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精選17篇)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盡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制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并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huán)境中涂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么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做個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涂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涂一個陀螺。
、谌缓笤僮寣W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wěn)穩(wěn)地轉起來。
①思考:怎樣使自制的陀螺轉得更穩(wěn)?
、趯γ總涂不同顏色的陀螺反復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么顏色?
③指導學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jié):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現象,眼睛為什么變不出快速旋轉的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huán)形的,那么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你能想起來有什么應用嗎?
。ㄉ何覀兤匠?吹膭赢嬈褪窃O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后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象,那么這種色光混合該怎么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么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么顏色?牛頓曾經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fā)現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fā)現。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制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教學反思:
通過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2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經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變化規(guī)律。
。3)了解月相變化的成因。
2、科學探究
。1)能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相,找出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2)能依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變化的成因。
3、科學態(tài)度
具有長期堅持觀察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堅持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的月相,了解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成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月相變化動態(tài)gif、乒乓球、手電筒
四、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生活情景:在電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辯解道,“我昨晚借著月光,看見他從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卻說,“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電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問,“為什么那天沒有月光呢?”
產生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月相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學生一般都知道有幾種不同的月相,間接的會認為每天都可以看得見月亮(除了天氣原因外)。而且學生不會每天去觀察月亮,因此極少會有學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時候是沒有月光的。于是就會產生疑惑,“為什么警察這么肯定沒有月光?”
驅動任務:什么時候月亮沒有月光呢?
活動1:月有圓缺變化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月亮哪些樣子啊?
學生經過交流,他們會發(fā)現月亮有多種形狀,有的時候像圓盤,有的時候像鐮刀……這時,教師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對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狀態(tài)的稱呼,并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幾個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稱:滿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認識月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彎彎的蛾眉月怎么就變成了圓月?”引導學生思考月相是如何變化的。
活動2:月相變化有規(guī)律
月相是有變化的,經常在農歷十五的時候能見到滿月,月相的變化有沒有規(guī)律呢?教科書上的表格是妍妍從滿月開始,在一個月內每天觀測月亮,記錄下來的月相,同學們分析妍妍的月線觀測記錄,你發(fā)現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了嗎?
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能發(fā)現,月相呈現“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滿月”的規(guī)律。此時,教師再指出“看不見月亮”的時候的月相稱為新月,然后再回應驅動頁的問題,學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
活動3:月相變化成因
月相有規(guī)律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模擬月相變化成因的實驗來探究吧!
用電筒光模擬太陽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觀測者的眼睛模擬地球上的觀測點。
以觀測者為中心,乒乓球分別放在八個方向,電筒光一直平行一個方向直射乒乓球,觀測者觀察并記錄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狀。
結論:綜合模擬實驗的現象,發(fā)現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內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從而產生月相變化。
五、課堂小結及交流分享
同學們小結出本節(jié)課了解的內容,月亮不同形狀的名稱,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其成因。并嘗試在生活中堅持長時間地觀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變化。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么條件下省力?在什么條件下費力?在什么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能夠積極的想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怎樣用較小的力解決的問題。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操作實驗、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2、難點:認識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分析、歸納、杠桿工作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地面上是一些舊旗桿基座用的部份鋼筋混凝土塊。由于它們很重,瓦工們暫時還沒有設法將它們運走。同學們有什么方法,把它們搬運到操場的一角去嗎?
(二)學習新課
1、建立“杠桿”的概念
2、認識“杠桿的作用”
3、探索研究杠桿工作規(guī)律
4、小結:
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杠桿的外形是可以改變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點、力點、重點,工作時力點與重點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杠桿的原理。杠桿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費力的,這主要是為了工作方便。人們一旦掌握了杠桿的規(guī)律,就可以根據需要,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杠桿類的工具。
。ㄈ╈柟虘
1、(出示小黑板)請你舉例,說說杠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交流。
(四)布置作業(yè)
課外應用杠桿原理做一些實事,并把所做的經過等記入日記,向大家匯報。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發(fā)現,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fā)現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匯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fā)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樹。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2、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環(huán)境意識。
教學準備:
1、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表格。
2、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4)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植物又為食草動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動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將它們的尸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yǎng)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yǎng),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2、討論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1)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1)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三)拓展創(chuàng)新:
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后,學生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了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了保護土壤的想法。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6
一、課程標準:
1.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
2.能通過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
3.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
。ㄒ唬┻^程與方法
1.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二)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知道我們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1.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學習成果評價
。ㄒ唬└拍畎l(fā)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ǘ┨骄磕芰Γ
1.能夠描述職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五、教學材料:
圖片、自制“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圖”、布置學生收集、閱讀植物方面的資料和圖片
六、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師生互動的目的
教學反饋
集中話題
1.前面我們觀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聯系最密切的要數——?(各種各樣的植物)。
2.這個單元我們一起來看看各種各樣的植物。
3.板書課題
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fā)學習植物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植物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1.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說一說,感受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教師補充一些學生沒有說過的植物并小結:植物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植物為人們提供營養(yǎng),那么你們知道各種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們吃嗎?
