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功教學設計(精選8篇)

功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05

功教學設計(精選8篇)

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分析

  一、內容與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的內容標準中涉及本節的內容有“理解功的概念”。該內容要求學生知道功的概念;會分析物體位移的方向與力的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力所做的功;能正確運用功的公式,計算各力做功的大小;在具體的物理情景中判斷物體所受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負;掌握合力做功的兩種計算方法。

  “機械功”承接和發展了初中講過的功的公式,是在學生已知的特殊情況下(與在同一直線上)的功的公式基礎上的擴展,擴展為功的一般公式時(力與位移互成夾角),突出了力做功的效果。功是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在用能量途徑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功的概念是不可缺少的,此外這部分知識與現代生活、生產等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本章的學習的一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同時教師創設一些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運用科學思維解決物理問題,讓學生了解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體會物理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的熱情和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會計算恒力的功,掌握計算總功的方法。

  3.知道功是標量,認識正功、負功的含義。

  4.通過學習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導出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并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使學生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4.如何判定各個力做功的正負和各個力所做的總功的計算。

  【案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應用實物器材,讓幾位學生到臺上(或前排)動手操作將物體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例如:

  1.出示茶杯,要求學生動手將茶杯從講臺桌的一端移動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臺上)。

  2.將一桶水從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3.放有重物并帶有拉繩的小車從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讓學生動手操作上述幾種過程并將操作過程用示意圖展示在黑板上。

  預測: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運方法達到搬運的目的。

  教師提出問題:幾位同學在上述操作過程中,他們對物體的作用力在那些階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計算?

  在上述過程中主要有兩中情況:1.與在同一直線上或垂直;2.與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互成某一夾角。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情況1預測:有做功,。

  情況2預測: a.有做功,;

  b.沒有做功。

  說明:學生在對與在同一直線上或垂直的情況(如圖1所示),分析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可應用初中所學知識,基本上可以順利解決。但教師在這里仍應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和強調:功是過程量,功是力作用在物體上通過一段位移(或一段時間)才發生的。求功時一定要明確要求的是哪一個力在哪一段位移(過程)上做的功。學生對與互成夾角時,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多少功?會遇到困難,借此引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討論探究功的一般表達式:

  當與互成夾角時,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正是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下面通過同學們分組討論探究,并請小組代表回答下面所提出的問題。

  設疑:1.如果人用斜向上的力拉車前進時,車發生了一段位移,如圖2。圖2與圖1例子中的拉力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處?

  預測:a.圖1中的力水平方向,圖2中的力沿與水平方向成角。

  預測:a.圖1中的力沿水平方向,圖2中的力沿與水平方向成角的方向。

  b.圖1中的力與在同一方向上,而圖2中的力與方向之間有一夾角。

  設疑:2.圖2中力是否做功,其做功大小為多少?為什么?

  教師引導:同學們是否可以從力的作用效果出發,并用力的分解知識討論到底是否做功?若做功,該如何計算?

  預測:a.不做功。因為不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b.做功,。因為有力,位移為。

  c.做功,。因為只適用于與在同一直線上,而圖2中與不在一直線上,如果我們用兩個分力和代替,即將沿兩個方向分解:一個分解為與位移方向在同一直線上的分力,另一分解為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如圖3所示,則:。

  分力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垂直,所以分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分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等于。

  根據合力與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得。

  d.做功,。因為若將物體的位移沿力的方向投影,其值為,則可以認為力方向上的位移是(如圖4所示)。根據功的定義即可得到計算公式:。

  說明:對于功的一般表達式的推導過程采用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為學生提供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不僅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而且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若學生基礎較好可以預測,那么視學生討論情況及時補充講解。若學生沒有提出項討論,則可以在后續的學習中逐漸體會,不必苛求。

  教師小結: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即。

  當恒力對物體做功時,公式有普遍意義。求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當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同時,,力所做的功;當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成角時,則有不同的方法處理求解:一是應用公式直接代入相應的各個物理量運算求解;二是先把力正交分解,求出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由于力與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不做功,因此功;三是先求出位移在力的方向上的分量,再求功。

  4.學生敘述功的求解公式中各個字母的含義及單位。

  5.正功和負功(1)首先從公式中的可能值入手,讓學生討論完成下表,得出功 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并讓學生例舉力對物體做正功和做負功實例。

  的取值

  的值

  功的正負

  1

  力對物體做正功

  0<

  大于0

  力對物體做正功

  0

  力跟位移垂直時,不做功

  <a<

  小于0

  力對物體做負功

  (2)結合實例說明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

  功是標量,沒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負功之分。功的“正”、“負”并不表示功的方向,不能說正功與負功方向相反。如果一個力對物體的運動起促進作用(動力),這個力所做的功是正的;如果一個力對物體的運動起阻礙作用(阻力),這個力所做的功是負的。正功與負功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正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促進物體的運動,是動力。

  負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負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礙了物體運動,是阻力。

  一個力對物體做負功,也可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正值)。例如:一個力對物體做了10-6的功,可說成是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106的功。

  另外功的“正”、“負”也不表示它們的大小,也就是不能說“正功大于負功”。例如:兩個力做功分別為 ,,比較這兩個力做功的大小。答案應是:>。

  說明:正功、負功意義的教學過程,可采用看書,提問,學生猜想,教師補充的形式進行。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加深理解和記憶。

  6.總功的計算:

  學習了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求解方法,而物體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個,那么,如何求解幾個力對一物體所做的功呢?下面通過一例題加以解決。

  例題:利用斜面從貨車上卸貨,每包貨物的質量,斜面傾斜角,斜面的長度,貨物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求貨物從斜面頂端滑到底端的過程中受到的各個力所做的功以及合外力做的功。(取)

  解:斜面上的貨物受到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共三個力的作用。

  貨物位移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可以用正交分解法,將貨物所受的重力分解到與斜面平行的方向和與斜面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出,三個力中重力和摩擦力對貨物做功,而斜面支持力對貨物沒有做功。其中重力對貨物所做的功。

  方法一:直接運用公式:。

  方法二:重力分解為:沿斜面方向分力為;

