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通用2篇)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能解決相關問題。
3.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對光線的作用及其應用。
學習重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及應用
學習難點:
虛像的概念
教具學具:
演示用:平面鏡(大小形狀各不同)、口徑相同的平面鏡和凸透鏡、投影片、凹鏡、凸鏡、激光演示器.
學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蠟燭兩支、火柴、夾子兩個、8 k白紙一張、圖釘、透明膠條、小平面鏡
導學方法:探究法、實驗分析法.
學習過程:
一、快樂自學、合作探究
(一)認識平面鏡
生活中常用的鏡子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種各樣的“物體”,并與物體本身的形狀一樣.我們把這樣的鏡子叫 鏡,把出現在鏡子里的“面孔”叫做 。
(二)現根據生活經驗回答:
當你改變與平面鏡間的距離時,像怎樣變化?
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怎樣的關系?
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三)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先閱讀課本p77的實驗方案,明確探究過程,思考后回答:
①實驗利用玻璃代替平面鏡是因為:
。
②選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是因為:
。
2.分組實驗,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測量的數據記錄在課本相應位置和表格中。
3.歸納結論:
結論:平面鏡的成像特點是:
①像和物體的大小 .
②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 .
③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 .
4.針對訓練:身高 1.6 m的人站在穿衣鏡前,離鏡0.5 m,他在鏡中的像高 ,像離鏡 ;當他后退0.5 m時,像高和像到鏡面的距離分別是 、 。
(四)分析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認識所成像的性質
1.在圖中蠟燭的火焰上取一發光點s,思考:
①s能發出多少條光線,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線有多少條?
2.從無數條光線中任意選出兩條光線,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其反射光線,思考:這兩條反射光線沿傳播方向能否相交?
3. 如果人的眼睛正處于這兩條光線傳播的路徑上,由于人的眼睛總以為光是沿直線傳播,因此會沿著直線去尋找發光點的位置,把這兩條反射光線用虛線向鏡后反向延長,得交點s′。s′是s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鏡子后面實際上并沒有這個發出光線的點,所以s′叫 像。
(五)了解平面鏡的應用
1.利用平面鏡成像的:
利用平面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的:
(六)認識凸面鏡和凹面鏡
1. 凹面鏡的作用:
2.凸面鏡的作用:
二、自我小結:
本節課我的收獲是
1.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都 ;
(2)像與物體大小 ;
(3)平面鏡成的像是 像;
(4)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 。
2.平面鏡成像作圖
法一:利用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圖
法二: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
3.平面鏡的應用
1.醫生檢查牙齒的平面鏡是利用了平面鏡 。
2.太陽能電站的平面鏡是利用了平面鏡改變 。
我還有的疑惑是
三、當堂訓練:
必做題
1.觀察平面鏡成像的實驗如圖1所示,在這個實驗中( )
a.玻璃板后的那支蠟燭應該比點燃的那支蠟燭小
b.若把點燃的那支蠟燭移近玻璃板,像變大
c.若用更大的玻璃板,像變大
d.需要使用測量長度的工具
圖1
2.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大小與 ( )
a.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 b.平面鏡的大小有關
c.物體的大小有關 d.物體放的角度有關
3. 如右圖所示的是從平面鏡中看到的鐘面虛象,則實際時間是 ( )
a.9時40分 b.2時20分c.4時10分 d.7時50分
4.在距離平面鏡8 cm處點燃一支蠟燭,這時鏡中的像距鏡____________ cm;若將鏡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則像向后移動___________cm。
5.當人逐漸遠離平面鏡時,人在鏡中的像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選做題
6.在圖2中,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畫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7.如圖3所示,有一根與水平地面成60°的棒,如果要使棒在平面鏡里的像和棒垂直,平面鏡應該怎樣放置?
圖2 圖3 圖4
8.一平面鏡與水平面成45°角放置,當一小球在鏡前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如圖4所示。則它在鏡中的像沿__________方向運動。
四、 課堂作業
課本p15動手動腦學物理1--4題
五、我的反思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2
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 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 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 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 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本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全相等的物體(替代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新課引入
1、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
二、新課教學
2、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只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么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里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于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后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現在鏡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么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鏡后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么怎么辦?
——把涂在鏡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么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里面桌還有什么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么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并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后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于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后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布置作業 :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凸面鏡和凹面鏡”部分。
教學說明:
本課體現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從問題-實驗-問題-實驗-結論的過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現學生盲目探究,教師要引導;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要怎么樣”、“應該這樣”,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可在思考方向上給以啟發、點撥,最后還是要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