教師及時點撥學生認識植物的各個部分名稱。
同學們對植物的各個部分的認識都很準確,如果請你畫一株完整的植物,會畫嗎?
評價時,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六個器官方面進行評價。
認識植物對人類的多方面貢獻,感受植物與人類的和諧。
認識植物的局部。
引導學生用圖畫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稱。
回顧和解釋
這一課學習的課題是《植物和我們》,植物和我們有哪些關系?
鼓勵學生說出這節(jié)課的收獲。主要從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貢獻等方面說。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生活中常見變質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變質的原因。
2.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延長食物保質期的方法,并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變質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學衛(wèi)生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探究能力。
難點: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理解并掌握食物變質的有關知識及科學道理。
教學準備:
1.學生觀察用品:兩組食物:一組是已經變質的爛蘋果、發(fā)霉的饅頭、已餿的米飯、變質的肉等;一組是沒有變質的上述食物。 一次性塑料手套
2.教師演示用品:有關香蕉等食物變質的過程圖片、教學課件等。
課前準備:
每人把一根新鮮的香蕉放置一段時間,觀察記錄香蕉變質的過程,注意不能隨便品嘗已變質的香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大家邊看屏幕,邊聽老師講丁丁的故事:同學們舉辦了一次聚會,每人都從家里帶來了食物放在一起共同品嘗,瞧大家吃得多開心!丁丁也拿起面前的大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可是丁丁吃餅后,抱著肚子哭起來了。
。ó嬅嬲故荆。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2、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
2、觀察磁鐵形狀,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磁鐵的用途,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2、樂于表達和交流。
3、激發(fā)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交流、整理關于磁鐵的知識。
【教學難點】知道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應用于許多方面。
【教學準備】各種各樣的磁鐵、塑料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寶刀傳說。(課件圖片出示)古代的俠客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發(fā)展,從青銅兵器到鐵制兵器,越來越結實,但是也有了一類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樣的刀,看上去沒什么特別的,卻說是“寶刀”。原來,其他的兵器不敢輕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會被它吸住,力氣小的人往往會讓兵器脫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鐵制的暗器還沒傷到人,只要用寶刀在面前揮舞幾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難怪被俠客們稱為“寶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2、聽完了寶刀的傳說,我想小朋友們的心里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呵呵!不著急,再看看老師的遙控小車吧!
3、演示遙控小車:把一塊磁鐵用紙包上放在塑料小車上,把一根條形磁鐵包裝成指揮棒狀,手拿“指揮棒”靠近小車,吸引或排斥著小車前進和倒退。小車怎么會聽我的指揮?
4、怪事還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奧秘嗎?學生猜測、交流、討論。
二、我們對磁鐵的了解:
1、在我們周圍,很多物體上也都使用了磁鐵。我們知道磁鐵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請以小組為單位,在記錄紙(我們知道的磁鐵)上畫出或者寫出對磁鐵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樣把小組知道的有關磁鐵的事情介紹給全班小朋友。一會兒我們開個小小交流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多,介紹的好。
3、小小交流會:我們知道的磁鐵。
(1)、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以“磁鐵”為中心用網狀圖形式記錄在黑板上。
。2)、評比得出最佳表現組。
三、利用網狀圖,整理磁鐵知識:
1、形狀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課件圖片出示)
(2)、這么多不同形狀的磁鐵,怎么進行交流介紹呢?為了方便,人們就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了。你能給這些磁鐵取個名字嗎?(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統一到通用稱呼上來:蹄形、條形、環(huán)形磁鐵等。)
。3)、為什么磁鐵要做成這么多的形狀?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
。2)、磁鐵在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W生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圖片出示,或補充介紹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
3、性質
(1)、我們知道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們能把這些性質記錄下來嗎?學生在記錄紙(我們所了解的磁鐵性質)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鐵的性質。
。3)、交流匯報。
四、總結延伸:
1、回顧寶刀傳說和遙控小車,利用磁鐵還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戲呢?自己課后去設計設計哦!