  垂直斜面方向分力為。

  垂直斜面分力不做功,則重力所做功等于沿斜面方向分力所做的功,即。

  支持力與位移方向垂直,對貨物沒有做功。

  摩擦力對貨物所做的功。

  合外力所做的功

  方法一:用各力功的代數和求。

  方法二:物體所受合外力為,。

  說明:選擇該例題主要有幾點考慮:①促進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顧和應用,如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時的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②問題完整性較好,在所求各力做的功中,既有正功又有負功;既有某個力的功,又有各個力的總功。③方法的多樣性:在求重力功時,既可直接用公式求解,也可將力分解后再求功;在求合力功時,可用各力功的代數和求得,也可用先求合外力,再利用公式 求得合力功。因此該例題應要求學生思考獨立完成,并由 位學生上臺板演,以利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和辨析能力。估計學生在負功和合力功問題上將出現錯誤或方法多樣性不足,教師應予以分析訂正和補充。

  師生共同對例題小結:

  當物體在幾個力的共同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時,這幾個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通常可以用下述兩種方法求解:

  a.根據公式,先分別求出各個力f1、f2 …… 對物體所做的功w1、w2、……,再求各力所做的功的代數和,即。(注意各力代入時應注意功的正負號)

  b. 由力的矢量合成方法先求出這幾個力的合力f合,再根據功的公式 ,其中是合力f合方向與位移方向之間的夾角。

  三、案例評析:

  本案例的設計利用簡單、多樣的生活實例,讓學生親自動手對物體做功,從而引入對功的探究。這一看似樸實但卻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科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探究自然的熱情。在探究功的一般表達式過程中,重視知識形成過程,所采用的學生分組討論的探究式教學,既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應用已學知識分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又能讓各種思維得以碰撞交流,增加了思維靈活性的培養。教師在問題的設置上既注意了知識層次,又能留有學生的探究空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另外,在如何加深功的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功的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上,既要考慮到整體覆蓋面,又突出解決重點知識和疑難問題,達到良好的教與學的效果。

  教學札記:

  新教材首先致力于“歷史追問與現代審視的統一”。例如,在“功和能”的教學中,以往教材一般是先定義功,然后說: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其實,在物理學中能量本不是由功定義的。能量的概念是尋求物體運動中“什么是守恒量”的認識中出現的,它的重要性正在于“守恒”。這是一種歷史追問。功的概念起源于早期工業革命,當時人們需要一個比較蒸汽機效益的辦法,在實踐中大家逐漸同意用機器舉起的“物體的重量與高度之乘積”來量度機器的輸出,并稱之為“功”。十九世紀初,科里奧利才明確地把“力和受力點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積”叫做“運動的功”。這又是一種歷史追問。

  只有當功和能量這兩個概念在同一種物理過程中匯合時,例如重力功與重力勢能、彈力功和彈力勢能、外力功與動能的討論中,人們才認識到“功的重要意義更加在于它可以決定能量的變化”,因而為我們研究能量轉化過程奠定了一個定量分析的基礎。這就是一種現代審視。新教材把追問與審視統一起來,使學生對功和能的理解比以往要深刻得多。

功教學設計 篇2

  教具: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初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么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后做如下總結并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并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如圖1所示,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持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有如下總結并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如圖2所示,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并得出這一位移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據公式w=fs做啟發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α,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α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有如下板書:

  w=fscosα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α=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最后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1)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說明,力f與s間夾角α的取值范圍,最后總結并作如下板書:

  當0≤α<90時,cosα為正值, 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

  當α=90時,cosα=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α≤180時,cosα為負值, 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

  (2)與學生一起先討論功的物理意義,然后再說明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這個問題與學生討論。結合圖1,使學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塊并持續使滑塊在力的方向上運動,發生了一段位移,引導學生認識其特征是力在空間位移上逐漸累積的作用過程。

  然后就此提出:這個累積作用過程到底累積什么?舉如下兩個事例啟發學生思考:

  a.一輛手推車上裝有很多貨物,搬運工推車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離就要休息一會兒,然后有了力氣再推車走。

  b.如果要你將重物從一樓向六樓上搬,搬運過程中會有什么感覺?

  首先使學生意識到上述兩個過程都是人用力對物體做功的過程,都要消耗體能。就此指出做功過程是能量轉化過程,做功越多,能量轉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能量是標量,相應功也是標量。板書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間位移上累積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是標量。

  ②在上述對功的意義認識的基礎上,討論正功和負功的意義,得出如下認識并板書:

  正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功向物體提供能量,即受力物體獲得了能量。

  負功的意義是:物體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輸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為代價),即負功表示物體失去了能量。

  4、例題講解或討論

  例1  課本p136上的〔例題〕是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示范。分析過程中應使學生明確:拉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實際上就是f的水平分力fcosα對箱子所做的功,而拉力 f的豎直分力fsinα與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對箱子不做功。同時,摩擦力也做功(再此題里摩擦力做負功),因此本題涉及到總功的理解與計算。

  例2  如圖3所示,abcd為畫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邊長為a,p為靜止于a點的物體。用水平力f沿直線 ab拉物體緩慢滑動到b點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bc拉物體滑動到c點停下,接下來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cd拉物體滑動到d點停下,最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da拉物體滑動到a點停下。若后三段運動中物體也是緩慢的,求全過程中水平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題先讓學生做,然后找出一個所得結果是w=0的學生發言,此時會有學生反對,并能說出w=4fa才是正確結果。讓后者講其思路和做法,然后總結,使學生明確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與a同方向,做功為fa,四個過程加起來就是4fa。強調: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簡單地與物體運動的位移畫等號。要結合物理過程做具體分析。

  例3  如圖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體p上的兩個水平恒力,大小分別為:f1=3n,f2=4n,在這兩個力共同作用下,使物體p由靜止開始沿水平面移動5m距離的過程中,它們對物體各做多少功?它們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對p做多少功?

