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精選6篇)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初步懂得什么叫精神,人為什么要有精神。
2、培養學生保持良好精神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在平時生活中如何做才算精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視頻、PPT、圖片、音樂等若干件。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國旗班升旗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他們的儀態。并請同學站起來模仿。
2、PPT展示課本第七面主題圖,讓學生回憶一下,還有哪些樣子也精神。
3、出示幾張小動物行為的對比圖,讓同學們比一比誰最精神。
二、學習新課
1、解釋精神的'含義。
2、強調一下,為什么要有精神才好。
3、怎么樣才能每天都有精神?
4、小組比賽,展示小組的精神勁。
三、反饋練習
1、游戲,比比誰最精神
2、小組討論互評,如何才能更精神。
四、作業:
將好的精神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辨明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
2、學會合理消費,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合理消費,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教學難點:辨明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學會合理消費。
教學準備:
師制作課件,收集案例資料;學生課前查找關于消費方面的資料,做購物調查。
教學方法:
啟發式、自主學習法、討論交流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談話。
師:同學們,大家都購過物,你想要的東西有哪些?你希望父母能夠滿足自己的哪些需求?
生:自由回答。
師:你的這些需求,都滿足了嗎?為什么有的需求不能滿足呢?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2、板書課題:合理消費
二、講授新課。
活動一:那些我想要的東西
(一)設計心愿卡。
1、設計:你特別想讓父母給你買的東西有哪些?
心愿卡
我想要的理由
2、請猜想一下,心愿卡上的哪些東西,父母是不會同意購買的,為什么?
【設計理念】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需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
(二)想一想,猜一猜。
1、讀一讀:案例P37。
2、想一想:你覺得他的`父母會同意購買嗎?為什么?
(三)演一演,改一改:
1、演一演p37的情景劇。
2、想一想:劇中這些同學的要求合理嗎?為什么?
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樣答復他?
3、改一改:再看看你的心愿卡,你覺得你的理由充足嗎?沒有想改動的地方?
①我仍然堅持的心愿……
②我想要改動的部分……
【設計理念】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白父母不答應的原因。
(四)想一想,寫一寫,學一學。
1、想一想,寫一寫:
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不合理的?為什么?
合理的要求:①生活必需品;②……
不合理的要求:①價格過于昂貴;②……
2、學習p39“小貼士”。
(五)p39幫一幫。
1、問題:
我也知道有些東西不應該要,但是心里特別想要。怎么才能讓我忍住,我那么想呢?
2、出主意:
①我的辦法是轉移注意力,媽媽不同意給我買漫畫書,我很不開心。后來,我到爺爺奶奶家住了兩天,就把這事忘到腦后了。
②……
③……
④我的辦法是……
【設計理念】學生先學習探究問題原因,而后去幫助別人,讓學生參與實踐,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講授新課。
活動二:學會合理消費
(一)比一比寫一寫,講故事。
1、比一比:
計劃的消費一一量入為出過度的消費一一入不敷出
2、寫一寫:
請你想象,這兩類不同的消費方式結果會有什么不同?
合理消費的好處……
過度消費的壞處……
3、講故事:你聽過關于合理消費或過度消費的小故事嗎?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吧。
【設計理念】通過比較,分辨好壞,明白道理。通過講故事,強化學生認知。
(二)閱讀體會。
1、生閱讀p41“閱讀角”。
2、談體會:談談你對有奢入儉難的體會,養成什么樣的消費習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三)合理安排。
1、列計劃:
學校組織春游,同學們需要自備午餐。請到超市看看,了解一下食品的價格,計劃你的開支,安排一頓既經濟又營養的午餐。
我的午餐計劃表
①……花費……元
②花費元
③……花費……元
④……花費……元
2、說一說:
我這樣安排的理由是……
我還想準備的食品是……
3、交流分享:
與同學們交流一下午餐計劃表,看看大家都是怎樣選擇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4、提建議:從營養、花費、便利性等方面互相評一評,看誰的計劃比較合理,并說說理由,也可以請同學給自己提出改進建議。
【設計理念】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合理消費。
(四)閱讀感悟。
1、生閱讀教材p43“閱讀角氣
2、談體會:你贊成誰的觀點,請說說你的理由。
三、課堂總結。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
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并重點突出以下特征: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于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過程導向設計
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里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而微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三、教學總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欲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五、教學時間安排
略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會守信的意義;
2.讓學生有守信的意識,做到對別人對自己守信。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讓學生有守信的意識,做到對別人對自己守信。
2.讓學生體會守信的意義;做到對自己守信。
【教學準備】
師制作課件,收集案例資料;學生課前查找關于守信的名言、名人故事。
【教學方法】
啟發式、自主學習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課時】
2課
第一課時
一、諺語導入。
1.師出示“誠信”諺語: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師:這句諺語告訴我們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師:告訴我們,說話要算數。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說話要算數的話題。
2.板書課題:說話要算數
二、講授新課。
活動一:誰還相信他的話
(一)想一想,議一議,演一演。
1.生閱讀“愛保證”同學的故事。
2.議一議:“愛保證”同學多次說話不算數,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假若你是他的老師、朋友或家人,你會做些什么呢?
