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精選14篇)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理解6個詞語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詞的意思。
3、會背誦、默寫課文。
4、體會詩人愛友、愛國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解題。
1、本詩寫的是誰和誰之間的什么事?介紹孟浩然。
2、解題。(之:到廣陵:江蘇揚州)
二、范讀全詩。
三、自學詩歌。
1、按字、詞、句、讀、背的順序學詩。
2、認真讀注解,想想詩句的意思。
四、指導朗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范講第一句。
“故人”、“西辭”什么意思?
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學生讀第2句。試著說說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兩句連起來說一說。這兩句寫了什么?
小結:這兩句寫送別之事。
3、學習3、4句。
(1)自讀詩句,看注解,試說意思。
(2)指名生說,教師點撥。
小結:這兩句寫送別之景。
(3)想象:這兩句詩寫了怎樣的情景?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
(4)面對這幅情景,作者會怎樣想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5)有感情地朗讀。
五、背誦全詩并默寫。
六、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詩題、作者、導入。
《示兒》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示兒的意思?
這首詩是陸游臨終前的絕筆詩。在詩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詩人要告訴兒子的`是什么呢?
二、自由輕聲讀全詩,讀通意思。
三、讀詩句,看注解,試講意思,討論問題:
1、詩人臨死時為什么而悲痛?“但”是什么意思?詩人不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而悲傷,只為未見國家統一而悲痛,這表現了詩人怎能樣的思想感情?
2、詩人叮囑他的兒子“無忘”什么事?這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小結:詩人即將辭別親人時,并沒有牽掛家事,留戀親情,他畢生的心事和唯一的希望只是收復失地統一本國,即使死后,他還囑咐兒子把中國統一的消息告訴他,進一步表現了詩人強烈地愛國熱情.四、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默寫詩歌。
五、課堂作業
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教案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8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5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5篇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2
教材說明: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送別詩,一首描繪的是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備。課文中的每一首詩都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贈汪倫》一詩展示出一幅離別的畫面:詩人乘船正要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好朋友汪倫深情地長著歌來送行,他踏地為節奏,邊走邊唱邊揮手。這幕送別的情景出乎詩人的意料,使詩人感動不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離去。孤帆漸漸消失于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孟、帆、唯”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贈汪倫》。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
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并導入新課。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詩意。(學生先回憶歸納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結合課文注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大組匯報詩意,其他人補充糾正。師相機點撥引導,理解詩意;并貫穿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讀反饋。
8、指導、練習背誦;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剛才的學法,小組內自學。師巡視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10、大組匯報。
三、拓展:
交流積累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別董大》,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舍”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送別》樂曲)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并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2、隨著樂曲,你能想起自己讀過或學過的哪句詩、哪首詩來
3、師:同學們隨著樂曲想起的詩都與一個詞有關,那就是送別。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別詩呢?有知道的么?(環視,等待)好,老師告訴你: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于是呀,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送行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這種詩就被稱為送別詩。當時的送別詩就喝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送別詩里的 傳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二、解題
師:自己再輕聲讀讀課題,看看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送別的內容?
生:送別的地方是黃鶴樓,要去的目的地是廣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師: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處!黃鶴樓了解嗎?(生介紹)
師:滕王閣,岳陽樓是另外兩個。
生:崔顥還為黃鶴樓題過一首詩呢!
師:嗯!李白還夸過這首詩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來更讓黃鶴樓名聲大振。廣陵了解嗎?
師:黃鶴樓也好,揚州也罷,都在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師隨機板畫長江略圖,明確地理位置)誰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情況?
師:聽了這些資料介紹,誰能連起來把題目的意思說說。
師: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被稱為“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見證這場送別。
三、初讀古詩,節奏朗讀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2生)
師: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奏。誰能接著往下讀?指名讀。齊讀。
師:還可以把“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奏(范讀),誰來讀?師生4字和3字輪讀。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再大聲朗讀這首詩,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這首詩之后的感覺。
四、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師: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么好方法嗎?