  此例題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強化功的計算公式的正確應用,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即不注意力與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這種低級錯誤,引導學生注意在題目沒有給出位移方向時,應該根據動力學和運動學知識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二是通過例題得到的結果,使學生知道一個物體所受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各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代數和,并從合力功與分力功所遵從的運算法則,深化功是標量的認識。

  解答過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別為s1=3m、s2=4m,f1對p做功為9j,f2對p做功為16j,二者的代數和為25j。f1、f2的合力為5n,物體的位移與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對物體做功為w=fs=5n5m=25j。

  例4 如圖5所示。a為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其右側固定著一個定滑輪o,跨過定滑輪的細繩的p端固定在墻壁上,于細繩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體向右滑動s的過程中,力f對物體做多少功?(上、下兩段繩均保持水平)

  本例題仍重點解決計算功時對力和位移這兩個要素的分析。如果著眼于受力物體,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為兩條繩的拉力,合力為2f。因而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w=2fs;如果著眼于繩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點,則可知物體向右發主s位移過程中,q點的位移為2s,因而力f拉繩所做的功w=f2s=2fs。兩種不同處理方法結果是相同的。

  (三)課堂小結

  1、對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義的主要內容作必要的重復(包括正功和負功的意義)。

  2、對功的計算公式及其應用的主要問題再作些強調。

  說明:

  1、考慮到功的定義式w=fscosα與課本上講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別是對式中s的解釋不一,有物體位移與力的作用點的位移之分,因而沒有給出明確的功的定義的文字表達。實際問題中會用功的公式正確進行計算就可以了。從例題4可以看出,定義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將位移解釋為力的作用點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比較恰當的。如果將位移解釋為受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學生會得出w=fs這一錯誤結果,還會理直氣壯地堅持錯誤,糾正起來就困難多了。

  2、由于對功的物理意義的講解是初步的,因而對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的講解也是初步的。這節課中只是講到受力物體得到能量還是失去能量這個程度。在學習了機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再進一步做出說明。在機械能守恒的物理過程中,有重力做功,地球上的一個物體的機械能并沒有增加,因而正、負功的意義就不能用能量得失關系去說明了。在這種情況下,重力做正功,表示勢能向動能轉化;重力做負功,表示動能向勢能轉化,這里的正功、負功不再表示能量得失,而是表示能量的轉化方向。

  典型例題

  例1 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受水平力f的作用,在粗糙的水平面上運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如果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f一定對物體做正功

  b.如果物體做減速直線運動,f一定對物體做負功

  c.如果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f也可能對物體做正功

  d.如果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f一定對物體做正功

  分析:水平面粗糙,物體除受f外,還受摩擦力  作用,  的方向總是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當f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且  時,物體作加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的位移與f方向一致,f作正功,故選a.

  當f的方向與物體運動速度方向相同,且  時,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的位移方向也和f方向一致,f作正功,故選d.

  物體作減速直線運動的情況有兩種,其一、f和v方向一致,但  ,此種情況物體做正功;其二、f和v方向相反,即與  方向相同,此種情況f做負功故選c.

  解:本題正確選項是acd.

  點評:f做正功還是負功,要看f的方向與位移方向是相同還是相反,當物體做加速或勻速直線運動時,f的方向一定與位移方向相同;當物體做減速直線運動時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力f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反,即物體向左運動,這樣力f做負功,另一種情況是力f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此時f小于摩擦力),f做正功.

  例2 用水平恒力f作用在質量為m的物體上,使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動距離s,恒力做功為  ,再用該恒力作用于質量為m(  )的物體上,使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移動同樣距離s,恒力做功為  ,則兩次恒力做功的關系是(  )

  a.   b.   c.   d.無法判斷

  分析: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動一段距離,跟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動的相同距離,對力f做功來說,  是相同的,即  。

  解:正確選項為c.

  點評:求功時,必須要明確哪個力在哪個過程中的功.根據功的定義,力f所做的功與f的大小及在f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大小的乘積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其它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等其它因素均無關.即力做功具有獨立性.

  例3 如圖所示,拉力f使質量為m的物體勻速地沿著長為l傾角為  的斜面的一端向上滑到另一端,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  ,分別求作用在物體上各力對物體所作的功.

  分析:選物體為研究對象,其受力為拉力f,重力mg,彈力  ,摩擦力  。

  解:(1)拉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由于物體作勻速運動,故

  所以    

  即拉力f對物體做正功.此拉力f,一般稱為動力或牽引力.

  (2)重力mg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即重力對物體做負功,即亦物體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為  。

  (3)摩擦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即摩擦力對物體做負功.也可以說是物體克服摩擦力做了功 

  (4)彈力  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即彈力對物體不做功.

  點評:講功必須分清是哪個力做的功,在解題時一定要注意題目中是求哪個力做的功,正確找出力f、位移s和夾角  的關系。

  例4 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m的木塊,放在傾角為  的斜面體上,當斜面與木塊保持相對靜止沿水平方向向右勻速移動距離s的過程中,作用在木塊上的各個力分別做功多少?合力的功是多少?

  分析:木塊發生水平位移的過程中,作用在木塊上共有三個力,重力mg,支持力  ,靜摩擦力  ,根據木塊的平衡條件,由這三個力的大小,物體的位移及力與位移的夾角.即可由功的計算公式算出它們的功.

  解:沿斜面建立直角坐標將重力正交分解,由于物體相對斜面靜止而在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根據力的平衡條件可得

  斜面對木塊的支持力  為 

  斜面對木塊的靜摩擦力  為 

  支持力  與位移s間的夾角為  ,則支持力做的功

  摩擦力  與位移s的夾角為  ,則摩擦力  做功

  重力與位移的夾角為90,則重力做的功

  合力做的功等于各個力做功的代數和,即

  點評:可以看出,斜面對物體的彈力有的做功、有的不做功,關鍵在于物體在這個彈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不能簡單的說斜面的彈力對物體不做功。

  本題合力做的功也可以先計算出合力,再求出合力的功

  例5 如圖所示,木塊a放在木塊b的左上端,用恒力f將a拉至b的右端.第一次將b固定在地面上,f做的功為  ;第二次讓b可以在光滑的地面上自由滑動,f做的功為  .比較兩次做功,應有

  a.    b. 

  c.    d.無法比較.

  分析:根據功的定義,力f做的功只與力的大小及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大小的乘積有關,位移的大小與參考系的選擇無關,在沒有指定參考系時,一般是以地球為參考系,a物相對于b的位移在兩種情況下是一樣的,但在第一種情況中,b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故第二次a對地的位移大于第一次a對地的位移,即第二次做功多一些.

  解:正確選項為d.

  點評:功的計算公式  中的位移s一般均是以地球為參考系

  擴展資料

  功的圖示講解

  利用力-位移圖象可求功.如圖甲所示表示恒力的力-位移圖象,橫坐標表示力f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功w的數值等于直線下方畫有斜線部分的面積.如圖乙所示表示變力的力-位移圖象,曲線下方畫有斜線部分的面積就表示變力所做的功,它近似地等于成階梯形的小矩形面積的總和.

