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3課《土地改革》:
為了孤立地主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
為了不受戰爭的影響縮小打擊面。
師: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已經根本不同,在建國前,人民革命力量與力量還處在殘酷的戰爭中,勝負未確定。一方面富農還是傾向于地主階級和蔣介石,另一方面人民革命戰爭又要求農民付出極大的代價(出兵、出公糧、出義務勞動)來支援戰爭取得勝利。這是全國人民最高的利益。因此允許農民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并對地主的一切財產加以沒收,以便更多一些地滿足貧苦農民要求,激發農民的革命熱情,來參加和支援人民革命戰爭。正如當時的一支歌唱到:最后一口糧做的是軍糧,最后的一塊布做的是軍裝,最后的一個兒子呀送到了部隊上。建國后人民革命戰爭在大陸上已基本結束,蔣介石的最后滅亡已成定局,農民出兵、出義務勞動、出公糧的任務相對減少了,雖然還有打中國臺灣的任務,但人民解放軍已有足夠力量去擔負。現在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經濟建設。全國各族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革命大團結,已經在政治和組織上形成,富農的政治態度,也比以前有了改變,保存富農政策,能夠爭取富農中立并且能更好地保護中農,去除農民在發展生產中某些不必要的顧慮。所以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階段中都是要保存富農經濟的。
生:什么時候才廢除富農經濟?
師:只有在農村中可以大量地采用機器耕種,組織集體農場,實行農村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時,富農經濟才消滅。(看到學生在點頭)根據課前同學們收集的資料和課堂上師生的互動,現在請同學們欣賞新式學生劇《分馬》片斷:反映土地前后農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悅心情。內容如下:
歷史劇名稱《分馬》
旁白:在中國東北某一農村,解放后翻身村民在郭全海帶領下在土地改革中分馬的片斷。
郭全海:(院子當間擺著一張長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煙袋鍋子敲著桌子)“別吵吵,分馬了。小戶一家能攤一個頂用的牲口,領馬領牛,聽各人的便。人分等,排號,牛馬分等,不排號。記住自己的等級、號數,聽到叫號就去挑。一等牛馬拴在院子西頭老榆樹底下。”
眾人:(人們擁上來,圍住桌子,好幾個人叫道):“不用你說,都知道了。動手分吧,眼瞅晌午了。”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地響。他高聲叫道:“別著忙,還得說兩句。咱們分了衣裳,又分牛馬,倒是誰整的呀?”)
眾人:共產黨領導的。
郭全海:牲口牽回去,見天拉車,拉磨,種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從哪來的;分了東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眾人:那哪能呢?咱們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現在分吧。說罷,跳下地來,……
師:看到同學們也興致勃勃,喜悅異常。大家思考:從哪些方面來總結土地改革歷史意義呢?
生:p13最后一段。
師:為了更好總結,現在把同學們搜集到的一些資料呈現給大家。
資料1:這是1952年1月1日,為了宣傳農村土地改革的勝利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種郵票,全套4枚,由孫傳哲設計,上海大業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動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按照規定,農村劃分出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等幾個階級和階層。沒收來的土地和財產,被重新分配。無論是地主,還是雇農,每個人都得到一份土地。當然,最高興的要數那些從前一無所有的貧雇農,他們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證當作了寶貝,一直珍藏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