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3課《土地改革》:
3.通過本課學習使政治相關的法律與歷史事件進行整合,給學生以完整的概念。
教學資源
1.教師準備資料:投影儀及相關圖片;相關書籍《活著》《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土地改革的影像資料等;中國歷史八年級下教師教學用書;各種相關歷史網站;
2. 學生準備:提前采訪老人、查閱地方志、閱讀鄉土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相關法律條文等,讓學生收集有關土地改革資料。
設計依據
1.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啟發學生用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4.依托教材,以史為證,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5.根據課程標準。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圖片,從中我們讀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學生: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當家作主等。
師: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年一號文件,以“三農”問題為核心作出提高農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三農”解決的好壞是蘅量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地方領導把經濟搞好的重要指標在于農民的增收。但解放前中國農民的生活情況以及最大愿望都是什么?為什么?請同學帶著問題看一組圖片和一段影像資料。
生:解放前舊中國農民受地主剝削,生活極端貧困。
師:農民長期遭受地主剝削的根源是什么?農民什么時候徹底翻了身?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新課:土地改革。
任何歷史事件都離不開幾大要素。請根據提示看書,質疑問題,解決問題。
生:中國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師:土地改革前中國農村具體情況如何?請看圖示。
生:人教版教材p12第一段。
師:毛澤東也很感慨地說:“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如果你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請簡單說一說具體的做法?
生:進行土地改革……
師:那么在土改中,當時是怎么做的呢?我黨總結了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又適應建國后的新形勢,在1950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請看投影資料,試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點、步驟和結果。
生1: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生2:主要地點在新解放區,僅限于大陸不包括中國臺灣。步驟是1950年冬開始,有領導的分期分批進行。
結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七億畝土地和大量的家具等。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約350億公斤糧食的地租,農民真正得到了解放。總的看來,解放前很多農民房無一間,地無一垅,終年饑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師:在材料中,同學們注意到了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保存富農經濟的相關內容。根據新中國成立前后政治形勢分析原因是什么?
學生議論回答的內容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