3.分角色演一演。
(二)收集有關失信的成語或故事,與小組同學分享。
1.與小組同學分享故事。
2.談啟示。從這些由于失信而導致害人害己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設計理念】
通過上述活動,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特別是不講誠信方面體會到說話算數是人的一個重要品質。說話不算數不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活動二:那些說話算數的人
(一)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
1.生閱讀p12“閱讀角”。問題:假如李媛沒去少年宮,向朋友說明原因,她還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嗎?如果你遇到李媛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2.說一說我敬佩的人。
①你的.生活中有說話算數的人嗎?跟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吧。
②根據自己的經歷或者同學們提供的故事,選出那些讓你敬佩和信賴的人,并寫出你的理由。
第二課時
一、回顧“愛保證”,幫他改正
(一)回顧“愛保證”的行為,了解他說話不算數的真正原因
1.看圖片,討論愛保證為什么總是說話不算話?
2.面對誘惑你該怎么做呢?
3.如何才能不忘記自己的承諾?
(二)故事交流會
1.以小組為單位,自我分析自己說話不算數的經歷:當時怎么想,怎么做?
2.小組排代表交流
(三)小結過渡,隨機板書
小結:說到做到是一個人誠實守信的重要標志。一旦對他人作出保證,就要想辦法盡力完成。
二、對自己說話算數,制定合理計劃表
(一)辯一辯
1.聽張明和徐強的故事
2.討論如何看待兩人不同的觀點。
(二)情景劇:張勇的故事。
1.如果你是張勇,你怎樣做到對自己說話算數。
2.制作“整理房間時間表”。
(三)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1.學習制定合理的時間表并遵守它
總結:我們不僅要對別人說話算數,也要對自己說話算數。
板書設計:
抗拒誘惑
說話要算數請人監督
及時記錄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篇5
設計理念:
本課教育性較強,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源頭活水,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活動為載體,才能讓學生由體驗到感悟再內化為實際行動。不斷豐富、發展學生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和知識。
教材分析:
《挑戰第一次》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一課。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求同學說出自己的第一次,能說說自己的第一次挑戰經歷,我安排一課時,首先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激發孩子的興趣,再就是讓學生聯系生活,明白哪些事情可以挑戰。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程度來看,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地區,處于小學二年級年齡階段的孩子,家人都是視若掌上明珠,不愿意讓孩子去嘗試,去挑戰自己。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挑戰,知道挑戰會帶給我們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教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一些關于挑戰的知識和本領,知道挑戰會帶給我們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教訓。
2、過程與方法:在游戲分享的過程中,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時掌握與人交流的方法,愿意主動與人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挑戰的`樂趣,并愿意嘗試新的挑戰,明白沒有最初的失敗就沒有后來的成功。
教學重點:
了解一些關于挑戰的知識和本領,知道挑戰會帶給我們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教訓
教學難點:
體會挑戰的樂趣,并愿意嘗試新的挑戰,明白沒有最初的失敗就沒有后來的成功。
教學時間:
20xx年4月26日上午第二節課
教學對象:
華沖、賈樓、何嶺三個教學點的學生
教學地點:
xx小學在線課堂教室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視頻《小馬過河》)
師:同學們,你們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學生交流。
3、師: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小馬敢于嘗試著自己第一次過河,并獲得了成功。可見,任何事情挑戰后沒有那么難。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新的一課《挑戰第一次》。
設計意圖:以視頻故事的形式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二、講授新課
活動一:我的第一次
1、師: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的經歷,你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情形嗎?你們是怎樣完成挑戰的?
2、學生自由發言。
3、師:在你們挑戰的過程中,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你們當時有何感受?
4、學生討論交流。
5、師:請同學們以“我試過……當時心里……試過之后……”這樣的句式,向大家描述一下自己第一次挑戰后的心情和感受。
6、指名匯報。
7、師小結:可見,只要努力過,嘗試過,成功會帶給我們喜悅,失敗將教給我們經驗。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一筆豐厚的財富。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交流自己第一次挑戰的經歷,體會到挑戰會帶給我們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
活動二:我還想試……
1師:剛才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第一次挑戰的經歷,分享了自己的所得,我發現你們都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那你們還有哪些想嘗試的事物呢?
