要的材料、以及錄音機、磁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出示一杯清水,問:大家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說說你看見的水是什么樣的?
(組織師生談話,引導幼兒分別用眼睛、鼻子、嘴和手來感知水并描述自己的感覺。)
師小結:水是透明無色、無味的液體,會到處流動,因而沒有固定的形狀。
二、辯論
1、師:那么水有什么用呢?(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你們喜歡水嗎?你們討厭水嗎?說說你們喜歡水和不喜歡水的理由好嗎?大家一起來聽聽各自的理由,好嗎?
1)喜歡水的理由:人要喝水、動植物也要喝水、洗衣服、澆花、洗澡、滅火等
2)不喜歡水的理由:洪水把我們的房子淹沒、水會讓地面打滑人走路就要摔跤、有臟水的地方會散發臭味,空氣很難聞、污染的水吃了會得病、污染的水會讓小動物死掉……
2、師點擊多媒體,出示圖片,總結歸納水的用途: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物質,如果說地球是媽媽,水就是媽媽的乳汁,它哺育著地球上的人、動物和植物。沒有了水,我們人會渴死,絕大多數的動物和植物也會死亡,地球將變成一個荒涼的大沙球。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三、討論
1、這是哪里?這里的水怎么啦?
2、除了生活垃圾亂扔會污染我們的水資源,你還知道哪些行為也會污染我們身邊的水資源?
3、師點擊多媒體,介紹更多不同的水污染方式:紅色的工業廢水污染、海水污染導致大量的魚死亡、污染的海水翻滾出令人作嘔的泡沫等。
4、點擊到最后一張畫面:一幼兒手拿撈樹葉的網兜。
討論:他在干嗎?這個網兜是誰的?老奶奶為什么要這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爭做護水小衛士
1、既然水那么少又那么寶貴,那么我們怎么來保護我們身邊的水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呢?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辦法(畫宣傳畫、制作節約用水的標記、自己編兒歌等)。
2、幼兒分小組進行制作活動。
3、到各個班級,到馬路上去宣傳,請大家都來節約用水,不亂扔垃圾,從自己做起,保護我們身邊的水。
中班環保教案 篇14
中班環保教案:大家都來減少噪音
來源:山東省農科院幼兒園 陳好好 【設計意圖】
聲音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對于幼兒來說,聲音是熟悉的,又是奇妙的。中班幼兒的自控能力還不是很強。平時,他們總是玩著玩著就發出很大的聲音,有時還會拖動椅子等發出難聽的噪音。為了讓他們了解噪音的危害,感受樂音的舒暢,逐漸養成輕輕講話,輕輕做事的習慣,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懂得人們都需要安靜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人人應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做干擾他人的事。
2、萌發幼兒的環保意識,維護集體和社會公共利益。 【活動準備】
錄有火車吼叫聲及美妙音樂的磁帶,幼兒日常生活的噪聲磁帶,故事掛圖,鈴鼓、手鈴、小鼓、沙錘,“靜”字標志。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出示各種樂器,讓幼兒自由敲擊,演奏。 (二)展開:
1、操作樂器,感受聲音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
(1)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樂器,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玩的是什么樂器?聲音是怎樣的?
(2)請五六個幼兒集體操作樂器,并且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很亂、聽不清楚、很吵……)
(3)放火車吼叫聲及美妙音樂聲的磁帶,小朋友喜歡哪種聲音?為什么?
2、出示掛圖,教師講述故事。
(1)為什么火車的吼叫聲使小動物們都逃走了?鮮花都枯萎了?樹葉都變黃了?
(2)為什么音樂氣墊火車那么受大家的歡迎呢?
3、聽自錄的幼兒日常噪聲,引導幼兒討論噪聲的產生及危害。
(1)小朋友來說一說我們為什么不喜歡聽噪聲?
(2)我們聽到噪聲時應該怎么辦?
(3)為什么會有噪聲?(引導幼兒從自身行為談起)
(4)幼兒自由討論:我們應該怎樣減少噪聲?
4、出示“靜”字的標志,理解其意義和作用。
(1)請小朋友說一說“靜”的意義,它告訴人們什么?
(2)請小朋友自由討論回答:我們應該把這些標志貼在什么地方? (三)結束:
組織幼兒隨著優美悅耳的音樂一起走出活動室,把“靜”字的標志貼到適當的位置。 【活動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幼兒體會到了很多噪音是在我們無意之間造成的,感受到了噪音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減少噪音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