  功的正負問題

  根據功的計算公式  ;

  當  時,  ,  ,這表示力對物體做正功;當  ,  ,  ,力不做功,當  ,  ,  ,力對物體做負功。

  l)當力對物體做正功,這個力對物體來說是動力。如下圖中,小車前進中的拉力f、小球下落過程中的重力g對物體來說均為動力,力f和g對物體做正功。

  這里功為正僅表示此力是物體運動的動力,千萬不能將功為正理解為功的方向與位移方向一致,因為功是標量,是沒有方向的。

  2)當  時,表示力的方向與位移方向垂直,物體在力的方向沒有發生位移,因此力不做功。

  3)力對物體做負功,從動力學的角度看,這個力是阻力,對物體的運動起阻礙作用。如下圖中,a圖中的推力對正在前進中的小車來說是阻力,b圖中小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阻礙小車的運動,c圖中上升中的小球,重力與運動方向相反阻礙小球的上升,三個力均對物體做負功:

  a圖中推力做功 

  b圖中摩擦力做功 

  c圖中重力做功 

  上面式中f、  、g、  均表示大小,各式中負號的意義僅表示是阻力對物體做功,不能將它理解為力與位移方向相反(a圖中力f與位移方向并不是相反),更不能錯誤地認為功是矢量,負功的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反。

  一個力對物體做了負功,往往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取絕對值),

  即 

  這兩種說法,在意義上是完全等同的。比如,上拋物體向上運動時,重力做了-6j的功,也常常就說物體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但在具體計算中還應嚴格按照功的定義公式進行計算。

  例如,質量為m的物體沿傾角為的粗糙斜面在沿斜面方向的拉力作用下向上勻速運動,如右圖所示,位移大小為  ,該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  ,分析一下物體受到的各力的做功情況。

  解:物體共受四個力作用。先分析各力大小,由于物體勻速運動:

  因此,  ,  。各力所做的功為拉力f: 

  彈力n: 

  重力g: 

  摩擦力  : 

  拉力做正功  ;彈力不做功,重力做負功  ,也說成物體克服重力做  的功;物體克服摩擦力做功  。

  變力做功的問題

  僅適用于恒力對做直線運動的物體做功,變力做功或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力做功就不能用功的定義式來計算。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仍可用上述功的定義公式來計算。

  如上圖中小車所受的拉力是大小恒定但方向不斷變化的力,計算這一變力對小車做的功,常采用轉換研究對象的方法來進行.即求人對繩做的功。

  又如某人以f的水平拉力拉一物體滑半徑為r的圓形軌道走一圈,人對物體做功后變力做功且物體做曲線運動(如圖),不能用公式  進行計算。如果將曲線分成若干小段,各小段的位移依次為  ,只要每一小段位移取得足夠小,可以認為每一小段位移的方向與那一段位移的起點所做的曲線的切線方向(即f的方向)一致,在這一小段位移上力f所做的功可以用計算,把各小段上f做功加在一起,就是拉力f所做的功

  而 

  所以有 

  如果物體做直線運動,作用力的大小隨著位移的增大而均勻變化,可以用平均作用力乘位移來計算變力所做的功。例如,把勁度系數為k的彈簧拉長x,拉力所做的功

  又如,物體受到的水平力f隨著物體位移s的變化圖像如圖所示,可見力隨位移的增大均勻增大。用類似于證明v-t圖像與橫軸圍成的面積在數值上等于位移s(因為s=vt)一樣,我們也能證明,f-s圖像與橫軸圍成的面積在數值上等于力f所做的功w(w=fs)。此變力在物體發生20m位移的過程中做的功在數值上等于圖中陰影線標出的梯形面積。

  在有些情況下,變力不對物體做功,如圖所示,物體沿曲面下滑過程,支持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發生變化,用將位移分段方法,將曲線分成非常短的一段段小位移,在每一小段位移內,n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認為是不變的,且與這一段位移垂直,根據功的計算公式,支持力在這一小段上不做功,所以支持力在物體運動的全過程中都不做功,可見支持力始終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

  關于摩擦力做功的問題

  不論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既可以對物體做正功,也可以對物體做負功,還可能不對物體做功。力做功是要看哪個力對哪個物體在哪個過程中做的功,而不是由力的性質來決定的。力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要看這個力是動力還是阻力。摩擦力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也可能與位移方向垂直。

  滑動摩擦力對物體做負功——物體克服滑動摩擦力做功,這是比較常見的情形。滑動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如上圖所示,平板車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右端放一小木塊,用力f拉平板車,結果木塊在平板上滑動,這時平板給木塊的滑動摩擦力  水平向右,木塊的位移也向右,滑動摩擦力  對木塊做正功。滑動摩擦力不做功的情況如右圖所示。a、b疊放在水平面上,b用一水平繩與墻相連,現用水平力f將a拉出,物體a對b的滑動摩擦力  水平向右,b的位移為零,所以,滑動摩擦力  對b不做功。

  靜摩擦力做功的情況可用上圖所示的裝置來說明。若用水平力f拉平板車,木塊與平板車保持相對靜止,

  而一起向右做加速運動,則平板車將給木塊水平向右的靜摩擦力  (用來產生加速度),在木塊運動過程中,此力對木塊做正功。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木塊也將給平板車水平向左的靜摩擦力  而平板車的位移水平向右,故木塊給平板車的靜摩擦力對平板車做負功。如果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用一水平力去拉但沒拉動,此時物體受的靜摩擦力與水平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物體位移為零,所以靜摩擦力不做功。如果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位移不為零,靜摩擦力做功也可能為零,如右圖所示,勻速向右行駛的車廂內,用力將物塊m壓在左壁上,物塊相對車廂靜止,由力的平衡知,車廂壁對物塊有豎直向上的靜摩擦力  ,位移方向水平向右,故  與位移方向垂直,靜摩擦力對物塊不做功。

功教學設計 篇3

  課題

  功

  課型

  新授課(計劃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兩個要素;

  (2)會利用公式進行有關運算。

  2.過程與方法

  (1)理解正、負功的含義,能解釋相關現象;

  (2)w=fscosa要靈活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導出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并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負功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功的定義式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關鍵

  學生要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教學工具

  計算機、投影儀、cai課件等。

  教學方法

  從學生已學的知識出發,循序漸進,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它們加以綜合比較,進一步完善和鞏固“功”的概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來重溫“神舟7號載人飛船”直擊長空,振奮人心的發射錄像。播放視頻,教師講解,說明在燃料燃燒的推力作用下,火箭冉冉升起于碧空之中。這個過程涉及了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5.2   功)

  2.提問:什么叫做力做功?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3.要求學生動手將物理課本從桌子的一端移動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臺上)。

  4.請一學生將一書包從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5.請一學生將放有重物并帶有拉繩的小車從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6.提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運方法達到搬運的目的。

  7.提出問題:幾位同學在上述操作過程中,他們對物體的作用力在那些階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計算?

