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
教學目標 :
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成像特點,
難點: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潛望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從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的距離與物體到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的距離相等。(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