師:好,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學生自學古詩。
學生匯報:故人西辭黃鶴樓
師:聽明白了么?西辭就是辭西,辭別西方,向西邊告辭。這句詩交待了(送別地點)如果老師去南方城市廣州,我就要-----生:北辭。
師:誰能用一句詩來說明老師要去廣州?(老(恩、吾)師北辭洮南府、)
師:好,就這樣先解詞再連在一起理解整句詩。接著匯報。
師:煙花三月告訴了我們什么?(送別的時間)
師:煙花三月”就是公歷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鮮花盛開的時節,揚花柳絮再江面隨風飛舞,遠遠望去,如煙似霧,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憶江南》向我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出示2個紙板,指名讀)
師:你還想起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
生:、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
師:誰能說說你剛才仿佛看到的煙花美景,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詩,當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話。
師:如此煙花美景只有武漢有嗎?(指板書)
生:揚州也是。路上也有。
師描述:整個長江中下游一帶,一路的繁花似錦,沿途的春意濃濃,在唐朝,三月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蒙,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里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向往,羨慕。讀出詩句的美麗。)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他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誰來理解3、4兩句詩的意思?生理解略。
師: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師:幾只?(一只)
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啊!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黃鶴樓上,望著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還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此時,盡了的帆船,未盡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匯報:讀所寫。
師:這深深的情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
生齊聲頌讀全詩
師: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
師:帆去遠,心相隨啊!多么的情深意長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憑欄遠眺,浮想聯扁,面對滔滔江水,你一定會情不自禁想起兩個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地吟誦到——生齊讀古詩。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在送別好友孟浩然時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濃縮了詩人對友人無限的依依之情,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李白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無窮。
在教學這首詩前,我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他們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充分理解詩人的情感。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文中的有關注釋,自己嘗試著逐步理解詩歌中的`字詞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體把握詩歌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詩歌描繪的靜態畫面具體化,活躍課堂,激發想象。
如在體會詩歌情感、意境時,以“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他望到了些什么?”這個問題為發散點,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有學生回答:“李白站在江邊,望到了一望無際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學生提到了詩歌中的“孤帆”一詞,為此,我馬上提問:“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為什么只見“孤帆”?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用這樣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開啟學生思維,實現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讓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并且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引領學生感同身受,與詩歌達到共鳴.
課后我想,古詩教學只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進他們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和內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樣,學習古詩也應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交流探討,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能將詩中所蘊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深深扎根于他們的心靈深處。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同學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學寫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同學:
⑴ 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資料。
⑵ 讀熟課文。
2、教師:
生字卡片。
【課時布置】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古詩,導入新課
1、你們學過李白的那些詩歌呢?比比看,哪個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到題目,你想提什么問?
生:黃鶴樓在那里?
生:煙花三月是什么時候?
生:碧空會有盡頭嗎?
……
3、師:很好,今天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主讀詩,把字音讀正確。
2、檢查讀,賽讀。
3、同學交流讀后感悟。
4、自由讀全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詩意
1、導語。
2、個性化閱讀,感悟詩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總結:
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的地方,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具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四、讀中品析,再現意境
1、過渡。
2、同學讀詩,滲透學法。
3、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同學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4、看課文插圖,扮演體驗送別情。
5、解決疑難: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辭:
告別后向東而去(揚州)。
⑶ 煙花三月:
春天煙籠春花。絢麗無比。
⑷ 孤帆遠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遠方。
碧空盡:
在天邊消失了。
惟見:
只見。
天際流:
天邊流。
⑸ 抽生理解詩意。
6、小結:
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時才干相見!讓我們一起來讀!