  1.觀看視頻,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明確今天的學習內容。

  2.讓學生回憶和復習初中已學過的功的概念。

  3.回憶初中學過的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4.動手操作后并將操作過程用示意圖畫在黑板上。

  5.思考問題。

  進行新課

  (一)功的概念

  提出問題:高中對功是怎樣定義的呢?

  引導學生擴展:高中我們已學習了位移,所以做功的兩個要素我們可以認為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位移。

  3.舉例并指導學生分析:人拉車向前運動,說明拉力對車做了功。(強調車在拉力作用下,發生了哪一段位移,并指明位移的方向。)

  4.強調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5.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與初中有什么不同?

  6.“位移”與“距離”有什么區別?“發生”跟“通過”有什么差異?

  7.引導學生分析后講解:位移是矢量,距離是標量。發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體非要沿著發生位移的路徑通過,如人提水桶上坡,提力對水桶做功。人提水桶上坡的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兩個分運動。提力對作水平方向上分運動的水桶不做功,對作豎直方向上分運動的水桶不做功。用“發生一段位移”取代“通過的距離”不是簡單的更換詞組,它使我們所學的功的概念更深刻、更嚴密、更科學、更具普遍意義。其實,功這個概念是19世紀人們在廣泛使用各種機械時總結出來的。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功的概念也漸趨嚴密、科學、完善。我們學習功的概念也應由淺入深,由局部到一般。在今天和往后的學習中,我們是能體會到這一點的。(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和認知規律的教育)

  1.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在老師的引導思考,回答問題。

  3.分組討論得出不同點:①高中講“位移”,初中講“距離”。②高中講“發生”一段位移,初中講“通過”的距離。

  4.通過分析、討論、歸納,認識到做功的兩個因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位移。

  (二)推導功的表達式

  1.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位移,這時,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初中學習功的概念時,強調物體運動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對物體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樣計算這些功呢?本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有關功的知識,在初中的基礎上進行擴展。

  2.如果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一致,該怎樣計算功呢?

  展示問題一:物體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駛的位移為s,如圖甲所示,求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

  3.如果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角度,又該怎樣計算功呢?

  展示問題二:物體m在與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駛的距離為s,如圖乙所示,求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

  4.展示學生的推導結果,點評、總結,得出功的定義式。

  5.講解: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夾角的余弦這三者的乘積。即:w=fscosα

  w表示力對物體所做的功,f表示物體所受到的力,s物體所發生的位移,α力f和位移之間的夾角。功的公式還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與位移的乘積,或力與位移在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積。在si制中,功的單位為焦。1j=1n·m在用功的公式計算時,各量要求統一采用國際單位制。

  6.對功的一般公式w=fscosα是如何理解的?

  1.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根據功的概念獨立推導。

  在問題二中,由于物體所受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成一夾角α,可根據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兩個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圖所示:

  據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f1s。而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體在f­2的方向上沒有發生位移,所以分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所以,力f所做的功w=w1+w2=w1=f1s=fscosα。

  2.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體會:①功是標量、過程量;②f一般為恒力,可以是某一個力也可以是幾個力的合力,但要求這個合力也是恒力,若作用力是變力,千萬不能用;③s為力f作用時物體所發生的位移,不一定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④α是f與s的夾角;⑤要計算功只要找恒力f、s和α就可以了,不必計較物體的做怎樣的運動。

  (三)正功和負功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5頁的正功和負功一段。

  通過上邊的學習,我們已明確了力f和位移s之間的夾角,并且知道了它的取值范圍是0°≤α≤180°。那么,在這個范圍之內,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還有可能小于0,從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請畫出各種情況下力做功的示意圖,并加以討論。

  2.根據學生畫圖情況,點評、總結。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提出問題,力對物體做正功或負功時有什么物理意義呢?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4.傾聽學生回答,點評、總結。

  在對功的意義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討論體會正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功向物體提供能量,即受力物體獲得了能量。負功的意義是:物體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輸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為代價),即負功表示物體失去了能量。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5.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來理解正功和負功:

  ①功的正負表示是動力對物體做功還是阻力對物體做功;

  功的正負由力和位移之間的夾角決定,所以功的正負決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說明做功的力對物體來說是動力還是阻力。當力對物體做正功時,該力就對物體的運動起推動作用;當力對物體做負功時,該力就對物體運動起阻礙作用。

  ②功的正負是借以區別誰對誰做功的標志;

  功是標量,只有量值,沒有方向。功的正、負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數量上的正與負。我們既不能說“正功與負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說“正功大于負功”,它們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負功是同一物理過程從不同角度的反映。同一個做功過程,既可以從做正功的一方來表述也可以從做負功的一方來表述。一個力對物體做負功,往往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打個比喻,甲借了乙500元錢,那么從甲的角度表述,是甲借了錢;從乙的角度表述,乙將錢借給了別人。例如:一個力對物體做了-10j的功,可以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10j的功。

  1.認真閱讀教材,思考老師的問題。

  ①當α=π/2時,cosα=0,w=0。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時,力f不做功;

  ②當α<π/2時,cosα>0,w>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正功;

  ③當π/2<α≤π時,cosα<0,w<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負功。

  2.閱讀課文,理解正功和負功的含義。回答老師的問題。

  (四)合力做功

  1.剛才我們學習了一個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體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個,那么,如何求解幾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呢?

