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教案幼兒園(通用3篇)
弟子規教案幼兒園 篇1
教材分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 , 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 年)所作。
其內容采用《論語 學而篇》 第六條:“ 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的文義, 以三字一句, 兩句一韻編纂而成, 分為七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我們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 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 并改名為《弟子規》 , 是童蒙養正, 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閑邪存誠, 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由于課時限制,本課以弟子規中最為經典的總敘和入則孝部分為重點,而把其余部分作為推薦閱讀內容。
《弟子規》中既有國學精華,也存在不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在教學中,應注意內容的選取與辨別。
學情分析
青春期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對《弟子規》的學習, 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還能時刻將 《弟子規 》的精神滲透進學生的思想中, 促使其人格更加完善, 心靈更加健康充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弟子規主旨大意,背誦總敘,熟讀入則孝;
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及用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熟讀背誦、課堂討論、親身踐行等方式學習對仗法、擴詞法等古漢語翻譯方法;
將《弟子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促進學生養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博愛眾人,勤奮學習等傳統美德。
重難點
重點
《弟子規》文本的理解;
總敘的背誦與《入則孝》的誦讀。
難點
古漢語字詞的讀音、解釋及用法;
孝敬父母的親身踐行。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讓學生對弟子規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新知學習
1.《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
提問:“規”是什么意思?(規矩、規則)
“弟子”指的是誰?(為人弟和為人子,古代泛指后生晚輩。不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針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規》中所談到的規矩禮節是我們所有同學包括老師都應該遵守的。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古訓——《弟子規》。今天我們學習《總敘》部分和《入則孝》部分。
請同學們注意,《弟子規》中的觀點并非完全正確,有的觀點只適合古代,而不適用于當今社會。同學們在學習弟子規中要注意辨別、獨立思考。
2.總敘部分
(1)朗讀全文,認識字詞。
讀完一遍后,請同學們抄寫到本子上。教師在黑板上寫。
(2)講解字詞,疏通文意 (配合板書與提問)
弟子:為人弟和為人子
規:規范
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賢。
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弟,通“悌”,敬重順從兄長。
次:第二重要。
謹信:小心謹慎、誠實守信。
泛愛眾:博愛眾人。泛,廣泛。
而:而且。
親仁:親近有仁愛之心的人。
余力:剩余的心力。
則:就。
學文:研究學問。主張德育重于智育,要先養成良好的品德,還有時間再學習其他各種學問。
提問:請一位同學試著翻譯這句話。
答案:《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圣人孔子的訓導編成的。首先,我們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要謹慎,對別人要講信用。我們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這些我們都做到了,還有余力的話,就去學習圣賢的經典。
提問:“圣人”指誰?請舉例
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圣的人。
孔子、堯、舜、周文王等
討論:“有余力,則學文”一句如何理解?你認為品德和知識的關系如何?
(3)反復朗讀,強化記憶。(爭取課堂背誦)
3、《入則孝》節選
(1)朗讀全文,糾正發音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老師帶領同學讀完一遍后,提問學生朗讀。注意語調與節奏。
(2)解釋字詞,疏通文意
解釋之后,及時提問以鞏固知識。
討論:“應”“教”是幾聲?
明確:應是四聲,與行對應,翻譯為回應
教是四聲,翻譯為教道、教誨。
引導學生從對仗、平仄、釋義、通假等方面分析發音。
討論:文中哪些觀點你非常認可?哪些觀點你不同意,為什么?
(3)反復朗讀,內化于心。
三、拓展延伸
出示《弟子規生活力行表(部分)》,請同學們反思自己的行為。
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問題,為自己的表現打分。0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
鬧鐘一響,馬上起床。不賴床,不遲到。(朝起早,父母呼,應勿緩。)
出門前,向家人告別。回家后,向家人問好。(出必告,返必面)
路上見到長輩和老師主動問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說話要誠實謹慎,不能說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保護好自己人身安全,不打鬧,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衣服鞋子擺放整齊,不亂丟。(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做完功課再玩游戲。(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四、作業布置。
1、寫一段關于《弟子規》的心得體會(200字以上),文體不限。
2、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弟子規》教學中,如何把握教育性與趣味性,平衡傳統性與現代性,仍是一個問題。在此我采用生活力行表的形式,量化學生的行為。
在作業布置中,我希望學生不僅可以借寫作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要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下節課積極和大家分享,促進其學以致用、親身踐行。
弟子規教案幼兒園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詞,熟讀生字詞,學習偏旁“廠”“穴”。
2.理解各種表現笑的詞語之間的區別。
3.能根據不同的語境讀出句子不同的語氣。
4.熟讀并背誦《弟子規》節選部分,培養學生熱愛經典文化的情感。
5.培養熱愛閱讀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組成的兩字詞語。
2.能根據不同語境讀出句子不同的語氣。
3.初步學習《弟子規》,理解意思,熟讀并背誦,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識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卡,老師領讀,學生跟讀,開火車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出示生詞,學生自由讀生詞。同桌之間相互檢查、正音。
3.分兩組出示生字卡,請同學們找找這些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偏旁“廠”和“穴”)
4.課件出示古代漢字及相應圖片,教師講解“廠”和“穴”所表示的含義以及
二、詞語積累
(一)笑得不一樣
1.播放剪輯視頻。教師:這些都是不同的笑,場合不同時笑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樣。我們來學習一下這些笑都叫什么名字吧!
