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精選5篇)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篇1
本課內容是讓學生知道世界是多彩的,懂得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培養面對困難的品格。每個人都是世界中的一員,要逐漸為國家乃至世界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通過自身努力為人類發展和世界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框題是第五課的基礎,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世界與國家的關系。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護,共同成長,不斷自我更新,逐漸為國家乃至世界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同時要知道為世界添光彩的具體做法,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第二單元學生了解了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所表現的大國擔當,同時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獨立意識不斷增強,希望獲得更多的自由空間,而忽略了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個人與國家和民族的關系,學生對自己作為世界、國家、民族一員所負有的責任使命認識不清,缺乏責任意識和全球觀念。
本課時充分利用圖文資料,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關注自身與世界的聯系,在分析材料、解決問題中増強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責任感多角度引導學生明確世界與我們緊密聯系,我們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世界添光彩、作貢獻,側重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本課時教學中,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逐層、逐步分析,提高學生
觀察、思考與分析的能力,提高審讀林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時的教學中存在著學生視野較窄、教師引導不到位的賒,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需要共同努力,解決存在的問題,打造更好的。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篇2
回溯歷史,人類呼吸過戰爭的硝煙,經歷過戰爭的慘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很多國家意識到和平的可貴,尤其是中國,會更加珍惜、努力維護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人類共識。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幫助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增強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意愿。課本脈絡清晰,從感知戰爭的殘酷入手,體會和平來之不易,從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啟發學生對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本課框題“推動和平與發展”,“誰”推動和平與發展?值得思考。國際組織、世界各國、中國、個人,每個主體都是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教學要思考,突出中國在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起的作用,幫助學生初步梳理全球意識,啟發學生在維護和平與發展問題上的自我思考。
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僅停留歷史學科的史料呈現、新聞簡訊或者報刊中的文字,不能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性,會覺得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學生會認為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個話題,離自己的生活太遠。不具備全球視野和全球意識。此外,對中國對外投資的看法不一,缺少全面、發展、理性看待。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篇3
本課主要講述兩個方面的重要內容,一為要把握世界的發展趨勢,從三個方面積極謀求自身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二為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一直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分享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合作共贏,共創未來。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不斷增多,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初中學生處于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國內國際形勢的思維方式;學習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方法;提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憂患意識,培養愛國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迫切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
本節課內容不多,也容易理解。圍繞攜手促發展,學習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積極謀求發展,主要了解了積極謀求發展的原因和釆取的措施,選取新穎典型的例子幫助學生當堂理解接受;另一個是共享發展機遇,學習這一知識點要給學生講清當前我國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在這一背景下便于理解合作共贏。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書與“世界共發展”在全書中的邏輯定位是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即承接了“我們的共同世界”,也為“未來的我們”做好了鋪墊。知識間的內在邏輯是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發展階段,需要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促進中國新的發展,并且以自身的發展推動世界的前進。即機遇與挑戰并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攜手促進發展→為世界帶來美好。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不斷增多,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初中學生處于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國內國際形勢的思維方式;學習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方法;提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憂患意識,培養愛國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迫切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
本節課內容思路清晰,不難理解。主要學習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機遇,二是挑戰。對機遇的學習可從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兩個角度來學習,選取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接受;對挑戰的學習,從三個方面進行學習,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旨在引領學生看到中國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新風險、新挑戰,増強憂患意識,愿意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篇5
目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許多事情都由家長包辦代替,自立自強的精神非常缺乏。在成年以后,他們是難以獨立于生活,成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才的。課程標準的第一部分“成長中的我”部分強調:“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于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自尊自強”部分進一步強調:“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而《少年能自強》一課正是讓學生了解如何才能培養自強的品質的一課。
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生當自強》的第二框。在第一框中,學生了解了什么是自強,自強對個人成功的重大意義,并通過自強和自棄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強應從少年始。所以第二框少年能自強,少年怎樣能自強就是水到渠成。教學過程分析: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采取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方式來教學,生生互動主要形式是合作學習,小組討論。首先,是以殘奧會開幕式上一曲《永不停跳的舞步》的主人公小李月自立自強的成長經歷導入,引起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認識到“少年能自強”。我覺得這一點做的比較好,因為小李月就是和學生一樣的同齡人,她面對災難的從容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但是有一點沒有考慮到,就是在談過感受之后沒有讓學生引申到自己,人人都有理想,當自己遇到困難之后也應該向小李月那樣走一條自立自強之路。這樣主題就得到了升華。然后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提綱,讓學生了解本節課需要掌握的內容并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對于簡單的問題,學生能自行解決,對于較難的問題,則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同學們集思廣益、各抒其見。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看法交融在一起,經過碰撞和討論,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不斷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對于學生討論之后還存在的疑惑,我再通過事例分析的形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識。由于擔心時間問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我把它去掉了,就是讓學生說一說當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他應該怎樣做,怎樣才能自立自強。等上過課后,我才意識到這是的失誤,因為這應該是整課的落腳點。
這節課我是以導學案的形式上課,導學案是一個新的課題,這次上課也是一次嘗試探索。這樣的方式,能真正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