  2.出示例題:如圖所示,一個物體在拉力f1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移動位移為s,求各個力對物體做的功是多少?各個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如何?物體所受的合力是多少?合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抽幾名學生在黑板上演示解題過程,點評總結。

  3.進一步解析:物體受到拉力f1、滑動摩擦力f2、重力g、支持力f3的作用。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因為它們和位移的夾角為90°;f1所做的功為:w1=fscosα,滑動摩擦力f2所做的功為:w2=f2scos180°=-f2s。

  各個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為:w=(f1cosα-f2)s根據正交分解法求得物體所受的合力f=f1cosα-f2 合力方向向右,與位移同向;

  合力所做的功為:w=fscos0°=(f1cosα-f2)s

  4.強調:在求合力功的時候一定要分析清楚所有做功的外力是否在同一過程中。

  1.認真審題,解決問題。

  2.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

  3.在老師的指導下討論得出:當物體在幾個力的共同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時,這幾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可以用下述方法求解

  (1)求出各個力所做的功,則總功等于各個力所做功的代數和;

  (2)求出各個力的合力,則總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典型例題

  出示題目:一個質量m=2kg的物體,受到與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1=1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動的距離s=10m。物體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f2=40n。求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

  認真審題,解答,并闡述自己的解題方法。

  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小結本節內容。

  2.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3.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并補充完整。

  板書設計

  1.功的概念: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功的公式:w=fscosα,這是計算功的普適公式,f、s均是矢量,α是兩矢量間的夾角,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

  3.對功的公式的討論

  ①當0≤α<π/2時,力對物體做正功

  ②當π/2<α≤π時,力對物體做負功

  ③當α=π/2時,力對物體不做功

  4,合力的功

  合力的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數和。

功教學設計 篇4

  “功”教學設計

  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中學 牟善秋 課題一、功授課牟善秋

  

  

  知識與技能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過程與方法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1.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重點理解功的概念。教學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教法與學法講授法直觀法(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 閱讀指導法 討論法歸納法教具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說明引入新課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思考、回答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便于學生接受。

  

  

  

  

  

  

  

  

  

  

  

  

  

  課堂

  小結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分析、總結

  觀察、思考、回答各圖中力做功和沒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討論。

  分析、總結

  思考、討論后,按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閱讀,并交流自己的觀點

  動手計算

  提出問題,猜想

  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學生分析計算能力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合作意識及分析概括能力。學會科學探究方法。

功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設計思路

  在前面已經學了電功和電功率的知識,對于本節課學生已經不會感覺到陌生。在教學中要充分的強調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這一點,讓學生明白功的兩個因素是力和距離發,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圖片事例來說明這一點。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實驗,使學生對影響功的兩個因素有充分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解釋做功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能背誦功的概念,闡明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情感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三、重點難點

  功的計算

  影響功的兩個因素通過實驗來得出,設計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電腦,投影機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 播放踢足球的動畫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動能和勢能,放映圖片"炮打飛人,擲鐵餅的圖片",放映功的視頻文件,還有課本上的圖片。提出問題,它們的共性是什么? 觀看圖片并思考他們的共性。準備回答問題

  功 通過上面的例子向學生提問它們的共性。總結結論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動能和勢能發生了改變,我們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work) 學生回答問題,通過課本上剎車的例子,體會生命的可貴。

  影響功的兩個因素 觀看馬拉車,舉杠桿,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動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沒有做功。得出一個設想。

  做實驗驗證自己的設想,學生分組做課本上動滑輪的實驗,在設計一個定滑輪的實驗

  總結學生的結論總結規律:

  功和力和在距離有關,這兩個量的乘積是不會變的

  物理學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講解焦耳的生平和對科學的貢獻 學生觀看并思考。做分組實驗。

  得出結論,總結共性,在實驗中得到樂趣,體會經過驗證得出的結論才是正確的結論。

  通過焦耳的例子體會科學探索的過程的科學家的貢獻。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議議 結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動畫來想想為什么要強調"在力的方向上"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 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功教學設計 篇6

  【設計說明】

  創設與本課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學習任務”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為此,教學時,首先播放一組學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畫像,引導學生感知、了解我國歷史上的這些偉大的民族英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接著就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存疑: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成了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最后,結合課前預習引導學生質疑、討論。到這時,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外在的畫像的刺激,也有內在的學習任務作為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已被充分激發出來了。這為下面的探究、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

  下面,我先把自己的教學步驟作一個詳細說明。

  一、導入新課:

  1、(播放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爭場面。)教師描述:1662年2月,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打敗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中國臺灣,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就是鄭成功。

  二、質疑問難:

  通過課前的預習,你有什么問題嗎?

  三、自由網上學習:

  大家提了這么多問題,真愛動腦筋。下面你就確定一個或幾個感興趣的問題上網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根據需要你可以獨立研究,也可以和別人合作學習。

  大家在網上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了感受和體會,可以打開“自由論壇”這一窗口,把它寫下來,與同學一起分享。

  四、交流學習成果:

  1、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學習的收獲。

  a、祖國寶島臺灣

  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感受中國臺灣的美麗富饒。

  過渡:是啊!祖國寶島臺灣多么美麗、多么富饒,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可在明朝期間被荷蘭殖民者強占了38年之久。此時,你們有什么想法?在1662年,鄭成功駐軍廈門時,就下定決心收復中國臺灣。聽,他在說(網絡出示句子)教師范讀。

  誰也想讀一讀?指名讀;多么慷慨激昂的話語啊!一起讀。(齊讀)

  b、收復中國臺灣

  過渡:那鄭成功是怎樣收復中國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呢?

  讓我們回到1662年硝煙彌漫的中國臺灣戰場,感受一下鄭軍官兵的神勇。     (播放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爭場面,并配以文字錄音。)

  看了剛才的畫面,你想說什么?

  引讀課文第6自然段:多開心,多痛快呀!曾經殘酷奴役臺灣同胞的荷蘭侵略者們得到了應有的下場,臺灣同胞個個 ,他們,高山族的酋長也送來,鄭成功為了表示感謝,也回贈給他們。

  這一天,是中國臺灣的不眠之夜,街頭巷尾,。

  “載歌載舞”什么意思?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載歌載舞?(自由暢談)

  (如果學生沒能就具體事情說,教師引導:你能具體地說一說嗎?)

  說得真好,大家都能留心生活,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

  c、建設中國臺灣

  過渡:除了這些內容,你從網上還了解到了什么?

  引導:鄭成功是怎樣建設中國臺灣的呢?

  d、除了收復中國臺灣、建設中國臺灣以外,你還了解到其它關于鄭成功的資料嗎?(引導學生全面感知鄭成功的情況,從而對鄭成功其人有正確全面地評價。)

  五、小結,學習第九自然段。

  1、學到這兒,你知道為什么稱鄭成功為民族英雄了嗎?

  2、今天,我們在網上學習的收獲可真不少!我們已經深刻地了解了鄭成功。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鄭成功的紀念館,去瞻仰這位民族英雄的雕塑(出示鄭成功的雕像)。看到鄭成功,你想對他說什么?

