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平面鏡(通用16篇)

平面鏡

發布時間:2022-12-05

平面鏡(通用16篇)

平面鏡 篇1

  目的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鏡的應用。

  2、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動手能力(初步學會制作簡易潛望鏡)

  3、通過制作簡易潛望鏡,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l、分組觀察材料

  2、分組制作材料中的圖放大、復印

  3、掛圖或投影片

  4、學生準備:平面鏡、簡易潛望鏡制葉塊平面鏡、膠水、潛望鏡及其原土硬紙板、剪子、圖紙(將課本硬紙板示意圖。小刀。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l、提問:

  (1)什么叫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折射?

  (3)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鏡子不是亮的?鏡子還有什么作用?(在鏡子里能看到物體的像。)

  2、談話:關于鏡子,你有什么問題?

  3、講述:這節課,我們重點研究鏡子及鏡子里的像。

  學習新課

  l、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

  講述:我們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鏡子叫做平面鏡。

  (2)板書課題。

  2、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1)討論:為什么在平面鏡里會看到物體的像?

  (2)講解: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物體發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鏡面,鏡面又將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鏡子里有物體的像。

  (3)討論:在漆黑的夜里照鏡子,能看到鏡子里有像嗎?怎樣才能看到?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3、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講述: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把各種物體放在平面鏡前,觀察這些物體的像有什么相同點?

  (2)學生分組觀察。

  (3)匯報觀察結果。

  (4)教師小結:通過觀察比較可以知道,平面鏡里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

  (5)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4、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的用途

  (1)談話:平面鏡用途很廣,說一說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學生的發言,有的學生說的可能不是平面鏡,例如汽車的反光鏡雖然也能成像,但它屬于凸面鏡。)

  (2)出示潛望鏡圖。

  (3)談話:

  ①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

  ②潛望鏡有什么用?

  ③為什么利用潛望鏡可以從低處看到高處的物體?

  (4)講解:在潛望鏡上下各有一面傾斜45°角的平面鏡。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潛望鏡上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下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從低處看見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

  5、指導學生制作簡易潛望鏡

  (1)談話:你們想自己制作一架簡易潛望鏡嗎?

  (2)講解制作的步驟:

  ①把潛望鏡的圖紙貼在硬紙板上,沿圖紙周圍的輪廓線剪下。

  ②用小刀刻出上面的進光口,下面的望口,以及上下兩個插平面鏡的口。

  ③沿圖紙的虛線折疊,在紙邊涂膠水,粘牢。

  ④插入平面鏡。

  ⑤通過觀察,檢驗效果。

  (3)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制作結果。

  (5)教師評價學生在制作活動中的表現。

  鞏固應用:

  1、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特點及用途。

  2、提問:

  (1)平面鏡成像是什么原理?

  (2)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3)潛望鏡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3、實驗:試一試,怎樣能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腦后的頭發?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布置作業 

  1、把自制的潛望鏡放在窗臺上,人蹲在窗臺下,觀察窗外的景物。

  2、觀察還有哪些物體能像平面鏡一樣映出物體的像?它們與平面鏡有什么共同點?

平面鏡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鏡的例子.并介紹了平面鏡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在桌子上放兩摞書,象圖5-3-13中那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為了便于移動它,你可以把蠟燭尾部燒熔;然后把蠟燭粘在一個舊瓶蓋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 :“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5

  四、平面鏡

  集體備課組成員:仲沛東,葛志華,彭榮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蔣志娟,畢云水。

  教學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 :“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在桌子上放兩摞書,象圖5-3-13中那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為了便于移動它,你可以把蠟燭尾部燒熔;然后把蠟燭粘在一個舊瓶蓋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7

  教學目標 :

  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成像特點,

  難點: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潛望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從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的距離與物體到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的距離相等。(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8

  教學目標 :

  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成像特點,

  難點: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潛望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從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的距離與物體到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的距離相等。(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鏡的例子.并介紹了平面鏡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在桌子上放兩摞書,象圖5-3-13中那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為了便于移動它,你可以把蠟燭尾部燒熔;然后把蠟燭粘在一個舊瓶蓋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11

  教學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 :“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14

  四、平面鏡

  集體備課組成員:仲沛東,葛志華,彭榮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蔣志娟,畢云水。

  教學目標 :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反射定律,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異同.

  2、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基本原理,知道什么是虛像,掌握平面鏡成虛象的作圖法和和利用幾何知識進行光路控制的有關計算.

  能力目標

  1、知道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來解釋光現象和計算有關的問題.

  2、知道平面鏡是怎樣成像的,會畫成像的光路圖,

  3、知道像的特點,能夠證明物和像是鏡面對稱的.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認識自然界,從而熱愛生活,用正確的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教學建議

  關于光的反射、平面鏡的教學建議

  (-)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質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只是其傳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當光照到兩種介質的交界面時,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反射現象,我們在初中也已經做過初步的學習,現在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這一部分內容.

  (二)教學過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內容上與初中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學,而后教師進行講解和分析.教師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鏡的成像上.

  學生思考:

  何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內容是什么?

  列舉光的反射現象.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區別和聯系.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規律.

  平面鏡成像做圖.

  教師講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樣看見周圍物體的?

  物體發出的光(或物體被照明而反射出來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并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據這像來識別物體.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是與界面的夾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時,不能片面認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為符合與入射角相等的直線有無數條,只有加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光線才能確定.