五、配樂朗讀,升華情感
1、過渡:
真正了解了詩歌以后,就要把自身當作詩人去讀詩,再現詩人依依惜別之情。
2、同學練讀全詩,小組賽讀:
總結:那么,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1、交流送別詩,體會送別情。
2、選擇個性化作業:
⑴ 畫一畫: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板書】
下 (去)
(西) 黃鶴樓──揚州 (東)
(湖北省)
【作業】
1、謄寫生字。
2、背誦課文。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古詩三首(贈汪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回鄉偶書)。
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第六冊《獨坐敬亭山》,第七冊《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學習《贈汪倫》
1.講述詩歌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愿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并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于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2.教師范讀。
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1)根據課文注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3)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指名試講: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
(先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后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重點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并體會感情。
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在哪里?
生:表現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
生:表現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么關聯詞來翻譯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還可用“就算…也…”“縱使…也…”)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嘆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誰來說一說,這里用什么來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里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為的是表現什么?
---------------------------
生: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生:表現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③把這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指導朗讀、背誦。
①指導停頓,讀中表達情感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②配樂朗讀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黃鶴樓、廣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導入
師:上課前,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樂曲,看你們從中能聯想到我們以前學過的,或你讀過的那首詩(教師播放《送別》曲)
誰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說想到了什么)
師:同學們,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們分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他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方式,并且成了當時的一種習俗,也成了詩人筆下常見的一種題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指導書寫“陵”
二、解題
1、師:讀讀看看題目中送了哪些內容?從他的回答中,我們知道黃鶴樓是送別的地點,廣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師:黃鶴樓知道嗎?說說看;百聞不如一見,這就是黃鶴樓(課件出示圖片)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使黃鶴樓名聲大振。
3、師:有同學查到廣陵的資料嗎?(指名交流資料)
4、師:黃鶴樓也好,廣陵也罷,都在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流域。(畫長江簡圖并標出武漢揚州位置從黃鶴樓順流而下就能到達揚州。
5、如果我們再來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況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資料。)
師:詩題里面的關鍵詞我們都理解了,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師:詩題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詩文大致要講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就從具體詩句來看看李白送別好友時的那份真摯的感情。
三、理解詩意。品讀詞語、感悟詩情
(一)引導自學
1、師:同學們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詩,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讀一讀了,自己先放聲多讀幾遍。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師看到大家讀的有滋有味的,那誰來給大家讀一讀呢?
3、看來大家讀的不錯。讀通詩句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看看同學們能否讀懂詩句的意思?現在,老師要送給同學們兩個友情提示,誰來給大家讀一讀:(教師課件出示)
(1)自由地朗讀古詩,并結合課文注釋插圖,讀懂詩意。
(2)把學習中的收獲及時記錄下來,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并與同桌討論交流。
(二)引導匯報。
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大致意思?
匯報的同學先讀古詩,再說詩意。其他同學仔細傾聽,看看你畫的問號在他的回答中能得到答案嗎?
師:同學們,學貴有疑。你們提出的這些字或詞語,正是是詩句中用得好的詞語,堪稱點睛之作。下面我們再次讀讀詩文,看看這些詞語好在哪里?
(三)品讀體驗,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呢?
師:據說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黃鶴樓上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所以詩中稱“故人”
“故人”人可以換個說法嗎?(情深意重/患難之交/親密無間)帶著對“故人”的理解再讀詩句。
2.‘煙花三月”詩中三月指什么時候?想一想,春天來了,你會看到什么樣的景象?能用語言描述一下嗎?(學生交流)詩人的眼中和你們一樣看到了一個百花爭艷繁花似錦的春天,為什么不用“百花、鮮花”而偏偏用煙花那,在這里你覺得有那些可能?生交流
3、師:今天老師特意為大家帶來了煙花三月的圖片請欣賞,此時你想到了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或古詩。(生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這如詩如畫的秘境中,詩人本該和朋友一起踏青游玩、飲酒賦詩。可是那么好的朋友卻要去繁華的揚州了,分別之際,李白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呢?
小結:從他們分別的話語中你聽出了什么?這兩句是人在平淡的敘事中卻透露出它們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4、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在這里指一只小船,當時正是大唐盛世,長江上應該是百舸爭流,千帆如云那,怎么會只有一只小船呢?
“碧空盡”:“盡”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從哪個詞語讀出的?