  3、課文的最后一段話表達了我們共同的心聲,誰來讀一讀。(網絡出示句子)

  4、是啊,這位令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來,我們一起讀。

  五、延伸課外:

  1、今天,我們運用網絡學習了鄭成功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2、在這個網站上可以查找到你需要的內容,大家課后可以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繼續登陸網站學習研究。

  教學反思

  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蘇霍姆林斯基)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已初步具備了學習語文的能力,但他們仍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這就需要以各種方式來激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如果只有老師空洞的講解,不僅信息少,效果差,還會嚴重影響學生對本課知識探究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中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還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主動建構知識結構。“質疑問難,確定任務——上網瀏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合作學習——激發情感,延伸學習”的教學模式,讓我的教學如虎添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功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鄭成功生平的主要功績,感受這位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增強對民族英雄的崇敬緬懷之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用小標題概括課文第二部分“收復中國臺灣”各小節的大意。

  3、重點學習第五自然段描寫戰斗場面的方法,運用方法描繪一個戰斗場面。

  4、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和一些重點詞。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簡單了解鄭成功的生平事跡。學生在自讀1、2兩小節的基礎上,練習介紹鄭成功的籍貫、偉大功業等。

  2、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識課文的層次結構。

  3、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教學過程:

  1、出示鄭成功的圖片,師簡單介紹他的基本情況。

  2、生讀1、9自然段,再介紹。(師板書:偉大功業  收復中國臺灣  建設中國臺灣)

  3、默讀瀏覽全文,劃分層次。

  4、學習“建設中國臺灣”:

  鄭成功是從哪兩方面建設中國臺灣的?

  5、初讀,讀正確,讀流利。

  (1)指名讀

  (2)結合指名讀課文時,學習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

  6、布置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完整地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給2、3、4、5、6各小節概括小標題,重點學習第五自然段的寫法,感受鄭成功的愛國情懷、善于帶軍和鄭軍官兵的英勇善戰。

  2、正確、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讀第二部分,補充相關資料,加強學生對侵略者和鄭成功的認識和感受。

  3、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繪一個戰斗場面。

  4、簡要復述鄭成功“收復中國臺灣”和“建設中國臺灣”的豐功偉績。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介紹了鄭成功的哪兩個事跡?

  過渡:鄭成功怎么會收復中國臺灣呢?他又是如何收復的呢?我們來繼續學習課文。

  [自然引導到重點段的學習]

  二、學習第二段和第三段。

  1、默讀,思考小標題,用四字概括。

  2、交流小標題。

  [使學生對兩部分獲得整體印象,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3、師指“急需收復”,這一節中首先一個“強占”應引起我們的思考。(1)“強占”什么意思?(2)他們為什么要強占中國臺灣?(3)他們是憑借著什么強占中國臺灣的?師簡介強占情況。這一節中還有一詞需要體會“殘酷地奴役”,你們認為什么叫“殘酷地奴役”?他們是怎樣殘酷奴役臺灣同胞的呢?

  我們來聽一聽這個資料。

  [教師講述表現荷蘭侵略者殘酷奴役臺灣同胞的資料,為的是給學生鋪墊“恨”的情感基礎,從而進入課文情景,很好地體會課文的語言和情感。所謂的“入境始為親”。]

  5、看了這一幅幅畫面,你心情怎樣,你想干什么?你們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我不但要聽你聲音,而且要看你的表情。

  6、師:是呀,面對侵略者的橫行霸道,作為一個中國人,怎能不憤慨呢?作為一向胸懷收復中國臺灣偉大抱負的鄭成功來說,怎能不慷慨激昂、痛下決心呢?

  7、(出示“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中國臺灣自古以來……’)誰來有感情地朗讀。

  [通過朗讀渲染,學生更深地體會到鄭成功的愛國激情。]

  你的語調為什么這樣激動高昂?

  8、過渡:只有決心大,才有巨大的行動。鄭成功不僅是決心的巨人,更是行動的巨人。大丈夫“言必行,行必果”。來,我們來讀讀接下來他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樣。(指名回答)

  9、俗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之戰。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10、鄭成功在戰前準備工作上,你們覺得做的怎么樣?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

  11、對,鄭成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默讀,思考:鄭成功為收復中國臺灣做了充分準備工作。所以他的艦隊(                );所以他親手訓練的海軍(               );所以他對戰斗(                 )。

  12、你們認為應該怎樣朗讀這些內容?指名感情朗讀。生評。請你們聽聽最好的朗讀。(放配樂朗讀)齊聲朗讀。

  13、過渡:讓我們跟隨充滿自信的鄭軍官兵走近激烈的戰斗場面,去感受一下他們的英勇善戰。(板書:英勇善戰)

  14、輕聲自由讀,用筆劃出表現鄭軍官兵英勇善戰詞句。

  [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

  13、交流詞句。你能有感情地讀這句嗎?你讀出了什么?

  14、齊讀表現鄭軍官兵英勇善戰的4句話:先示范讀,再齊讀。鄭軍的英勇善戰,我想是作者重點要贊頌的。但既然是對戰斗場面的描寫,必然也少不了對侵略者的描寫。有哪些語句?(1)什么叫企圖?什么叫負隅?什么叫頑抗?能不能把頑抗改成抵抗?為什么呢?(師講解貶義詞,褒義詞)(2)描寫敵人的貶義詞還有哪些?(3)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敵人的表現?指導朗讀:分形式讀,如,師讀敵軍句子,生齊讀我軍戰斗場面,一生讀對一個炮手的戰斗描寫的句子。

  [用各種形式朗讀,幫助學生對這節的寫法形成感性認識,師再精要講解。]

  14、師講解:這節中除了重點描寫我軍如何英勇善戰外,還從反面簡介了敵軍的一些表現,更加反襯出了我軍的英勇善戰。這節不僅有對整個戰斗場面的描寫,也有對一個炮手點的描寫。這樣點面結合,就把戰斗場面寫具體了。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激烈的戰斗場面,體會一下這節的寫作方法。再來跟剛才一樣讀一遍。

  15、過渡;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抱負終于得于實現,他終于把廣大臺胞從荷蘭侵略者的魔爪下解救了出來。他的這一豐功偉績后來人怎能不永遠牢記呢?(出示最后一句話)

  三、總結

  1、齊讀

  2、聯想起哪些詞來形容取得的偉大功業?