2.出示9個關于笑的詞語,老師領讀,學生跟讀。
3.理解詞意。理解每一種笑是什么樣的。(播放視頻,一邊放一邊講解,一一對應)
4.讀一讀。教師讀詞語,全班學生來演一演,看誰反應最快,演得最像。
(二)我的發現
1.出示6個詞語,學生自由朗讀詞語。
2.教師:“尋找”這個詞中的“尋”是找的意思,“找”也是找的意思,那么“尋”和“找”是同義詞,它們組成的詞“尋找”的意思和它們差不多。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指導:兩個意思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詞的意思也與它們差不多)
3.舉例,驗證猜想。觀察剩下5個詞語,驗證這個規律。
4.小結:我們學過這種類型的詞語還有很多,兩個字表示同一個意思,那么它們組成的詞也和它們意思差不多,掌握了這個規律,更加有利于我們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2.請寫出幾個描寫笑的詞語。
微笑
三、句子朗讀
1.出示3句帶加點字的句子,指名讀句子。
2.加點的部分,應該怎樣讀出相應的語氣呢?(怎樣讀好加點部分)
教師指導:“連蹦帶跳”讀出歡快、興奮,聲音洪亮,語速較快,可帶動作讀;
“難為情”讀出勉強、愧疚的感覺,聲音低,語速慢;
“和顏悅色”讀出和藹、平易近人的感覺。
3.指導讀句子。分小組比賽讀,全班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弟子規》
1.播放《弟子規》朗讀視頻,初步感受《弟子規》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2.教師簡單介紹《弟子規》。
3.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本69頁《弟子規》節選,把不理解、不會讀的地方畫出來。
4.教師范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比賽朗讀。
5.教師講解《弟子規》的內容。
6.學生自由背誦《弟子規》。全班齊背《弟子規》。
二、我愛閱讀
1.學生自由讀故事,讀完思考:這個短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分段指名讀。
3.小組討論這個短文的故事內容,主要任務、事件有哪些。
4.分角色朗讀短文。分四個角色:老奶奶、大兒子、小兒子、老爺爺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語文園地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讀讀認認和閱讀理解。難度遵循從易到難,符合小學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注重讓學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我從旁引導,給予學生正確的探究方向,學生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充分地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弟子規》作為我國文化經典,從低年段的學生開始接觸。這節課上,我主要讓學生初步了解部分《弟子規》的內容,熟讀并背誦《弟子規》,初步培養古文的朗讀語感,感受古文的韻律。《弟子規》的內容對學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讓學生能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講文明的學生。
弟子規教案幼兒園 篇3
一、教學內容: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二、教材分析:
此部分是“入則孝,出則悌”中的兩句話。從和長輩交談聲音低和見長輩要快步向前兩個方面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這些內容都和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聯系生活,對這些內容加深理解,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禮儀習慣。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弟子規》一書的作者及內容;
2.結合生活實際,復習《弟子規》中的“總敘”;
3.能夠誦讀,能夠明理,能夠指導日常行為;
4.在學習過程中,提煉學法:讀總敘——溫舊知——學新文——習禮儀——練筆力
四、教學過程:
(出示課件:音樂響起)
(一)師生禮儀展示,營造國學氛圍,心平氣和學國學(緩慢,國學味道)
師:上課 生:起立、鞠躬
師:請(還禮)
師:同學們,你們為什么而讀書?
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復習原作《弟子規》總敘
師:同學們,我們學習《弟子規》有一段時間了。《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全文分為五個部分。我們已經學習了“一、總敘”“二、入則孝出則弟”。首先,讓我們來讀總敘。(板書:讀總敘)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三)復習“入則孝出則悌”的內容
1.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接下來,我們復習“入則孝出則悌”。
師:“入則孝出則弟”教育我們如何對待父母兄長。古人可孝敬父母了,有王祥臥冰求鯉、黃香溫席的故事。今天,請小朋友再聽一個賢孝故事:古代的時候有個皇帝叫漢文帝,他對待母親可孝敬了。母親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這個故事在《弟子規》中是怎么說的呢?(板書:溫舊知)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2.教師:古人對待父母是如此孝順,當父母教導我們、責備我們的時候,《弟子規》又告訴我們可以怎么做呢?老師從你們的小眼睛里看到了答案。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師生分角色讀:讓我們演讀一遍,老師讀父母,你們讀小朋友。
(四)引入新知,多種方式誦讀
1.師:《弟子規》讓我們懂得了不少禮儀之道。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知識
(板書:學新文)
2.出示:《弟子規》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師:先請同學們跟著老師讀一遍。(老師示范讀,學生跟讀。)
學生自己指著書本讀一遍。不認識的字可以拼讀拼音。
(同學們邊讀邊指,讀到哪就指到哪,看誰讀得好,指得準)
(五)理解含義(從和長輩交談聲音要低和見長輩要快步向前兩個面)
(六)小結
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回答的音量大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和顏悅色、柔和清楚最好。這是提醒我們時時要注意別人的感受。如果發覺孩子有哪些過失及表現不妥的地方,當下就要指導他們如何做才是最好的。
有事要到長輩面前,應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專注聆聽,眼睛不可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如果與人相處都能遵守這些基本的禮節,回饋給我們的就是所有人都愿意幫助你、喜歡你。
(七)板書設計
聲:指說話聲。 聞:聽到。
趨:快步向前。 視: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