孤帆遠影:開始的時候作者還看到了帆船,漸漸地只剩下一點小影,慢慢地消失了。再來讀讀古詩想象以下畫面。此時假如我們和詩人一同站在江邊:船開了好一會了,李白還在望呀望呀,他心中不禁涌起——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船越走越遠,只變成一點影子了,可李白舍不得走呀,他很想讓他留下來呀,他還在望呀望呀心中默念著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船已經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的種種,想起了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牽掛之情油然而生,他不僅脫口而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帆雖盡,情未盡呀,此時在詩人的心中,永遠不能消失的是什么?所以作者用了一個“唯”字突出強調了這眼前的江水,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在這里作者又想借江水說明什么呢?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學生理解。看一看這面前的江水,猜一猜有多深,想一想面前的長江長不長,有多長,可是在詩人的眼里卻比不上……他們之間的這份珍貴的友情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我們看這兩句,表面上寫景,但卻字字句句隱藏著朋友間的那份深情,這就是借景抒情,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同學們在以后的習作中也可以嘗試運用。“天際流”向天際流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還有什么?下面請同學們試著度讀詩句,讀出這份情深意長
師:那滾滾的長江水不正象征著他們深厚的友情綿綿無盡嗎?
師:是啊!你們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師:女同學站起來送送孟浩然,齊讀。(師放課件生在樂曲聲中讀)(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學你們來送送。(這是豪壯的相送)大家一起來送送孟浩然!同學們讀的多么投入啊,會背的請站起來,不會背的拿著書讀一讀,讀出你的情感來。
四、課后作業,拓展延伸:
1繼續積累送別詩,并背一背。
2、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之情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并背誦。
4.通過拓展學習其他的送別詩,了解古人送別的方式
【教學重點】
1、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
2、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難點】
1、體會“西辭”“煙花”的意思。
2、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理解詩題。
1、師: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你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一首李白的送別詩嗎?生答《贈汪倫》。(在音樂聲中吟誦《贈汪倫》)
2、師:自古重離別,記載流傳下來的作品,可以說不可勝數。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們,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讓我們來看這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3、引導學生理解詩題:
①師:這個詩題用現在的話怎么說呢?(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
關鍵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誰?(李白)介紹孟浩然《贈孟浩然》。
③題目為我們交代了送別的地點。介紹黃鶴樓(圖片)
④再讀詩題
二、通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由讀,把詩歌讀正確,多讀幾次,讀出正確的'節奏來。
2.指名初讀課文,師生合作讀。
3、自學詩句。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預設】
1、理解“西辭”。
因為黃鶴樓在西邊,然后人在東邊,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到廣陵,西辭的意思就是離開黃鶴樓到廣陵
“廣陵”是今天的江蘇揚州;其實詩句里面已經告訴我們了。
既然是之廣陵,又說是下揚州,看樣子這個廣陵就是……
2、理解“煙花”。(理解煙花的古今異義。)
師:哦,離開了西邊的黃鶴樓道別了。沒錯,此時的孟浩然就要沿長江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所以詩中還說道煙花三月下揚州。說到煙花,我們現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還經常放,見過嗎?
生:見過,那是煙花爆竹,這里是指“花太多,太繁茂了。”
師:我們從注釋當中也看到了。花太多,太繁茂了。此時的長江兩岸,那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百花盛開,春意盎然,使我們感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播放課件)
師:就在這煙花三月的美好季節,可是好友孟浩然卻要離開詩人遠去揚州,這怎么不令人惆悵呢?來,帶著你的惆悵讀一讀這兩句!
生讀
師:煙花三月的美景,李白此時有心情賞景嗎?為什么?
四、品讀古詩,感悟情感。
(一)通過“孤帆遠影碧空盡”體會離情
1、師:故人,老朋友走了,誰都會感到不舍。詩歌最美的在于它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現在大家再認真讀讀,看看詩的后兩句都描寫了哪些景物?