  四、作業

  1、小練筆。運用點面結合、反面襯托的寫法描寫一個戰斗場面。

  [這樣既是以讀促寫的一種做法,又在運用寫法中舉一反三。]

  2、拓展延伸。通過上網、讀書、看電視等途徑收集有關鄭成功的資料,并有選擇地作好一面摘記,準備交流。

  [這一個做法是課堂學習的自然延伸,學生在收集資料、篩選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鄭成功的認識和情感,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收集資料、處理資料的信息素養。]

功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歷史功績。

  3、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鄭成功

  讀題,提問:通過上節的學習,你對鄭成功有哪些了解?對課文呢?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課文主要講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兩件事。)

  讀板書

  過渡:讓我們一起跟著鄭成功走進各他收復中國臺灣的歷史畫卷中。

  二、閱讀“收復中國臺灣”

  讀書:讀課文第3—6小節,邊讀邊想,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哪幾幅畫面?

  1、概括交流:眺望、出征、戰斗、歡迎。 板書(讀一讀)

  2、眺望畫面

  (1)指名朗讀,思考:鄭成功在廈門臨風眺望的時候,他看到了什么?

  (2)讓學生根據文字展開想象(中國臺灣美麗、中國臺灣人民正遭受外來侵略者的迫害……)

  (3)教師總結:鄭成功是在用心看著中國臺灣(海峽兩岸相隔300多公里)

  (4)指名讀,邊讀邊體會。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堅定的決心)

  (5)齊讀最后一句話(堅定地)

  (6)鄭為什么要下定這樣的決心。你們從哪里讀出來的?

  (7補充課外知識……想到了荷蘭侵略者的殘酷奴役、鄭成功該怎么說這句話?(慷慨激昂)

  教師可范讀、再讓學生讀。

  3、出征畫面

  (1)指名朗讀,思考:這一幅畫面中,哪一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交流,體會到鄭成功部隊的準備充分,體會鄭成功必勝的信心。

  (3)指導看圖,描述一下鄭成功的樣子。(從上到下的順序)。

  (4)指導讀文。

  4、戰斗畫面

  (1)快速閱讀課文的第五小節,想一想,你眼中的鄭成功部隊給你的印象是什么?(英勇)

  (2)細讀課文第五小節,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了鄭軍官兵的英勇?邊讀邊劃。

  (3)交流:

  a、“英勇的鄭軍………向敵艦隊沖去。”

  b、“鄭軍官兵……一個個跳上去。”

  c、從敵人的狼狽的表現也可以說明了鄭軍隊的英勇。

  (邊交流邊朗讀。)

  (4)關注“原來一個炮手瞄準敵艦放了一炮,剛巧打中了彈藥庫。”

  “剛巧”是什么意思?是碰巧還是有這個實力。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關點。

  (5)朗讀這段話,讀出鄭軍的英勇善戰。指名讀、集體讀。

  5、歡迎畫面

  就是這樣一支英勇善戰的隊伍,終于迎來了解放中國臺灣的歡快場面。

  (1)讀讀這段課文,你從中又感受到什么?(高興、擁戴)

  (2)想象說話:在中國臺灣,老人、青年、孩子都抓住了鄭成功的手,心里有多少話要說呀。請你從人群中選擇一個角色,寫上一句話。

  (3)交流。

  6教師總結。

  三、建設中國臺灣

  如果鄭成功僅僅是收復中國臺灣,那么他就不會在中國臺灣百姓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當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馬上投入到中國臺灣的建設之中。

  1、讀課文7—8小節,鄭成功為中國臺灣人民做了哪些事情?

  2、交流。

  3、從鄭建設中國臺灣的事跡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4、再讀課文。

  四、總結

功教學設計(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功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在前面已經學了電功和電功率的知識,對于本節課學生已經不會感覺到陌生。在教學中要充分的強調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這一點,讓學生明白功的兩個因素是力和距離發,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圖片事例來說明這一點。...

  • “功”教學設計

    “功”教學設計 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中學牟善秋 課題一、功授課牟善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3.知道功的原理。...

  • 歐姆定律教案(精選9篇)

    歐姆定律 [設計意圖]歐姆定律是研究電路最重要的規律之一,也是是考重點考查的內容之一。課標對歐姆定律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歐姆定律,會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

  • 《磁場》(通用17篇)

    課題第九章:電與磁第二節:磁場學習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2.知道磁感線可用來形象地描述磁場,知道磁感線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3.知道地球周圍有磁場及地磁場的南、北極。...

  • 《電磁鐵》(精選13篇)

    課題第九章:電與磁第四節:電磁鐵學習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電磁鐵;2.理解電磁鐵的特性和工作原理。過程方法:1.通過探究電磁鐵磁性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2.通過對實驗的分析,提高學生比較、分析、...

  • 八上《生活中的透鏡》導學案(通用7篇)

    學習目標:1.知道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的特點。2.理解凸透鏡所成實像和虛像的特點。3.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學習重點: 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的主要特征。學習難點: 凸透鏡所成實像和虛像的特點。...

  • 探究串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精選4篇)

    【教學過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探究串、并聯電路的規律”。【教學過程】一、提出問題在學生的實驗桌面上,有電池組,2.5v的燈泡兩個,3.8v的燈泡兩個,電流表一個,開關一個,導線若干。...

  • 《變阻器》教學設計(精選6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變阻器的構造,在電路中的符號。2.理解變阻器的工作原理。3.通過探究怎樣用變阻器改變燈泡的亮度,知道正確使用變阻器的方法。二、過程與方法在探究變阻器的使用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現象》知識點歸納(精選6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真空不能傳聲2、聲音在15℃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我們怎樣聽到聲音聽到聲音的兩種途徑:耳朵聽聲和骨傳聲雙耳效應: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聲音的特性聲音的三...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一片 | 久久91麻豆精品一区 |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 小荡货好紧好爽奶头大视频 | 欧美一级欧美一级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移动网络 | 男人天堂亚洲成人 | 欧美rb视频 | 在线成人精品国产区免费 | 剧情演绎国产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2020国产成人综合网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日本视频又叫又爽 | 在线成年人视频 | 五十路熟妇强烈无码 |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无码 | 中文国产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女人18毛片水最多 | 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 | 麻花传媒mv一二三区别在哪里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三级 | 又大又爽又黄无码A片在线观看 | 午夜中文字幕hd无码无删减 | 中文字幕国产高清 |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 午夜免费AV不卡一二三区 | 日本a级黄 | 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 在线中文av | 水野优香在线一区二区88 | gay图片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69 | 国产精品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