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光
儀器材料
紅外線演示儀、空氣清香噴霧器、幻燈機、三棱鏡、紫外線驗鈔筆、真、假鈔票、太陽鏡、防曬霜及課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太陽光譜和知道看不見的光的存在。
2.確定紅外線、紫外線的存在,了解它們的性質。
3.了解紅外線、紫外線在生活、生產、軍事、高科技領域等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初步嘗試對不可見的事物通過其可見的效應來對該事物進行研究的方法。
2.通過收集、交流關于紅外線、紫外線的資料,獲得處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了解紅外線、紫外線在高科技上的應用,體會科技的力量。
2.客觀地看到社會進步的同時,人類的生存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從而形成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情況
學生活動情況
引入新課:
通過新奇的實驗引入新課,提高學生的興趣。
師:我有氣功,同學們相信嗎?
演示:打開紅外線演示儀開關,讓它發出音樂,當教師用手靠近紅外線演示儀,阻斷了它的紅外線(不要接觸到儀器),發現音樂嘎然而止。
師: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學生猜測、疑惑,都不信。
學生踴躍。“老師,我也會”,
其中一個學生上來演示了這個實驗。學生觀察,思考,說:“這個位置肯定有光線的,要不為什么,手一擋住這一位置,音樂就停止呢?”
激發學生自行設計出方案。
設計的成功給學生帶來喜悅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信心。
新課教學
物理學史在介紹的同時,也滲透了物理學的一種經典方法:對不可見的事物通過觀察其可見的效應來對該事物進行研究的方法。
課前的查找資料,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不同學生獲取的資料不同,通過交流能夠互相補充,且有利于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
由于紅外線應用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用多媒體展示,能夠補充這一方面的不足,同時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科技的力量,逐步形成關心科技發展的動態,關注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進步的意識。
知道一個事物都有其正反兩面,從而養成客觀看待事物的態度。介紹紫外線指數,目的在于給
學生一些實際的生活知識。
給學生一個發揮的空間,教師應多鼓勵,舍得花時間。
學會從生活中找物理,用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師:這是一種什么光呢?
師:怎樣證明這種光是激光還是紅外線或是其他的光呢?
演示:用空氣清香噴霧器對著紅外線演示儀的紅外線處噴射,果然看不見光。
師:說明這里的光線并不是前面所學的光線,那么,這種看不見的光是什么光呢?而人們又是怎樣發現這種看不見的光線呢?
師介紹:英國物理學家赫謝耳(1738-1822)在18XX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暗室中唯一的窗戶用木板堵住,然后在板上開了一個矩形的孔,孔中正好裝上分光棱鏡,于是得到了一組彩色的光帶。
師演示:用幻燈機演示光的色散實驗。
播放多媒體展示:光譜和聲音的頻率圖。
通過多媒體展示,說明光譜,并類比于人耳可聽到的聲音只占聲的一部分,說明人眼可看見的光也同樣只是光譜中的一部分,從而引出紅外線和紫外線。
師介紹:赫謝耳為了研究光譜里的各種色光的熱效應,用溫度計去測量各光帶中不同色光的溫度時,他發現有一區域的溫度特別高,同學們能猜猜是哪一區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