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3課《土地改革》:
第一范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過程和結果。
2.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護富農經濟的原因和意義。
3.了解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4.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收集有關建國前后和現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資料,整理相關信息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分組討論“新中國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為什么保護富農經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交流學習體會,培養合作意識,從中體驗學習歷史的快樂。通過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展示,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從而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增加學生的感性知識,拓寬知識面。教材中的小字及自由閱讀部分不作講述,有余力的學生自學。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國土地改革的意義,認識土地改革在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新生政權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幾千年來的土地問題才真正得到了解決。尤其是當今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使學生更加熱愛共產黨。
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
1. 重點: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國政權的建立,后啟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在本章教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政權難,鞏固政權更難。新中國成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土地改革等運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突破方法是通過錄像、圖片、小品表演等方式來再現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業績,分析、提煉、歸納土地改革意義。
2. 難點:學生可能對1950年土地改革中對富農階層采取的政策難以理解。因為1931年土地改革中對富農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規定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而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開展的,卻對富農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通過播放記錄片,創設問題情景,綜合多方面材料組織小組討論、指導綜合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區,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將過去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減少土改運動的阻力,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歸根到底,是為了有利于早日恢復和發展生產。
教法與學法
1.層層設疑,分組討論。情境教學與問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
2.精講精練要體現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導學
1.查找相關資料,如1947年的土地政策,1950年的土地政策等內容。
2.查找一些相關的文學名著如:《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了解土地改革時相關的土地政策和內容。
3.聯系現實深入思考為今天的農村三農問題獻計獻策。
教學滲透點
1.通過對現代農民幾個側面的學習,知道三農相關內容如農業、農民、農村等以增加學習興趣。
2.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歷朝歷代都重視土地問題,社會的繁榮經濟的發展都與土地制度有密可不分的關系。正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的順利實施,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剝削制度,農民成為主人,極大提高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