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阻器》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教學反思】
一、課堂教學過程回顧
關于“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我采用了以下教學:
(一)討論問題
(1)滑動變阻器有4個接線柱而接入電路時,如果只需接兩個,共有幾種接法?
(2)每種接法中滑動變阻器上哪些部分有電流流過?
(二)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分兩大組,一組同學連(a、c)、(a、d)、(c、d)接線柱;另一組連(b、c)、(b、d)(a、b)接線柱,進行實驗,并記錄現象。
(三)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1)先請一組中的同學代表匯報結果,再請另一組同學代表匯報結果。
(2)由學生發現,接法不同,結果完全相反的結論。
(結論:使用方法是一上一下接入,串聯在電路中。)
(四)介紹銘牌,引出注意事項:
(1)介紹銘牌含義,我采用先讓學生先試說,再由師生共同糾正不準確詞句的方法,最后得出準確含義。
引出注意事項:
(a)電路中的電流不能超過滑動變阻器通過的最大電流。
(b)使用前應將電阻調到阻值最大端。
二、--意圖:
本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要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與實驗。本節課側重點并不是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上。讓學生模仿科學家的探究途徑,體驗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設計中以問題的提出為起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并設計實驗方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到這樣的課“很有勁!”。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精神。這一點也正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
三、教學反思:
一個儀器,講清它的構造、原理、作用并不十分困難。怎樣使學生在較短時間里,由感性的膚淺認識──到理性的理解──再到熟練得使用?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受到啟發。我認為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設計方案、實施實驗,讓學生感覺知識離自己并不遠,努力思考就能想出好辦法,設計會更加合理。學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改進,印象會更深,應用起來會更親切、更熟練。
教師即促進者,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角色轉變過程中的一次飛躍與突變。美國的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早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加開放的要求:“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非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
新的課程觀更強調課程是一種活動,因為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學方法的掌握,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形成,都必須通過具體而生動的活動來實現。
本節課教師給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活動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作為教師,只是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整節課45分鐘學生自主動手參與實驗探究占30分鐘之久),教師沒有越俎代苞。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只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感受學生的所想所做,考慮如何恰當地指導,積極尋找學生的思想火花,遵循“不干涉”原則。比如在講授變阻器的原理時,教師引領學生分析與電阻有關的幾個要素為后面的教學設伏,并通過用鉛筆芯改變小燈泡亮度的實驗,讓學生自主得出應該改變導線的長度。接著教師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將鉛筆芯換成變阻器演示實驗,運用“類比”的方法因勢利導突破難點,揭示變阻器的原理,事實證明運用此法效果十分的好。在教授變阻器的使用時,教師又是讓學生自主討論分析、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進而總結出變阻器的使用方法。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切忌不要操之過急,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實驗(本人用了25分鐘)。從課后的調查與作業效果來看,此處的教學十分成功。對于此處的探究教學而言,并不是說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能對學生進行指導,而是要根據具體的學情進行適度的指導,既不能全部包辦代替,更不能放手不管。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巡視到位、發現到位,并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恰當地點撥,適度地指導,既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又適當地放手讓學生分析、探究、討論,從而更好地實現了師生的“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