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平面鏡(精選14篇)

平面鏡

發布時間:2023-07-15

平面鏡(精選14篇)

平面鏡 篇1

  教學目標 :

  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成像特點,

  難點: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潛望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從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的距離與物體到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的距離相等。(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 :“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 :“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6

  教學目標 :

  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成像特點,

  難點: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潛望鏡。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從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的距離與物體到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的距離相等。(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紹了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 :“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成像特點

  探究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離與到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的應用

  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在桌子上放兩摞書,象圖5-3-13中那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為了便于移動它,你可以把蠟燭尾部燒熔;然后把蠟燭粘在一個舊瓶蓋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9

  教學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10

  目的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鏡的應用。

  2、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動手能力(初步學會制作簡易潛望鏡)

  3、通過制作簡易潛望鏡,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l、分組觀察材料

  2、分組制作材料中的圖放大、復印

  3、掛圖或投影片

  4、學生準備:平面鏡、簡易潛望鏡制葉塊平面鏡、膠水、潛望鏡及其原土硬紙板、剪子、圖紙(將課本硬紙板示意圖。小刀。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l、提問:

  (1)什么叫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折射?

  (3)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鏡子不是亮的?鏡子還有什么作用?(在鏡子里能看到物體的像。)

  2、談話:關于鏡子,你有什么問題?

  3、講述:這節課,我們重點研究鏡子及鏡子里的像。

  學習新課

  l、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

  講述:我們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鏡子叫做平面鏡。

  (2)板書課題。

  2、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1)討論:為什么在平面鏡里會看到物體的像?

  (2)講解: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物體發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鏡面,鏡面又將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鏡子里有物體的像。

  (3)討論:在漆黑的夜里照鏡子,能看到鏡子里有像嗎?怎樣才能看到?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3、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講述: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把各種物體放在平面鏡前,觀察這些物體的像有什么相同點?

  (2)學生分組觀察。

  (3)匯報觀察結果。

  (4)教師小結:通過觀察比較可以知道,平面鏡里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

  (5)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4、指導學生認識平面鏡的用途

  (1)談話:平面鏡用途很廣,說一說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學生的發言,有的學生說的可能不是平面鏡,例如汽車的反光鏡雖然也能成像,但它屬于凸面鏡。)

  (2)出示潛望鏡圖。

  (3)談話:

  ①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

  ②潛望鏡有什么用?

  ③為什么利用潛望鏡可以從低處看到高處的物體?

  (4)講解:在潛望鏡上下各有一面傾斜45°角的平面鏡。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潛望鏡上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下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從低處看見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

  5、指導學生制作簡易潛望鏡

  (1)談話:你們想自己制作一架簡易潛望鏡嗎?

  (2)講解制作的步驟:

  ①把潛望鏡的圖紙貼在硬紙板上,沿圖紙周圍的輪廓線剪下。

  ②用小刀刻出上面的進光口,下面的望口,以及上下兩個插平面鏡的口。

  ③沿圖紙的虛線折疊,在紙邊涂膠水,粘牢。

  ④插入平面鏡。

  ⑤通過觀察,檢驗效果。

  (3)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制作結果。

  (5)教師評價學生在制作活動中的表現。

  鞏固應用:

  1、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特點及用途。

  2、提問:

  (1)平面鏡成像是什么原理?

  (2)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3)潛望鏡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3、實驗:試一試,怎樣能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腦后的頭發?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布置作業 

  1、把自制的潛望鏡放在窗臺上,人蹲在窗臺下,觀察窗外的景物。

  2、觀察還有哪些物體能像平面鏡一樣映出物體的像?它們與平面鏡有什么共同點?

平面鏡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鏡的例子.并介紹了平面鏡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在桌子上放兩摞書,象圖5-3-13中那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為了便于移動它,你可以把蠟燭尾部燒熔;然后把蠟燭粘在一個舊瓶蓋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鏡子成像的現象引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律出發,借助于作圖分析發光點怎樣成虛像,并擴展到物體怎樣成虛像.最后加強了聯系實際,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鏡的例子.并介紹了平面鏡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虛像概念的建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看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方便觀察和研究.

  3)怎樣判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移動b,當看見b與a的像變成一只點燃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貼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論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區分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借助光路圖分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鏡子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小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     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     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     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方法2:在教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鏡子(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同學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再準備幾面鏡子,讓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前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             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中燃燒著蠟燭

  在桌子上放兩摞書,象圖5-3-13中那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為了便于移動它,你可以把蠟燭尾部燒熔;然后把蠟燭粘在一個舊瓶蓋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

  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如圖5-3-14

平面鏡 篇13

  四、平面鏡

  集體備課組成員:仲沛東,葛志華,彭榮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蔣志娟,畢云水。

  教學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 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 p70“www”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3)預習“光的反射有關知識”。

平面鏡 篇1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平面鏡成像》。《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第二章光現象第三節的教學內容。現就教材、教法、學情、學法和教學過程五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 “像”這個概念,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平面鏡成像》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這是培養學生重視實驗和歸納,提高學習能力的好素材。為今后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目標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1)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知道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3)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系,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著”,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于采用兩個相同的物體,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方法

  我將采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對于學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難的“虛像”和“虛像的位置”,要“統”;對于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節課將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和教師引導發現法以及集體思考法的教學方法。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新課

  首先我將通過一個“水淹蠟燭”的實驗引入新課(這一部分時間大約是5分鐘)

  實驗桌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內有一點燃的蠟燭,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內沒有放蠟燭。這是我在課前準備好的,提前調節好,使學生通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后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并沒有熄滅。“為什么?” 這時學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沒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讓他們觀察,他們會發現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裝有點燃蠟燭的杯子.這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像”!