2、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孤帆 碧空
長江
3、“孤帆”也就是——(孤單單的一條小船)
4、此時此刻,你的腦海里有沒有產生什么疑問呢?(孩子們,古時的長江可以說是“千帆駛過”,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卻只有那一艘船,孤帆遠影,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5、師: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板書:目光送 )是啊,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有孟浩然。此時此刻,詩人看不到煙花三月美如畫,看到的只有這——;看不到長江上來來往往的船,看到的只有那——,他的心都跟著——(板書:心相隨 )
6、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孤帆”,從這個“孤“字,你讀出了什么?
7、這小小的一個“孤”字,把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再來讀
(二)通過“唯見長江天際流”,理解深情。
1、師:那孤帆遠影都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可李白卻仍然久久地佇立著,佇立著,誰能讀一讀最后一句話?(指名讀)
2、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再也沒有人與我……再也沒有人……再也……)
師:從孤帆離開,由近到遠李白在看,遠到消失,李白在看,后來一直在看,從中你感受到什么?
3、補充:李白與孟浩然分別后的第二年寫的《江下行》。
4、指名讀全詩
5、齊讀全詩
(三)朗讀指導
1、師:詩雖沒有一個字直接寫情,可我們在字里行間卻分明看到了詩人的這顆心,感受到了這份情。自古離別多傷悲,“孤帆遠影碧空盡,”而不盡的卻是這濃濃的離愁,李白吟誦到,女生讀——
師: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別中。這滾滾涌動的是詩人的情意,帶著這深深的情意,李白吟誦到,男生讀——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對朋友之間的友情是多么感人啊!讓我們再用情地讀讀詩歌吧!(配樂朗誦)
五、借助詩境,訓練說寫
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么?
六、拓展,了解古人送別的方式
1、自古多情傷離別,送別時刻以詩相贈,寄以深深的情意,讓我們走進送別詩,看看古人都是以什么樣的方式送別。
《送元二使安西》 《贈汪倫》 《折楊柳》(留與“柳”諧音“)
2、每首以什么樣的方式送別。
3、積累:背誦抄寫
4、總結: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深情厚誼。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七、作業練習:
1.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碧空 長江
孤帆
目光送,心相隨
依依惜別
情深意長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鶴、孟、陵、辭、唯”五個字,會寫“孟、浩、陵”等三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結合注釋、工具書、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4、積累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從中感受友愛、友情的溫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3。
一、 回顧舊知 導入新課
1、 同學背誦學過的古詩。
2、 通過《贈汪倫》引出新課。
二、 初讀古詩 讀準讀通
1、 生試讀全詩。教師板書全詩。
2、 檢查生字掌握情況。重點學習“陵”字。
3、 再讀,體會并劃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4、 師范讀,生自讀,指名讀。
三、 學習古詩 總結學法
1、 “知詩人 解詩題”
(1) 學生交流對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認識。
(2) 齊讀詩題,解釋“之”,標注在詩題中。
(3) 請同學說說詩題的意思。
(4) 總結學法“知詩人 解釋題”。
2、 抓字眼 明詩意
(1) 學生以組為單位,找出應該抓的字眼并劃下來。
(2) 以組為單位,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們移注到詩行中。
(3)
讀懂詩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匯報交流(如:介紹李、孟,說詩句的意思,逐句朗讀解釋,結合畫面闡述,表演等形式)。教師檢查——投影出示練習。出示圖片,繪制地圖。
(4) 總結學法。
3、 入詩境 悟詩情
(1)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 結合圖文并茂的板書創設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 投影出示練習。
(4) 總結學法。
4、 歸納古詩學習三步法: 一、“知詩人 解詩題”
二、“抓字眼 明詩意”
三、“入詩境 悟詩情”
四、 背誦并默寫
五、 拓展知識 誦讀古詩
課下搜集表達送別之情的詩歌整理、背誦。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學習,自讀自悟讀懂詩歌含義,體會詩歌意境。
2.了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生平,積累李白的古詩。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欲望和誦讀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學時數:1課時
基礎知識:
生字:
鶴黃鶴 仙鶴 丹頂鶴
陵廣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園
辭字義:告別。 辭別 拜辭 告辭 說辭 文辭
唯字義:同惟,單單,只。
唯物論唯心論 唯唯諾諾 唯美主義
區別字:詞——辭唯——維——惟
釋詞: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煙花:指艷麗的春景。盡:消失。
唯見:只見。天際:天邊。
教學設計(A案)
一、揭題、解題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教師注意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六、布置作業
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探究紊字,會寫課后的字,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涼攀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生字、詞卡片;聲像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質疑導入
1、蹦閭說過李白嗎?他是個什么人?你學過他的什么詩?
