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與噪音教案(精選2篇)
樂音與噪音教案 篇1
3.2 樂音與噪音 教案
教學目標
1、從生活經驗中體會樂音的特性:響度、音調和音色。能用實驗驗證影響樂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從實例中認識噪聲和了解防治噪聲的途徑。
3、能使學生進行簡單的專項社區調查,使學生具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振興中華使命的責任感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決定樂音特性的三個因素。
難點:了解決定樂音特性的三個因素。
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鋼尺、橡皮筋、發聲齒輪、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啤酒瓶等。
部分學生備用的樂器:口琴、小提琴兩把、手風琴、長笛、鼓、鑼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導入新課
復習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出示一些裝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敲擊它們讓其發聲。用錄音機放一段樂音與噪聲。
舉手回答
引起興趣,知道樂音及噪聲。知道聲音有不同的性質特點。
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聲音的不同特性產生研究的興趣。
進行新課
一、響度
讓學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擊鼓,也可用其它樂器發聲。
讓其觀察同一個物體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時,發生體的振動情況驗證自己的猜想。
鼓勵學生交流探究實驗結果。
演示實驗: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響同一音*,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種情況下音*發聲的響度和泡沫塑料球被彈開的距離。歸納探究結果。判斷探究結果是否證實了先前的猜想。
師生共同歸納出影響響度的因素。
二、音調
讓學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一些器材設計實驗,使物體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仔細觀察物體發聲時的振動情況有什么不同,驗證自己的猜想。
鼓勵學生交流探究實驗方案以及結果,引導全班學生對結果進行評估。
演示實驗:教材p39圖3-20,引導學生仔細辨別聲音的高低,找出影響因素。
三、音色
組織學生做游戲。請幾位同學分別用不同的樂器都演奏c調的“1”和“3”,其他同學閉上眼睛,只用耳朵聽,看能否辨別出是什么樂器發出的聲音。
提出問題:你是怎樣辨別不同的發生體的。
教師歸納。
鼓勵學生列舉自己熟知的*音色辨別不同發生體的事例。
四、噪聲的防治
1、 以中音播放一段音樂,然后突然以很大的聲音播放。
先播放一曲樂音,再播放一段噪聲。
2、 讓學生閱讀課本p41,找出生活中噪聲的來源。教師進行歸納。
讓學生了解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3、 噪聲的防治
讓學生閱讀p42。找出日常生活中減小噪聲的事例及方法。教師要進行總結。
回憶所聽到的聲音,可猜想聲音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明確實驗目的,幾個人一組進行探究實驗,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舉手回答,其他學生討論、驗證、評估。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
猜想: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幾個人一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實驗現象,作出判斷。
觀察實驗過程,總結結論,積極舉手回答。
積極參與做游戲,判斷每次發聲的樂器是什么樂器,集體回答。
舉手回答。
體驗中去比較、思考、討論,了解什么是噪聲。
閱讀p41回答。
閱讀p42一名學生閱讀。
閱讀p42。找出減少噪聲影響的方法。并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
培養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評估能力。
培養學生從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能力。
嘗試設計科學探究的方法,選擇所需的器材。
教師強調做實驗時一定要讓同一物體發出音調不同的聲音。
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培養學生發現身邊的物理現象。
培養學生自學閱讀能力。
使學生初步建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五、測試與小結
1、 課堂小測驗。
2、 測試反饋,師生共同評講矯正。
3、 請學生小結本節所學內容。
5分鐘測試。
討論歸納本節內容。
通過練習,檢測學習效果。
歸納總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清晰、概念的印象。
六、布置作業 教材p43中的2題。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樂音與噪聲
一、樂音的三個特征
含義
決定因素
相關問題
響度
聲音的大小
發聲體振動的幅度
振幅:物體振動的幅度。
音調
聲音的高低
發聲體振動的頻率
頻率:物體在1s內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hz)
音色
聲音的品質與特色
發聲體本身的材料和結構
是辨別不同發聲體的依據。
二、噪聲的防治
1、 在聲源處減弱。
2、 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樂音與噪音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感受樂音與噪音,理解樂音、噪音兩詞的意義,能正確運用。
2、通過、聽、說、玩、看使幼兒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
3、通過感受樂音與噪音,培養幼兒的聽覺感受能力和比較能力,正確區分樂音和噪音。
4、養成不發出噪音的習慣。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6、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重難點:
區別噪音和樂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培養幼兒的聽覺感受能力和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錄有樂音和噪音的磁帶、打擊樂器、圖片等。
活動流程:
(感受樂音和噪音)→(區別樂音和噪音)→(敲敲打打)→感知噪音的危害→操作活動
活動過程:
一、感受樂音和噪音,引起興趣。
1、和幼兒一起玩手指游戲,引導:加點聲音伴奏怎樣?