  由此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三:第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鏡、像、物體這些名詞;3為后面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順利突破的將“平面鏡改為玻璃”這一難點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現問題、再完善實驗設計、再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時間大約是30分鐘)

  在板書課題之后,我提出問題:“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及照鏡子的感受,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從而產生探索的欲望,啟發學生進行“猜想”。)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書上,因為這時后面探究的課題。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到這里學生就可以進行第1次實驗了,在此我也設了一個埋伏:

  同學們會在實驗盒發現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鏡、兩支相同的筆、兩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沒有出現在實驗盒里]。

  當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后我就問:“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當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時,從正面只能看見像,看不到替身物體;從平面鏡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接著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

  [學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討論]

  此時可能會有同學受到引入新課時的“水淹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就會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開始時的實驗。

  在這里我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沖突,再聯系已有信息,解決沖突,使之領會深刻,突破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好!現在分發玻璃板,讓學生重新實驗,探究出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在得出像與物的關系后,立即用多媒體進行一個反饋練習,以糾正學生由經驗得出的錯誤認識,加深像與物是等大的這一正確結論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問題“能否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這些我將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并進行針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從而完成本節教學的重點。

  3、第三個環節學習虛象概念。(時間大約6分鐘)

  我將利用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突破“虛像”這一學習難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并非實際光線形成。

  接著再次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紙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并沒有像,說明并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么是虛像。

  到此本節的新課內容學習結束。

  4、課堂小結:

  讓學生概括本節課授課內容,概括出知識要點,提醒學生理解識記成像特點,并運用它解答目標中的有關內容。(時間大約5分鐘)

  5、布置作業:(時間大約1分鐘)

  1、布置課題為〈生活中的鏡子〉這一研究性作業,讓學生作有關的調查。

  2、完成課后練習

  6、板書設計

  六、 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特點: 2、面鏡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 光的反射規律

  (2)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平面鏡(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的應用.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

  • 平 面 鏡

    目的要求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鏡的應用。2、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動手能力(初步學會制作簡易潛望鏡)3、通過制作簡易潛望鏡,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 平面鏡

    教學目標: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1.知道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平面鏡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知道成像的特點和虛像的概念,知道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能力目標 1.通過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歸納得出成像特點的過程,培養...

  • 學看平面圖

    (人教新課標)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案第四單元 尋路和行路第一課 學看平面圖一、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通過參與模擬火炬傳遞,增強奧運意識,培養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 二、學畫平面圖

    教學目的:1、認識幾個方向,會看平面圖,能自己設計簡單的平面圖和圖例。掌握辯別方向的方法。2、再生活中能清楚得便別方向。3、增加對校園的喜愛之情教學重難點:學會畫平面圖教學準備:指南針教學課時:三課時教學過程:一、引入問:在...

  • 學看平面圖教案

    學看平面圖教學目標:1. 了解平面圖在生活中的用途。2. 能看懂簡單的平面圖,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及圖例,能在平面圖中找出某一地點的位置。3. 學習畫簡單的平面圖,能認識顯示生活中處于相對空間位置的事物,并用簡單的圖形表示出來。...

  • 認識平面圖上的東西南北和路線圖(新人教三下)

    認識平面圖上的東西南北和路線圖教學內容:例2、例3及練習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 第二課時 繪制平面圖( 第二單元)

    教學目標:(1)能繪制平面示意圖,通過制作平面圖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2)通過繪制平面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内射无码制服剧情 | 中文字幕av免费在线观看 | 熟女人妇交换俱乐部 | 一区二区三区www | 一品道门免费视频日本 | 妓女嫖客叫床粗话对白 | 日本黄色一级带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FUCK东北老女人HD对话 | 中文字幕av久久波多野结 | 欧美a级肉欲大片xxx | 91免费影视|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 999这里只有是极品 久久综合色综合 | 老师脱了内裤让我进去 | 在线中文日韩 |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级做a爰片毛片 |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 中文字幕久久久 | 青青一区| 中文字幕制服狠久久日韩二区 |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色多多网站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1区2区3区 | 久久国产精品 | 久久网精品视频 | 日本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有码中出 | 美女18禁大胸裸身网站 | 五月色夜婷婷丁香琪琪 | 日本黄色天堂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av在线浏览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啦啦啦资源视频在线完整免费高清 | 九九天堂| 亚洲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 | 成全免费在线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