2、對于磁鐵,我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fā)現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fā)現: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fā)現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tài)特點、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實物、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查:小組或者獨立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F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yè)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fā)現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F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激發(fā)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
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jié)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fā)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fā)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fā)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fā)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guī)則幾何外形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分析】
材料屬于物質科學領域,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生活經驗的層面上。教材安排學生通過實驗充分認識各種材料的特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材料。
【教學目標】
。1)了解某些材料的特性。
(2)能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3)學會合作與分享。
【教學準備】
木板、鋼筋、泡沫塑料板、鋁箔擠塑板、硬紙板、玻璃、塑料板、小刀、滴管。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設計了小狗房子的平面圖,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給小狗造房子了嗎?
你拿什么造房子呢?我們還需要考慮什么呢?
生: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
師:你平時見過的小狗的房子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有木材、有鐵絲,還有瓦楞紙等等。
師:只是用一種材料就能滿足我們所有的要求嗎?
生:不是。
。2)計劃組織
師:所以材料選擇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要選出合適的材料,我們必須制訂一個選材計劃。 ①每6人一組,選出組長并進行分工。 ②制訂選材計劃。
師:在這個選材計劃中要有哪些項目呢?
生1:要有任務、要求、實施步驟。
生2:還要考慮總的預算、材料的價格、采購地點等等。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現在請大家看材料超市中都有哪些材料?
生:有木板、鋼筋、泡沫塑料板、鋁箔擠塑板、硬紙板、玻璃、塑料板等等。
師:你對哪種材料比較熟悉呢?
生1:我對鋼筋比較熟悉,這種材料比較硬,用它做小狗房子比較牢固,唯一的缺點是不容易彎折。
生2:我對硬紙板比較熟悉,這種材料比較輕便,容易塑形,但不防水,放在室外恐怕不行。
生3:我對玻璃比較熟悉,它的透光性比較好,我覺得用它來做窗戶一定很好。
師:還有哪些材料時同學們不太熟悉的,你們想知道它們的特性嗎?
生:想。
師:根據我們的要求選擇材料,最重要的就是來考慮材料的特性。下面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比較材料的特性。
。3)實驗:比較材料的特性
師:提問:你想比較材料的哪些特性?
生:硬度、防水性、透明度等等。
師:分別用哪些方法呢?請大家閱讀實驗方法。 師指導實驗方法。 生實驗并填寫表格。
。4)得出結論
師:你選用的是哪種材料?為什么選擇這種材料?
把材料的名稱標注到圖紙上。
【教學反思】
關于材料的特性,生活經驗可以給我們一些,但對比實驗會給我們更準確的答案。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學目標
學生能通過各種活動,正確認識生態(tài)系統中的食物關系——食物鏈,并能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構建出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概念。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咱們今天來學習新的一課,動物與能量。
板書課題,動物與能量——食物鏈
2、在講課之前,老師要先提兩個問題(出示課件圖片),圖中的各種動物(包括人)正在進行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是否需要消耗能量?(需要)
3、動物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需要消耗能量,那么它們是怎樣獲取能量的呢?(動物通過捕食獲取能量)
4、那么動物是怎樣通過捕食而獲取能量的呢?咱們接下來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謎語導入
1.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來猜兩個謎語。
幻燈片出示草莓楊梅的謎語。
師:為什么猜是草莓?(草被羊吃光了)
為什么猜是楊梅?(羊被狼吃光了)
師:草被羊吃羊又被狼吃
2.在這兩個謎語中包含著生物之間食物關系,羊的食物是草,狼的食物是羊。
(三)探究新知
活動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師:接下來,咱們看一段視頻,同學們要仔細觀看視頻,等一會老師要提問幾個問題。
師:播放視頻。
師:視頻里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師:故事里面有哪些生物?(樹、蟬、螳螂、黃雀)
師: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食物關系?各小組討論一下,然后交流。
(樹被蟬吃,蟬被螳螂吃,螳螂被黃雀吃)
2、(各小組討論后)由各組組員來匯報。
3、小結:就像這些動植物一樣,動物與植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食物關系,根據食物關系,可以把一些動植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就像一條有很多鏈環(huán)組成的鎖鏈一樣,人們把動植物之間的這種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食物鏈。
活動二:深入了解食物鏈
1、談論,他們誰被誰吃?