2、說說在音樂伴奏下的感受,優美的音樂讓我們感到舒服,想不想再聽一聽?
3、繼續播放音樂。突然音樂停,錄音機里發出難聽的拖拉桌子的聲音。提問:聽得好好的,你們為什么把耳朵捂起來?你們覺得哪一種聲音好聽,為什么?
4、小結:原來有的聲音讓人聽了覺得舒服,也有的聲音讓人聽了很難受。
二、區別噪音和樂音(播放音樂片段)并能用樂音和噪音來表達。
1、老師這里還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咱們一起來聽聽吧。
2、聽到了哪些聲音?
3、喜歡哪些聲音,不喜歡哪些聲音?為什么?
4、小結:剛才大家都說的特別好,我發現小朋友聽到動聽、悅耳的聲音時,都是笑瞇瞇的,這些讓我們覺得很舒服的聲音我們把它叫做樂音,樂音通常是指那些動聽的,令人愉快的聲音。還有一些不好聽的聲音小朋友聽到時都皺起了眉頭,這些聲音我們把它叫做噪音。噪聲通常是指那些難聽的,令人厭煩的聲音。(教師拿出樂音和噪音字卡片)
5、認讀“噪音”、“樂音”兩個詞,理解它們的意義,請幼兒來說說。
三、敲敲打打,感受聲音給我們的不同感受。
1、老師這里有許多打擊樂器,你們覺得打擊樂器會發出樂音還是噪音?
2、請幼兒自己試一試,并把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錄下來,放給幼兒聽,區別是樂音還是噪音?你們快來聽一聽,剛才你們的小樂器到底發出了什么樣的聲音?
3、怎樣才能讓打擊樂器發出樂音?(幼兒一起演奏《春天我把小樹栽》)聽后提問:現在你們覺得是樂音還是噪音?為什么?
4、小結:原來同樣是打擊樂器,大家亂敲亂搖就會發出噪音,大家一起有節奏有規律的演奏就會發出樂音。
四、回憶、探討和交流。
1、在生活中你聽到過哪些噪音和樂音?
你們發出過噪音嗎?(舉例孩子愛大聲說話,和拖椅子發出的聲音,搶著回答問題,讓人聽不清,別人在回答問題時總說話等等)
2、噪音這么難聽,我們都不喜歡噪音,現在請大家想想,哪些地方特別需要安靜?為什么?
3、如果我們在這些地方應該怎么做?
小結:我們要養成不發出噪音的習慣。
五、噪音有什么危害呢?
噪音除了讓我們覺得難聽、不喜歡,它還有很多的危害呢,你們知道噪音都有哪些危害嗎?欣賞故事《噪音國》。
1、提問:為什么叫噪音國?后來變成什么了?噪音對我們有哪些危害?
2、與幼兒小結:遠離噪音,不制造噪音。
六、活動延伸。
出示評比表,引導幼兒從日常生活的每件事做起,不做噪音的制造者,養成“說話輕輕,做事輕輕”的習慣。
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有點緊張,語速有些偏快了。前面的三個環節處理的比較好,在第四個探討交流的環節中,沒能結合幼兒的表現,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充分表達,當孩子說到身邊的某些噪音時,沒有抓住契機進行隨機教育,如有部分孩子樂器沒放下,還總發出聲音。同時對于孩子平時制造出的噪音沒有一一例舉,錯過引導教育的機會。自己感覺整個活動比較順暢,目標達到,但是細節處理還不夠,隨即教育能力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