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紅軍長征(精選3篇)
第12課 紅軍長征 篇1
第12課 紅軍長征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分析遵義會議前后紅軍所面臨的不同革命形勢,把握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讓學生概述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并結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軍隊、熱愛祖國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點和難點
重點:遵義會議、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
難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收集資料、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給出預習目標,指導學生預習。(全體學生)
二、學生準備
全體學生據預習目標預習課文。
學法指導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為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放《紅軍不怕遠征難》歌曲導入。
學習新課:
一、檢查預習目標。(找一排學生依次回答)
1、紅軍長征的(原因、開始時間、重要會議、大致路線、勝利的標志、勝利的意義)。
2、遵義會議的(時間、主要內容、歷史意義)。
二、小組合作討論:
1、討論分析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2、長征精神包括哪些?
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到遵義會議召開時XX年的時間里,主要領導換了幾任,先后出現了“左” 的或右的錯誤,經受了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等重大挫折;從1935年遵義會議到1949年也是XX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理解遵義會議的深遠意義。
關于長征精神可引導學生回想學過的有關語文課文。如:《七根火柴》等。
三、老師據大綱強調重點(指導學生掌握):
1、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紅軍在長征途中打亂敵人圍剿計劃的事件是四渡赤水,跳出敵人包圍圈的事件是渡過金沙江,
四、多媒體展示。
五、課堂展示。
1、講述有關長征的故事。
2、活動:“重返長征路”,指導學生找到中央紅軍經過的省份,越過的山脈、江河、重要地名(地點)等,并動手繪制長征路線圖。
六、布置作業。
1、完成《學習與評價》
2、 預習新課。
3、觀看有關長征的電影或電視劇
教學反思:
第12課 紅軍長征 篇2
第14課 紅軍長征
[教學過程]
1.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帶領學生朗讀毛澤東的詩《七律長征》,略加解釋。指出毛澤東在詩中提到的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岷山等地,只是紅軍長征經過的萬水千山的一部分,設問“紅軍長征經過了哪些地方?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情境,激發興趣,啟動思維。 2.學習長征的開始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紅軍為什么要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的問題,教師可以聯系前一課學習的紅軍粉碎國民黨軍隊四次“圍剿”的內容,指出勝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應特別指出是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的。 3.要用好課本和地圖冊上的紅軍長征示意圖,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使用圖,多媒體課件可以設計動態的長征路線,讓學生自己去“重返長征路”,找到中央紅軍經過的省份,越過的山脈、江河,真正體會紅軍經歷萬水千山,行程二萬五千里,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長征。 4.本課有幾處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內容,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如分析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到遵義會議召開時xx年的時間里,主要領導換了幾任,先后出現了“左” 的或右的錯誤,經受了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等重大挫折;從1935年遵義會議到1949年也是xx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理解遵義會議的深遠意義。 5.要充分挖掘課內外課程資源。如結合語文課學過的《七根火柴》等課文,選擇、運用相關音像資料配合教學。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回憶、聯系已學的四次反“圍剿”知識,閱讀楷體字關于博古、李德錯誤的軍事指揮及危害,比較勝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學習戰爭、戰役等有關軍事斗爭的歷史時,指導學生一定要掌握讀圖、用圖的基本要求。本課要按長征路線,依次找到紅軍經過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點),了解發生在那里的歷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的意義時,要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系等。要注意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4.組織、指導學生在課外賞析毛澤東在長征時期寫的其他詩詞,閱讀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斯諾的《西行漫記》等文學作品,欣賞、學唱《長征組歌一紅軍不怕遠征難》,觀看反映長征的電影、電視劇和專題片等,并交流心得體會。問題探究[動腦筋] 紅軍長征途中,除敵人圍追堵截外,還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 惡劣的自然環境,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地。還缺少糧食給養等等。
[練一練]
紅軍長征經過哪些? (1)走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11個省。 (2)在圖上找到瑞金、遵義、吳起鎮。
[活動與探究]
1.想一想,依據中央紅軍長征路線,說出紅軍渡過哪幾條江、河,在這些江河上發生過什么事?湘江 紅軍在那里與敵人打過一場惡戰,損失慘重烏江 紅軍強渡烏江,解放遵義赤水河 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金沙江 紅軍渡過金沙江,從此跳出敵人的包圍大渡河 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 2.觀看有關長征的電影或電視劇,談談長征的精神。由學校或老師組織學生觀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課后完成本課作業
第12課 紅軍長征 篇3
第4課 紅軍長征
1、紅軍長征的開始: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2)出發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
(3)結果;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人員損失過半,革命處于生死關頭,毛澤東有了一個重大決策;放棄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2、遵義會議:
。1)內容:集中全力解決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指揮錯誤,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2)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1)經過:江西瑞金——渡過湘江——強度烏江,攻占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經甘肅到達陜北吳起鎮(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2)長征勝利的意義:〈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2〉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3〉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