師:課件展示課本P46圖片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課本上標出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學生在課本上用箭頭標出,并按照這種關系在圓圈里填上動植物名稱,然后匯報。草→蝗蟲→青蛙→蛇→鷹)
師:(評價)這兩位同學的分析很到位,已經能熟練的運用食物鏈知識了.
師:課件出示食物鏈概念
2、分析食物鏈中的食物關系
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這兩條食物鏈,你能發(fā)現什么相同之處?(起點、終點)
師:每條食物鏈的起點是什么生物,而終點又是什么生物?(起點是綠色植物,終點是兇猛的食肉動物。)
師:(教師評價)這位同學真是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的學生
小結:食物鏈一般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結束。
3、分析食物鏈中的各個層級
師:同學們,咱們再觀察一下這兩條食物鏈,思考一下,哪些生物能夠自己制造食物;哪些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別人制造的食物?(樹和草能夠自己制造食物;其他的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只能吃別人制造的食物。)
師:我們把能夠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稱為生產者,課件出示生產者概念;把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稱為消費者,課件出示消費者概念。
師:你知道在這兩條食物鏈中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嗎?
。浜筒菔巧a者;蟬、螳螂、黃雀、蝗蟲、青蛙、蛇、鷹是消費者。)
師:(教師評價)這位同學的理解力非?,這么快就能很好的運用剛學的知識了。
師:同學們,除了生產者和消費者,食物鏈中還隱藏著一些我們看不到的生物,他們一般不出現在食物鏈中,但他們卻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們就是分解者,課件出示分解者概念。
(四)課后思考
咱們今天要學的知識就是這些了,不過呢,在下課之前,老師要給同學們留下一些作業(yè),作業(yè)內容就是以下幾個問題,同學們課下要好好思考,咱們下節(jié)課就要研究這些問題。
1、同一種植物只會被同一種動物吃掉嗎?
2、同一種動物只吃同一種食物嗎?
3、生物之間只存在一條食物鏈嗎?
4、食物鏈之間會不會產生交叉?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yǎng)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了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生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fā)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銹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5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盡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制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并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huán)境中涂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么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做個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涂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涂一個陀螺。
、谌缓笤僮寣W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wěn)穩(wěn)地轉起來。
、偎伎迹涸鯓邮棺灾频耐勇蒉D得更穩(wěn)?
、趯γ總涂不同顏色的陀螺反復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么顏色?
、壑笇W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jié):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現象,眼睛為什么變不出快速旋轉的?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huán)形的,那么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你能想起來有什么應用嗎?
。ㄉ何覀兤匠?吹膭赢嬈褪窃O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后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象,那么這種色光混合該怎么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么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么顏色?牛頓曾經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fā)現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fā)現。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制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教學反思:
通過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6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最早提出在科學教育中要運用探究方法進行教與學的是杜威。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系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于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從做中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做實驗,并放開束縛,自主、積極、愉快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去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他們運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記錄、表達、交流等方式構建知識,提高素養(yǎng)。
【教學內容】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內容。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不僅僅是學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級的'學生很難用普通的觀察方法來分辨出聲音的高低,他們更難理解聲音的高低與頻率的關系。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噴泉切入,引導學生分析聲音是有區(qū)別的、有變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術手段以及APP軟件等手段,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體驗活動,理解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并知道他們與振動的關系,繼而為聲音如何傳播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一個初步概念建成時期,也是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建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他們有形成正確的概念,也有益于鍛煉他們形成一個高效的思維模式。
經過本單元前2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他們還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學會了怎樣利用音叉等物體發(fā)出強和弱的聲音。但由于年齡小、表達能力弱、缺乏系統的認知等原因,他們對聲音的認知還很懵懂。本節(jié)課“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變化的,以及振動幅度、振動頻率的含義對現階段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特別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軟件、自制等。
【課前準備】
1.見學生時,相互熟悉,相互提問。
2.教學調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4.教會學生使用平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中秋節(jié)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fā)現呢?
