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兼備 匠心獨運——讀《蘇州園林》(情趣兼備 匠心獨運——讀《蘇州園林》(秦兆基、浦伯良))
情趣兼備 匠心獨運——讀《蘇州園林》(秦兆基、浦伯良)
蘇州園林,名聞全國,譽滿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館娃宮,便是蘇州第一座園林。現存的園林近則四五百年,遠則上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蘇州園林究竟有幾處,尚無確切的統計,現存園林尚近二百處,無怪乎人們稱蘇州為“園林城市”。蘇州地處江南水鄉,湖光山色,旖旎動人。這里文人薈萃,能工巧匠,代代相傳。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將大自然優美的景物,根據他們自己的藝術趣味和美好理想進行概括、提煉,創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使它成為杰出的藝術品。
歷來介紹蘇州園林的文章,或從建筑學角度寫,或從園林歷史寫,或從導游角度寫,各盡其妙。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以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條分縷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紹。
葉老曾說:“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評改兩篇報導》第33頁)這是夫子自道。讀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從抓思路著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說明寫作的緣由,指出蘇州園林總的特點,然后根據園林的組成部分,分類加以說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盡。
全文11節(指未經刪改的原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引子,說明寫作動機。(此節在教材中已被刪去)
文章
葉老是蘇州人,1894年出生,22歲之前,他一直在蘇州生活。“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游,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①”,道出了他對蘇州園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顧頡剛、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課余經常游玩,欣賞園林,所以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體會,盡管已入高齡(寫這篇文章時75歲),長期居住北京,但對故鄉園林卻從未忘懷,而
第二部分(第2至10節)是主體,著重介紹蘇州園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總的看法,然后分類介紹。
① 語出葉圣陶《洞仙歌》,見《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
第一層,包括第2、3兩節,從對我國園林總的印象談到蘇州園林設計的總的原則。先說總的印象:“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這是作者根據自己游了蘇州十多處園林的體會,也是與其他地方的園林比較的結果。“標本”一詞,很確切地說出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指出鑒賞蘇州園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說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這話可以和葉老的印象印證。
說明文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特征講清楚。蘇州園林眾多,風格不同,比如主要園林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園林風格,要概括它們的特點不容易。葉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對蘇州園林又有過長期的欣賞和研究,所以概括它們的特征并不困難。他認為,蘇州大大小小的園林,“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突出這一點,作者用四個“講究……”,對此作了概括的說明,接著用“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了歸納,最后再用游客的反應證明自己看法不謬。
第二層,從第4節到第10節。分別從布局,景物處理,花木,乃至墻、廊、門、窗的設色等方面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對園林這樣復雜的事物,單憑概括性的說明顯然是不夠的,還須分類加以說明。分類說明可以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徹、具體。下面選幾節來說一說。</PGN0109A.TXT/PGN>
第5節,介紹假山和池沼。蘇州園林離不開山和水。在這兩種景物的處理上最能體現蘇州園林的特點。作者把它們作為重點加以說明。
先說假山。蘇州園林的假山堆疊構思非常巧妙,“使游覽者遠望的時候仿佛觀賞宋元工筆畫,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觀賞假山時忘卻身在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獅子林的景物以山為主,全用太湖石堆疊而成,有的巍峨雄渾,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瓏,盤旋曲折。滄浪亭有幾座堆壘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極盡委婉之美。葉老用“重巒疊嶂”來概括這些變化多端的假山,決非溢美之辭。元代譚惟則在《獅子林即景》中寫道:“鳥啼花落屋西東,柏子煙青芋火紅。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這可以作為葉老的說法的佐證。在幾座小山上種植少許竹子花木,到了春天,萬木蔥綠,益顯得山石嶙峋;到深秋,萬木蕭條,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這些藝術創造,是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結果,這一見解,非常深刻。
其次說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園林增色。池水有空闊、明澈的特色,是構成園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點出蘇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氣。各個園林的水,情況各異,富有藝術才華和創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據池沼的特點,構成一幅幅動人的圖畫。一種是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網師園便是典型一例。其園甚小,但池沼周圍亭臺樓閣,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種是水面成河道模樣,如拙政園,沿著縱長的池面,點綴著少數建筑物,安排靈巧的小橋,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種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鄉風味。如果沿著池邊漫步,“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在池沼中常常種植荷花,養金魚,這“又是入畫的一景”。拙政園荷花種得最多,到了夏天,萬柄搖風,香遠益清,簡直一片蓮花世界。怡園的荷花另有一種風味,“疊石疏泉不數旬,水芝開出似車輪。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紅魚跳綠萍。”(李鴻裔《怡園》)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魚戲蓮葉圖”。
第7節,寫花墻和廊子。這兩樣東西看起來是附件,但也能顯示蘇州園林的特點。花墻和廊子使整個園子時而幽曲,時而開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風景的層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說:“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致就見得深了。”留園多廊子,長達七百多米,兩邊無所依傍,上又有各種鏤空圖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幾經轉折,目不暇接,時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滄浪亭用的是復廊,把墻外的水和墻內的水聯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蘇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圖案畫,滄浪亭復廊的漏窗達一百余種。而透過漏窗,瀏覽那若隱若現的綺麗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畫,使人有觀賞不盡的感覺。
園林中增置花墻、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觀賞點,力求從有限的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優美的意境,讓觀賞者感到美不勝收。
第8節,說明“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蘇州園林整體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藝術整體;就每個局部而言,也裝飾得特別精致,很難找到一點破綻。作者運用舉例的方法,用階砌旁邊的書帶草,墻上的爬山虎、薔薇、木香,墻下的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做例子,說明都能在極小的范圍內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錯落有致,令人吟味無窮,得到美的享受。
第10節,說明建筑物的顏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欄干是暗紅色,墻壁是白色,水磨方磚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圍草木是綠色,這些顏色非常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從而使人有一種“安靜閑適”的感覺。到了花開的季節,相映成趣,把花襯托得更加“明艷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說明自己病后“心思體力還差,因而不再多寫了”。葉老的文章一向嚴謹細致,這篇文章盡管寫于病后,仍然精心構思,一絲不茍,惜墨如金。而“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領略其中的美景。
(見《課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