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精選4篇)
部編版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互讀、評價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2、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會有感情地背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悟、情境體驗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鐘子期”之間“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會說自己的學后收獲。
學習重點:
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
學習難點:
用自己的話講《伯牙絕弦》的故事。
學習流程:
一、導課
1、朋友是什么?在孔子的眼中朋友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還想到了哪些?在李白的筆下,朋友是;在高適的心中,朋友是;在王維的眼中,朋友是
人們常說,朋友有很多,但你最好的朋友你稱他什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這個詞,源于一個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發生在20__多年前春秋時候的一個文言文故事,出示課題:《伯牙絕弦》。指名讀,老師評價:第一次就把最難讀的一個“弦”字讀準了,讀得清晰響亮,字正腔圓。注意弦與玄的區別。讓我們一起讀課題。看到課題,你問了什么問題?
2、回憶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文、釋義、悟情、背誦。
二、小組預學成果展示,生生互學(5分鐘)
小組1號同學組織,按照小組4號讀文,3號釋義、2號記錄本組商討之后不懂的詞句或問題。注意大聲清楚地表達,認真專心地傾聽與補充。
三、預習成果全班展學、小組互學
一個小組整體匯報,其余小組補充。
1、AABC式詞語:
皎皎明月徐徐清風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描寫高山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寫高山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聳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聳立、巍然屹立、雄偉挺拔)
3、描寫江河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寫江河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會查(不重復,有補充,用自己的話和大家分享)
伯牙、子期及相關資料
5、我能讀準讀通課文
指名讀,教師引導讀出節奏和韻味,全班讀。(課件出示)
6、我能借助字典、注釋或聯系上下文讀懂課文。
不懂的詞或句我們解決的方法是:_________
7、再讀課文,我還讀不懂的是:
四、教師導學
1、理解詞句的意思
重點:課后第二題。課件出示檢測。
重點拓展:
(1)志在_________,____________。課文中的詩句引用高山、江河的詩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的腦中浮現出了什么樣高山?(板書:高山)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指名說。
(出示:高聳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聳立、巍然屹立、雄偉挺拔)齊讀詞語。
你看,那么多畫面鐘子期用哪一個詞表達出來的?(“峨峨兮”)這古人寫話如此簡潔,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還從哪個詞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讓我們一起來讀出泰山巍峨的氣勢來。
當伯牙的琴聲表現高山,鐘子期就能感受高山的磅礴,真是善聽的子期啊!
——如此動聽的琴聲,子期這樣贊嘆,齊——(生齊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同學們,讀書就應該剛才這樣,要從字里行間去體會,從這句話中我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出示: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個句子跟剛才那句句式類似,相信大家一定能讀懂。
指名讀。(2人)
——評:當讀到“洋洋兮”你腦海里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讀,讀出了江河的那種浩蕩之氣。
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最有名的音樂家,那么,作為一位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是表現了高山流水。請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肯定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景色呢?
——教師小結:伯牙的琴聲中有自己高遠志向的表白,有內心懷才不遇的郁悶,有對親人綿綿不絕的思念,更有對大自然美麗風景的贊美。
(2)相關伯牙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知音,在此基礎上有感情讀相關的句子。
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下。雖然聽者眾多,他卻始終覺得無人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沒有一個人理解他的心聲。一天,楚王君臣飲宴,請伯牙彈琴助興。伯牙彈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彈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寫的紅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風、雨、雷、電等變幻多端的海上風光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他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首優秀的樂曲,卻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絲毫興趣。楚王聽了這首樂曲連連搖頭說:“太嘈雜了,換首別的彈彈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張,換了一首《高山流水》。這時,楚王君臣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聲中已昏昏睡著了。伯牙又氣憤又傷心。”
有一天,他獨自一人來到山間用琴聲來排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可他萬萬沒想到,此時,此地,此人,一個打柴的樵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聲。
——此時,伯牙的心情如何?
師評價: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知我者莫如子期。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于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那份喜悅和那份真情。出示1—4句(學生感情讀文)
五、學生練學
1、補充子期死后伯牙資料,學生試著理解情感,升華主題。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生齊讀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子期一死,誰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齊讀課文)
高山依舊,流水依舊,只是高山流水之間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話,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讓我們在這曲《高山流水》的音樂中記住這個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續這段永遠不變的友情吧!(背誦課文)
2、教師引讀:子期死后,當伯牙志在高山,再也無人贊嘆;
當伯牙志在流水,再也無人感慨;
當伯牙志在明月,再也無人贊揚;
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堂測學、延學
1、再有感情讀全文,出示無標點的課文檢測讀,試背。
2、同桌互講這個故事。(學生相互提醒怎樣把故事講好)
3、談談自己的收獲。簡練的一兩句話或一句詩。
(師范說:千古知音最難覓,此生擁有定珍惜!)
七、課外延學
1、推薦閱讀文言文《割席斷交》
2、《警世通言》
部編版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2
一篇短小、深奧的文言文,經我校老師的真情演繹,撥響了全體聽課老師和學生們的心弦,讓我們為之震撼、惋惜、悲嘆。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然而弦盡音未盡,那余音卻久久縈繞我們的耳際,彈之不走,揮之不去。這就是鄒老師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為我們奏出的優美動人的樂曲!
