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主備: 復查:八年級文綜組教 學 目 標1.掌握:鄧稼先和“兩彈一星”。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 2.分析:中國的科學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收集中國現代科學家刻苦鉆研科學技術的事跡。編寫故事,編輯和制作科技小報和在班級交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實踐能力。1’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一、自學導讀 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間? ②“兩彈一星”指什么? ③“兩彈元勛”指誰? ④“神舟一號”無人飛船何時發射成功? ⑤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何時升上太空? ⑥談談自己的體會。 ⑦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呢?⑧出示鄧稼先的名言,請思考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師點撥:①加強國防力量,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②為人民能過安寧的生活。③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實力。結合自己的奮斗目標,腳踏實地認真鉆研,學習鄧稼先為科學獻身精神和不甘于落后的強烈競爭意識。20’ 自主或小組完成并自查 。 班內 交流 根據點撥,思考總結二、能力提升 1、xx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的在內蒙古著陸。39年前的同一天發生的大事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c第一顆導彈試射成功 d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2、建國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國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黨和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如建立中國科學院、制定863計劃、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等;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和海外一些科學家紛紛回國效力,推動了科技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進一步結合,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3、建國以來,我國科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 ) a多依賴于外國援助 b發揮了傳統科技的優勢 c都發生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d具有獨立自主的特色 4、規律方法突破 “兩彈”元勛鄧稼先,成功進行核試驗;“一箭三星”升上天,太空遨游也實現(楊利偉)。“雜交水稻”袁隆平,“東方魔稻”世人驚;喜看“高峽出平湖”,更使國強和民富。 10’ 提高認識,做筆記鞏固 練習
記憶
三、當堂檢測 1、要了解中國研制原子彈的情況,必須查看的人物是( ) a王進喜 b雷鋒 c焦裕祿 d鄧稼先 2、我們現在通常說的“兩彈一星”指的是( ) a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 b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 c原子彈、氫彈、實用通信衛星 d原子彈、導彈、返回式衛星 3、下列成就,屬于袁隆平取得的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c秈形雜交水稻 d“神舟六號”發射成功 4、“東方魔稻”——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者是( ) a張謇 b侯德榜 c詹天佑 d袁隆平 5、下列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奧本海默”的是( ) a錢學森 b袁隆平 c鄧稼先 d錢三強 6、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名為( ) a東方紅1號 b長征一號 c“神舟一號” d“長城一號” 7、xx年2月20日,中央電視臺授予楊利偉“感動中國xx年度人物”的稱號,主要是因為他( ) a致力于傳播中國文化,熱衷于公共事業的著名影星 b以人生經歷和筆下春秋見證百年歷史的著名作家 c在“非典”時期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d中國首位飛上太空的航天員 8、閱讀材料 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打破核訛詐,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請回答:(1)上述文字引自哪一文件?該文件發表于哪一年? (2)這段文字表明中國進行核試驗的目的是什么?中國在哪種情況下會使用核武器? (3)你知道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嗎?請舉出其中4個。 9、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是袁隆平。”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鄧小平在黨內的核心領導地位,當和政府在農村開始實行 責任制。 (2)袁隆平在農業科技上的突出貢獻是什么? (3)你從材料中得到什么啟示? 10、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在何時?請列出在針對使用核武器的問題上我國政府宣布的原則。這一原則說明了什么? 11、1999年、xx年我國在航天領域里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12、分析我國在航天領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 14’ 獨立完成。 組內訂正,有問題的提出,班內集體解決。四、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