2、蹦閽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嗎?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3、生試著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師相機點撥。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黃鶴樓在哪兒?孟浩然是誰?怎么送的呢?誰送誰呢?
二、初讀課文,略知大意
1、鄭聲情并茂地朗讀詩歌。
2、像老師一樣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3、舊字卡片,學生搶讀。
師: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讀?給大家提個醒。重點指導:孟、陵的讀音。
4、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放回文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把詩句讀通順。
6、熱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7、識涼攀,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試著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精讀感悟
1、難習情況,準備在全班交流。(老師此時巡回指導、收集整理學生在小組中提出來的問題,擬定接下來的導學重點。)
2、比班交流,了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誰。簡介孟浩然其人,并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了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了時間。
(2)反復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春光爛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后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庇懈星櫚乩識粒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2)生練習朗讀,并加上動作。
(3)表演讀。(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黃鶴樓送別的情景,另一名學生配音。)
(4)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四、指導背誦,加深感悟
1、錄音范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習課后古詩《黃鶴樓》。
黃鶴樓風景優美,自古就被許多文人墨客所喜歡。他們常在這里觀賞勝景,寫詩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詩文。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另外一首很美的詩。
展示崔顥的《黃鶴樓》。
5、讀,簡略理解詩意。試背。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學會了一首古詩,還結交了幾個生字朋友,愿意把它們記住嗎?
2、分類識記。本課生字左右結構的最多,找出來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寬的字;帆、故、鶴左右相當;影是左寬右窄的字。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12
一、導入
1、師:聽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好飲酒。酒后絕妙的詩詞隨口成誦,人們盛贊他“斗酒詩百篇”,稱他為“詩仙”。
生回答:李白。
2、師: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送別詩嗎?
生答《贈汪倫》。
教師叫生齊背。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送別詩的傳世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1、齊讀詩題
師: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因此,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請同學們借助注釋,想想題目講的什么意思。
2、指名講題目意思。
板書: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讀
1、師:李白為好友孟浩然送別,心情如何呢?請同學們聽聽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動畫:
2、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學生讀古詩。
3、指一名學生:老師見你讀得津津有味,能給大家讀讀嗎?(學生讀。)
4、師:真不錯!第一次就讀得這樣好!誰想再讀讀?(2-3名學生讀。)
師:一起來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5、大家讀得真好!只是每行詩的意思你們明白嗎?請你們對照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
6、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生字動畫進行以下教學活動:
首先學習第一、二行詩。
(1)自由讀這兩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學生質疑。)
(2)指名講詩意。(2-3名學生講。教師引導學生把話講通順。)
(3)齊讀這兩行詩。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詩意。
7、學習三、四行詩。(用學習一、二行的方法進行。)
8、師: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1-2名學生講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詩情。
1、師:大家學得真好!請默讀古詩,找出哪兩行敘述了李白與孟浩然送別的事情,哪兩行寫了李白送別時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師:讀得真細致。知道他們分別的時間嗎?
生:煙花三月。
師:能描繪一下煙花三月的具體景象嗎?
學生口頭描繪。
3、師:我們來看看幾幅圖片:
師:這就是“煙花三月”,你們看“煙花三月”的`揚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師:是呀,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這是多快樂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卻離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會怎么樣呢?