2、學生自由發言。
3、師:同學們,勇于嘗試新鮮事物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你們一定要保持下去啊l
4、師:但是,你們知道哪些事要大膽試,哪些事不能試,哪些事有人幫著可以試嗎?
5、生l:我也想回答問題,但就是不敢舉手——要大膽試。
生2:我想自己單獨出去游泳——不能試。
生3:我想學翻跟頭——有大人保護才能試。
6、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對。接下來讓我們把自己總結的經驗整理出來并做成卡片,送給其他同學
7、學生動手制作經驗卡片。
8、師小結:當我們明白了哪些事要大膽試、哪些事不能試、哪些事有人幫著可以試后,再去嘗試我們感興趣的事情,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一些,老師祝你們都能挑戰成功!
設計意圖:在鼓勵學生勇于嘗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一味地去嘗試,明白哪些事要大膽試、哪些事不能試、哪些事有人幫著可以試。
活動三:我們一起來挑戰
1、師:同學們,你們想進行哪些挑戰呢?
2、學生自由發言。
3、師:那怎樣做才能挑戰成功呢?老師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多嘗試,多練習。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挑戰吧
4、挑戰項目預設:
(1)臉盆里練憋氣。
(2)在大家面前唱歌。
(3)下叉腰。
(4)跳長繩。
……
5、師:現在你們挑戰成功了,有哪些故事或感受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6、學生積極發言。
7、師:孩子們,你們說得真好,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我們挑戰后發現,其實沒有那么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挑戰活動,有利于他們將知識學習、生活體驗、問題探究緊密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第一次,有第一次成功的喜悅,也有第一次失敗的煩惱。可以說,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的。只要我們勇于挑戰自己,不懈努力,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板書設計
挑戰第一次
課題研討課《挑戰第一次》
我還想試……敢于嘗試
我們一起來挑戰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懂得“我能行”的含義和表現,培養自信心。
2、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樹立自信的生活態度,培養肯定自己、努力試試的愉快心態。
3、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積極學習他人的優點,學會取長補短。
【教學重點】
相信通過努力可以做得更好。
【教學難點】
真正體驗我能行的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故事《咪咪學本領》。
學生:搜集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圖片或視頻。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任務1: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繪本故事《咪咪學本領》。說一說你們從中學到了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只要肯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能行》。
二、新知講授
活動一:“大拇哥”送給你和我
任務1:課件出示教材的圖片。請全班學生參與進來,給自己或同學的“大拇哥”起個好名字,送給你和我!
學生活動: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我的大拇哥叫“再試一次”,我把它送給我自己,因為我相信自己再試一次,也許能行。
活動二:我哪里還不行呢
任務1:課件出示教材圖片。
情境:班級聯歡會上有好多同學表演了節目,全班同學開心極了!主持人邀請小亮上臺表演節目,小亮推辭并說道:“我不行的!”
提問: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呢?你們是不是要挑戰一下自己?
學生1:我也有膽小的時候,覺得自己不行,不敢上臺。
學生2:不管表演的好不好,我認為小亮都要勇敢試試。
學生3:即使做得不夠好,也要努力試試。
教師小結:看來,我們有些時候會認為自己不行,但是我們應該勇于挑戰自己,努力試試。
任務2:課件出示教材圖片。
情境:課堂上老師讓小明站起來回答問題,可他的聲音太小,老師鼓勵他:“你可以再大點聲嗎?”
提問:哪位同學給他示范一下?
教師小結:回答問題時要聲音洪亮。
任務3:課件出示教材圖片。
情境:圖中小朋友學踢毽子,怎么也學不會,心理好難受,說道:“唉,我還是學不會……”
提問:圖中小朋友為什么覺得自己不行呢?
學生:圖中小朋友缺乏自信心,不能很好地承受壓力,從而覺得自己不行。
教師小結:我們要努力克服這種自卑畏怯的心理,相信自己今天不行,好好努力也許明天就行了。
活動三:我也能行
任務1:課件出示教材圖片。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感想呢?
情境一:小剛在紙飛機上寫著“我踢毽子不行……”
情境二:小華和小麗知道小剛的'困惑后,對他說:“我們來幫你!”
情境三:小華和小麗來到操場上給小剛做示范,并對他說:“像我這樣,把毽子拋起來。”
情境四:在小華和小麗的幫助下,小剛終于會踢了,小剛可高興了!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有不行的地方,但是我們要虛心向他人請教,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也能行的。
活動四:誰會真的行呢
任務1:課件展示教材圖片。結合圖中情境,請同學們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不能只說行,努力才能行!
課堂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擺脫自卑膽怯心理,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堅持,就一定會有所進步。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光說不做也不行,要努力付出行動。老師相信你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行,并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