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二、能力目標
通過比較電的發明前后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教學難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人類何時進入蒸汽時代?
學生: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機并應用于許多生產部門以后。
教師指出:今天這節課要了解的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又一次重大飛躍,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的情況。
講授新課:
一、“電氣時代”的到來
教師請學生閱讀本目教材內容。
教師:誰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學生:法拉弟。
教師:誰研制出發電機?
學生:西門子。
教師:電力在什么時候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
學生:19世紀70年代
教師:隨后發明了哪些電器和電力交通工具?
學生:電話、電報、電燈、電車等。
教師: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比蒸汽動力具有哪些優點?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使用更加方便和廣泛,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環境保護。
教師:在電力技術的發展方面,哪些國家走在前面?
學生:美國、德國。
教師: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鉆、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二、“發明大王”愛迪生
教師:愛迪生為什么被稱作“發明大王”?
學生:他發明了電燈等許多電器產品,其中正式注冊的就有1300種之多。
教師: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請你根據這句話和書本、網絡上的有關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學生:所謂“天才”,雖然比常人聰明,但是更比常人勤奮。青年學生要想成才,首先必須具備勤奮的品格。
教師:愛迪生等科學家為什么能夠在科技領域取得杰出成就?除了科技成果之外,他們還為后人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愛迪生等科學家志存高遠,年輕時就很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為了改善人類生活,熱衷于發明創造,自愿獻身于科學研究,專心致志地勤奮試驗,勇于探索,百折不撓,終于獲得成功。他們這些崇高品格就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