走進鄒老師的課堂,我仿佛聽到了伯牙優美的琴聲,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離去喟然長嘆、悲切傷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難求的那種渴望、失落的心境……
鄒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我覺得與老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游戲導入 激發興趣
一開課,老師就指出“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有顏色、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詞語“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高山流水”等,讓學生展開聯想,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二、以讀代講 回歸自然
整堂課,老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遍數不下二十遍。從剛開始接觸課文時“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讀到指名讀、分組讀、男女讀、全班齊讀;從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老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三、抓住重點 品出意境
整堂課,老師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如讓學生品味三個“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學生“善哉”之聲自內心由衷地發出,一次又一次,不絕于耳。在此基礎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讓學生想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四、課外拓展 畫龍點睛
老師在教學中,多次設計了讓學生閱讀課外資料的環節。如“文中并沒有直接寫伯牙的善鼓,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伯牙與子期故事千古流傳,誰來講一講他們的故事”。這些安排,不僅體現了老師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還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老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真正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部編版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3、通過學文,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通過學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師敘述故事:《伯牙學琴》(配樂出示相關的圖片)
2、聽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學琴多么艱辛呀,彈琴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為了一個人,卻從此不再彈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伯牙絕弦》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書課題)
二、解題質疑
1、“絕”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絕弦”呢?
2、許多古文都能從題目上了解課文大意,看了課題,我們知道這篇古文主要講——生:(A:伯牙再也不彈琴了)(B:伯牙弄斷了琴弦)的故事。
3、學到這里,聽了《伯牙學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問呢?(引導學生聯系《伯牙學琴》的故事提問:伯牙學琴那么艱難,為什么就這樣絕弦了呢?)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我們以前學過《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應該怎么讀呢?首先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2遍。
2、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3、指名讀,評價。
4、師范讀,配樂。
6、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7、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8、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四、小組合作學習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通過自學,合作學習,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課文意思。
五、深入學習
1、伯牙為何要絕弦呢?(因為鐘子期死了)(板書:鐘子期 死)
2、為何鐘子期死,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斷了?(因為他太傷心了,因為他失去了知音)(板書: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4、從哪里看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劃出相關句子。(2——4句)
5、指名讀。
6、從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7、了解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指導讀好贊嘆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出示課件詞語]于是你怎么贊嘆?
9、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楊柳、志在白雪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說句子。
10、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理解這句話,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有沒有人贊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會怎樣贊美伯牙?鐘子期又是怎樣贊美的呢?
12、師小結:只有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13、指導朗讀。(自由讀、分組讀)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么歡樂的相聚,多么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指導朗讀)
六、拓展,回味絕弦
1、師: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師范讀:(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3、師: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與子期在一起的種種歡樂,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呢?你能通過讀體現伯牙與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嗎?指名同學分別“喜”和“悲”。[課件出示全文]
七、熟讀成誦。
1、播放《高山流水》樂曲,齊讀課文。
2、背誦課文。
八、總結: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所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
部編版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4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先說一個詞語,你仔細聽,然后照樣子說幾個這樣的詞。師:楊柳依依(板書在黑板上) 老師選取了其中幾個詞語寫在了黑板上,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這些詞都描寫了一些動人的場景,我們如果平時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并注意恰當運用到我們的習作中去,一定會使我們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導入:
1、我們現在開始上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言文(板書課題) 誰來讀一讀課題?這個“弦”字很容易讀錯,我們一起讀一讀課題,注意讀準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絕弦”就是—扯斷琴弦。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說我們再來讀讀課題伯牙為什么絕弦呢?
三、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先自己讀一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自由讀文) 同學們讀的都很認真,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課文 指名讀3 (你讀的很流利;這一句話不太好讀,誰再來讀一讀;聽老師讀一讀,你再來試試) 指導讀 “兮”是一個語氣詞,拖音 真好,讀文言文,就應該這樣慢慢讀,慢慢品,讀出其中的韻味
2、聽老師讀,體會讀文言文的感覺
3.(出示停頓)請同學們看著屏幕上標注的停頓符號,自己練習讀一讀文章 生練讀 誰來讀一讀
4.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學們,文中出現了兩個人物,分別是誰?(板書人物) 他們之間發生了一段怎樣動人的故事呢?
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手頭的資料理解每一個句子的意思,讀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和同學老師交流交流生自學 五、細讀品析,感悟知音
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大家對這個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課文中有一句話介紹了伯牙和子期,找出來 指生說 他們一個---擅長彈琴,一個---善于傾聽。
你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呢? 快速瀏覽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這句話?指生說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的“善”意思一樣嗎?怎么不一樣?指生說一個字有多種意思的現象在古文中很常見。這正是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將如何贊嘆?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將如何贊嘆?
這是古代子期的贊嘆,現代的子期又會怎么贊嘆?我們這些90后的子期會怎么贊嘆?
我們的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是中華語言文字的另一特點 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再讀這兩句話。 3、同學們,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指生說(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
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當“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指生說 無論伯牙彈什么,子期都能理解,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來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的知音情。 生讀
5、其實,伯牙和子期的相識緣自一次山間偶遇:(出示資料) 此時伯牙的心情如何?(樂曲)
伯牙于是把這驚喜、欣喜、與激動化作動人的樂曲在山間流淌, 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對子期說些什么? 拿起筆來寫在書上空白處 我們來交流一下
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他們也許還會談論——人生、談理想,談志向
同學們,只有這樣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知心的人我們才叫他——知音!
此時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訴全天下的人,我終于怎么樣? (找到知音了!) 帶著這種感覺來讀讀這段話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難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從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傳說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伯牙和子期都相見恨晚,他們約定來年中秋再來相會。無奈世事難料,第二年伯牙如約來到了江邊,等待他的卻是子期冰冷的墳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學生讀。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這種無人能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那就是—破琴絕弦-- (讀)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理解伯牙此時的心情---—(讀)
六、拓展總結: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
我們一起來讀,共同體會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齊讀后人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
2、《伯牙絕弦》全文僅僅77個字,卻讓我們讀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識相知,讀出了情深意長;只有77個字,卻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蕩氣回腸的千古絕唱,這就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是簡約而不簡單。讓我們伴著動人的旋律再讀這個故事,把這凝練、精美的語言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