【生】聲音和噴泉都有變化,噴泉隨著聲音變。
【師】對,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ㄒ唬┞曇舻膹娙酰ㄒ袅浚
1.提問
【師】大家聽聽這2段聲音,(PPT)(播兩段音量有明顯區(qū)別的聲音)誰來說說這兩段聲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變化,強、弱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 弱
2.游戲
【師】怎么區(qū)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參與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
【生答】......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區(qū)分聲音的強弱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發(fā)聲的力度,來控制聲音的強弱。
3.實驗探究一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①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②擊打音叉發(fā)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fā)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
【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zhèn)让娴捻敹恕⑵古仪蚩焖俳佑|正在發(fā)聲的音叉?zhèn)让妗?/p>
、郾容^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④為避免誤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師】A.小組內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B. 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在開始實驗!
【生】分組實驗
4.交流分享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fā)現。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fā)現。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fā)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板書】
強 大
音量 振動幅度
弱 小
。ǘ┞曇舻母叩停ㄒ舾 )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聲音的變化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聽!
【教師彈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生答】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 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
。ǔ綦A)。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
【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
【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
【板書】
高
音高
低
3. 實驗探究二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師】各小組討論下,猜猜擊打同一組3個材料時聲音高低會有變化嗎?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師】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實驗步驟:①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谟猛瑯拥牧η脫羝鞑闹胁浚屑毞直媛曇舻母叩。
、弁黄鞑姆磸蛯嶒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④三組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師】聲音的高低光用耳朵來分辨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款APP軟件,幫助大家分辨聲音的高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學習“頻率分析儀”使用方法。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PPT:溫馨提示:
A.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B.各實驗區(qū)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驗設四個實驗區(qū),每大組到相應區(qū)域進行實驗。
C.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D.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
鈴聲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
。ǔ尸F記錄表,匯報發(fā)現,并演示。)
【生】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 有關,我們發(fā)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板書】 高(小、短、細 )
音高
低(大、長、粗 )
5.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小、短、細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高呢?為什么大、長、粗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低呢?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師】(教師演示實驗齒輪,慢一點,讓學生聽清楚)。老師轉動齒輪,可以帶動金屬片振動。齒輪轉得慢,金屬片振動也慢。接下來老師要從慢到快來轉動齒輪,大家聽一聽發(fā)出的音高有什么變化?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 振動快,聲音高;
。◣煱鍟
6.小結
【師】現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qū)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總結分享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fā)現,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振動的幅度和頻率的差別可以帶來聲音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利用科學知識制作了許多樂器,藝術家們利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老師這里有一些仿真樂器,其實這些仿真樂器不僅可以用平板下載,也可以用電腦、手機下載,老師在這里給你們提出一個小挑戰(zhàn):利用仿真樂器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歌曲。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
【實驗記錄】
實驗探究一:聲音的強弱與振動關系探究實驗
實驗過程
聲音的強弱
乒乓球彈開距離(遠、近)
用力敲擊音叉
輕輕敲擊音叉
實驗探究二 :聲音高低的變化探究實驗
1.實驗名稱: 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
2.我們的預測:物體 ,聲音高;物體 ,聲音低。
3.實驗過程:
物體特征
第一次實驗數據(HZ)
第二次實驗數據(HZ)
第三次實驗數據(HZ)
4.實驗結果:
我們小組研究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我們發(fā)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關于小學科學教案范文 篇1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重點】
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一個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組實驗:每組一個馬鈴薯、酒精燈、不銹鋼調羹2個、濃鹽水、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燒杯、一根筷子。
【教材處理】
考慮到學生往往已經有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認知,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有意識的把另外一個杯子里溶解味精,當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這樣就避免了讓學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馬鈴薯的沉。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輕輕放人另一個杯子中,觀察它的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象?
二、觀察比較兩種液體:
1、觀察兩杯液體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熱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的方法,然后從兩個杯子里各取幾滴液體,分別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液滴加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察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加熱后,其中一個不銹鋼調羹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
3、觀察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一樣,兩種液體一樣嗎?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有什么特點?
三、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問: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制鹽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后,放人馬鈴薯檢驗是否浮起來,并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示:這里不要學生一下子把全部食鹽倒人杯中,如果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的學生在調制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密度超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實驗記錄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制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局限于用食鹽做實驗,調制不同的液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制液體
觀察—發(fā)現—推測—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