提名學生回答。
師:你們看,詩人在平淡的敘事中,依依惜別之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5、師:下面我們再來品品后兩行詩,這兩行詩明著是寫景,其實更寫出了詩人的心情,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1)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師:“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提示:“盡”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盡”的是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友情。
(3)師:是啊。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后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
生:沒有。
師: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離去,仍注視著帆影消失的地方。
師:李白看見了什么?
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4)師: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大家來討論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后匯報。
(5)師: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他們的友誼真是“情深意長”。
五、背誦古詩
1、師: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著好朋友乘著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別詩吧!女同學先來。
女生齊讀。
2、師: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來讀一讀。
男生齊讀。
3、這是豪壯地送別。
4、一起來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讀。
5、齊背這首詩。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來又為這次送別寫了一首五言詩。
板書: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這首詩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這首詩的注釋。來,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兩遍,把詩抄寫在書旁。
2、提名學生說一說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師指導并相機板書:
板書: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長孟浩然
心相隨
七、作業
1、查找有關送別的詩句。
2、小練筆
同學們,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傷心,你會對他說什么?請你寫下來。
八、總結
師:李白和孟浩然之間那種真摯的友情感人至深,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這種友人之間的深情厚意吧。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13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后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舍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于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啟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并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 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⑵ 補充介紹“黃鶴樓”、“ 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 靜態:
① 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② 送別的地點──黃鶴樓。
③ 送別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別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⑤ 送別的心情──孤。
⑶ 動態:
① 送別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 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 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么?
⑵ 煙花是什么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遠去,你還能見到什么?
⑷ 長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里讓你感受到了情?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⑶ 孤帆遠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 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⑴ 自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 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依依惜別。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走進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學生:搜集相關的人物、地點的資料,讀熟詩句。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背誦古詩大比拼
1、師說上句,學生接下句。
2、師說詩題,學生背詩。
3、師說詩句,學生說詩題和作者。
4、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它堪稱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初讀詩題。
二、【新授】
1、讀懂詩題。
A、出示生詞卡片“孟浩然”“廣陵”,誰來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
B、題目共有10個字,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字眼重要就重讀哪個詞,讀出自己的感受。
C、介紹寫作背景,帶著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讀詩題。(教師板書:讀懂詩題)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幾天之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再讀讀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讀明詩句。
A、讀通詩句。
出示朗讀的階梯等次表,請學生自己對照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認為自己讀到第三階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讀,請學生相互評價。
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現在我們一起合作來讀讀古詩,好嗎?老師讀前四個字,你們接讀后三個字,聽明白了嗎?——讀
好,現在換過來,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接讀后三個字,聽明白了嗎?——讀
真好,現在我們一起來讀整首的詩,老師只讀詩題和作者,同學們按照剛才的四三節奏讀整首詩,聽明白了嗎?——讀
B、理解詩意。
詩讀得這么好,詩句的意思能讀懂嗎?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書上的注釋,借助注釋,我們就可以讀懂古詩。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結合書上的注釋,把自己讀懂的句子說給其他同學聽;不懂的句子互相討論。
C、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指導。(教師板書:讀明詩意)
3、品悟詩情。
A、出示課文插圖,請結合圖畫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故事。相機用ppt出示課件:(說話練習)
B、引讀:
那離別的惆悵啊,全都凝結在那了李白那目駐神馳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無盡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漸行漸遠的`孤帆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深厚的情誼,那樣真摯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給了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板書:品悟詩情)
三、拓展延伸,課堂小結。(教師板書:品悟詩情)
同學們,離情別愁是每個人固有的情感,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離別。所以,古今中外,寫離別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老師從中選出了幾篇,我們一起來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是的,孩子們,一樣是送別,卻因送別的時間、送別的人等各種各樣的因素,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懷。這節課,我們通過“讀懂詩題——讀明詩句——品悟詩情”這樣的方法讀懂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們也可以嘗試著用本節課學到的方法去品讀王勃的、高適的或者是其他詩人的離情別愁。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嘗試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讀詩題——讀詩句——悟詩情”,預習《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