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的創新教學設計
教師補充判別眼鏡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兩種眼鏡放在字前慢慢搖晃,透過鏡片觀察現象
【學生實驗5】學生晃動兩種眼鏡,發現像的移動方向與近視鏡的移動方向相同,而老花鏡則相反。
以上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的方法,其實也是區分凸透鏡與凹透鏡的方法。點評:教師通過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學生自主設計各種實驗,找出了多個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還經歷了作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2.3 測定焦距
問題:眼鏡有不同的度數,度數表示什么意思?
顯示資料:眼鏡的度數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關系如下:φ=(1/f)×100。
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到眼鏡的度數與鏡片的焦距有關,怎樣來測焦距呢?
【學生實驗6】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測凸透鏡的焦距。(學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2.4 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對怎樣區分近視鏡與老花鏡和怎樣測凸透鏡的焦距的探究,從中可以總結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以區分眼鏡為例,怎樣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這是問題的提出(顯示“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討論、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學生想到“摸”、“看”等方法(顯示“設計方案”)。接著用實驗去探究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尋找更多的方法(顯示“實驗探究”)。方法找到后,還要對方法進行交流、評估,如“摸”雖為一種方法,但光學儀器不允許用手摸(顯示“交流評估”)這就是人們常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究→交流評估。
2.5 課題研究
針對上述方法,提出4個課題,鼓勵學生學用方法作課后研究。
課題①:為什么凹透鏡晃動時像的移動方向與鏡片的移動方向相同,而凸透鏡則相反?
課題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測出凸透鏡的焦距,怎樣測凹透鏡的焦距?
課題③:怎樣用透鏡組合成望遠鏡?
【學生實驗7】用透鏡組合望遠鏡。
課題④:透鏡與現代文明有什么關系?
演講:的確,人類自從發明了望遠鏡,從而認識了廣闊無垠的宇宙,也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人類也許正是因為發明了望遠鏡才加快走進了現代文明。透鏡可以組合成望遠鏡,那么透鏡與現代文明有什么關系呢?
3 對“透鏡”展示課--的點評
在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的環節中,用學生熟悉的老花鏡與近視鏡等生活常見的物品來判別,用最普通的鉛絲、水來做水膜透鏡,使學生有親切感,感到物理課程不是想象中那樣枯燥、難以下手。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最后設計課題組合望遠鏡及研究透鏡與現代文明的關系,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整節課設計了大量的學生實驗,使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在親自動手做的實踐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逐漸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做中學”。
對學生來說學習知識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通過科學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實驗方法,幫助他們總結提高,從而使學生找到一條進行科學探究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課的最后提出4個課題,鼓勵學生用學到的方法作課后研究,讓學生帶著科學探究的余興和問題離開課堂,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堂課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