  C、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線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產生鏡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體表面,產生漫反射、平行光線在粗糙面上發生漫反射時,雖然反射光線顯得雜亂無章,但對每一條光線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當光線沿反射光線方向入射時,反射光線一定沿入射光線光方向反射.

  3.平面鏡成像:

  像與物相對平面鏡對稱、等大、且為虛像.

  關于像的問題:實像是物體發出的光會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線傳播的觀念.認為逆著射來的光就可以找到物體,物體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中,平面鏡中的是虛像.虛像是虛的,但人視網膜上像是實在的.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1)利用對稱性作圖.(2)利用反射定律作圖.

  關于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建議

  在初中階段學習時只要求利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進行作圖,現在要求學生了解根據光的反射原理作圖.

  ①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與物等大,并且相對于鏡面對稱、這個結論在初中階段由實驗得出,現在可以利用幾何方法證明.

  ②加深對虛像的理解,要讓學生知道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而是由鏡面反射后的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虛像不能用光屏接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觀察.

  ③平面鏡成像特點:

  與物等大、正立的虛像,且物與像是關于鏡面對稱的

  注意:虛像人眼能夠看到,照相機也能拍攝

  ④平面鏡不改變光線性質:具體是指:平行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仍為平行光線、會聚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仍為會聚光線、發散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仍為發散光線

  ⑤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1)反射定律法:從物點作任意兩光線射向平面鏡,由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線,此兩條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交點即為虛像點.

  2)對稱法:先標出反射面,再找物點關于鎮面的對稱點即像的位置、由物點任意作兩條入射光線,其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必通過像點,實際“存在”的光線或實像用實線表示,并不真實“存在”的光線即反向延長線或虛像用虛線表示,實光線方向冠以箭頭.通常為了保證準確、方便,常用第二種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光的反射、平面鏡

  (-)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質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只是其傳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當光照到兩種介質的交界面時,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反射現象,我們在初中也已經做過初步的學習,現在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這一部分內容.

  (二)教學過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內容上與初中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學,而后教師進行講解和分析.教師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鏡的成像上.

  學生思考:

  何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內容是什么?

  列舉光的反射現象.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區別和聯系.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規律.

  平面鏡成像做圖.

  教師講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樣看見周圍物體的?

  物體發出的光(或物體被照明而反射出來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并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據這像來識別物體.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是與界面的夾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時,不能片面認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為符合與入射角相等的直線有無數條,只有加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光線才能確定.

  C、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線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產生鏡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體表面,產生漫反射、平行光線在粗糙面上發生漫反射時,雖然反射光線顯得雜亂無章,但對每一條光線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當光線沿反射光線方向入射時,反射光線一定沿入射光線光方向反射.

  3.平面鏡成像:

  像與物相對平面鏡對稱、等大、且為虛像.

  關于像的問題:實像是物體發出的光會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線傳播的觀念.認為逆著射來的光就可以找到物體,物體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中,平面鏡中的是虛像.虛像是虛的,但人視網膜上像是實在的.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1)利用對稱性作圖.(2)利用反射定律作圖.

  探究活動

  1. 制作:利用光的反射現象制作一只潛望鏡.

  2. 調查生活中有關光的反射的應用情況.

  3. 利用光的反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平面鏡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鏡的例子.并介紹了平面鏡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平面鏡(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

  • 平 面 鏡

    目的要求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鏡的應用。2、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動手能力(初步學會制作簡易潛望鏡)3、通過制作簡易潛望鏡,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 平面鏡

    教學目標: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學看平面圖

    (人教新課標)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案第四單元 尋路和行路第一課 學看平面圖一、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通過參與模擬火炬傳遞,增強奧運意識,培養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 二、學畫平面圖

    教學目的:1、認識幾個方向,會看平面圖,能自己設計簡單的平面圖和圖例。掌握辯別方向的方法。2、再生活中能清楚得便別方向。3、增加對校園的喜愛之情教學重難點:學會畫平面圖教學準備:指南針教學課時:三課時教學過程:一、引入問:在...

  • 學看平面圖教案

    學看平面圖教學目標:1. 了解平面圖在生活中的用途。2. 能看懂簡單的平面圖,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及圖例,能在平面圖中找出某一地點的位置。3. 學習畫簡單的平面圖,能認識顯示生活中處于相對空間位置的事物,并用簡單的圖形表示出來。...

  • 認識平面圖上的東西南北和路線圖(新人教三下)

    認識平面圖上的東西南北和路線圖教學內容:例2、例3及練習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 第二課時 繪制平面圖( 第二單元)

    教學目標:(1)能繪制平面示意圖,通過制作平面圖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2)通過繪制平面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中文久久字幕 | 国产av毛片一区二区 | 日本性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 | 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 国产99热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 一区视频免费 | 特级视频 |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秋霞一级国产毛片视频 | 国产无遮挡免费又爽又黄 | 国产一级淫片a级aaa | 哪个网站可以看av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 亚洲色婷婷久久久综合 | 欧美最猛性xxxxx69 | 亚洲老司机在线观看 | 91天堂在线视频 | 国产一级淫片a直接免费看 91精品无人成人www | 亚洲成人伊人 | 久久久无码a片观看免费 |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 | s8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观看亚洲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福利片 | 自拍偷拍综合 | 亚洲成人av免费在线观看 | 天天插综合| 国产欧美成αⅴ人高清 | 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无码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软件 | 亚洲一本大道 | 日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 |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 国产精品全新69影院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