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探索之路(精選2篇)
1-2 探索之路 篇1
§1-2 探索之路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人對神奇現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學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們的探索歷程則是漫長的、曲折并富有意義的。
【重點難點】了解探索之路
【課 時】1課時
【教 具】錄像
【教 法】閱讀、講解、討論
【課 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舉些身邊的物理現象
二.新課引入
物理學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近代和現代,近代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是物理學的突破。從蒸汽機到電的產生,再到信息技術的出現,物理學的研究上出現重大的突破。人類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三.新課
1、古文明中的科學思索
看圖1-14---圖1-18及說明,了解古文明
我國古代文明:
我國四大發明中,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況,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中,第三種在航海上,從那里接著產生無數的變化,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能比這三種發明,對人類事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2、物理學的進步之階
看圖1-19---圖1-22 及說明,了解四位科學家的貢獻
從蒸汽機到核能發電:17-18世紀,由于工業生產的需要和力學、熱學的發展,促進了蒸汽機的研制。蒸汽機的出現,導致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由手工業生產走向大規模機器生產,人類生活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到19世紀,由于法拉第、麥克斯韋等科學家在電與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人類產生了電能,并制造了各種電氣設備,人類社會進入了應用電能的時代。21世紀,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日益深入,開始利用核能發電。
物理與高新技術:現代,隨著人們對物質結構的進一步認識,促進了信息技術、現代交通技術、電腦、納米技術空間技術的發展。一個嶄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術時代正在迎接著我們。
四.小結(略)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 2.談談人類對自然探索的認識。
【板書設計】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學思索
2、物理學的進步之階
【反 饋】
1-2 探索之路 篇2
當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 的時候,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 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們要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并自覺把讀書和學習結合起來,做到博覽、精思、熟讀,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第一范文網一起學習吧!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自然資源監測探索之路
吳曉春 李星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
20xx年,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成為首個地理國情監測試點單位。過去的七年里,陜西局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重點和政府的關注熱點,積極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地理國情監測等工作,從生態環境到城鎮化發展,從地表形變到重大工程,陜西局積累起豐富自然資源監測經驗,也為自然資源監測體系的健全和發展奠定了數據和技術基礎。
20xx年3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簽訂了合作開展地理國(省)情監測試點協議,陜西成為全國首個地理國情監測試點省份。試點過程中,陜西局摸著石頭過河,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和遙感技術,與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相結合,相繼開展了《生態屏障區自然生態狀況變化監測》《陜北植被覆蓋度變化監測》《紅堿淖水域范圍變化監測》《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等重大項目。
20xx年12月,陜西局正式發布了陜北植被覆蓋度成果,用準確、科學的數據和形象、直觀的圖件展示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使公眾及時了解到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以來陜北植被覆蓋發生的變化情況。
20xx年,陜西局進行了毛烏素沙地多時間序列的沙漠邊界、沙化程度、沙區分布等監測,分析了沙化和非沙化土地動態變化、沙化程度和人口、氣候變化的相關關系與趨勢,對相關決策部門制定防沙治沙政策具有參考價值。
陜西局還開展了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區保護監測,對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區開展生態格局、植被覆蓋度、水土流失、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五個方面的監測工作,并進行生態狀況變化綜合分析。
通過各項目的開展,陜西局掌握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監測信息的獲取技術、探索了監測體系,也為國家、部門和地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加快轉型發展、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持。
探索自然資源離任審計
20xx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積極探索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陜西局積極響應、主動服務,利用已有的地理國情監測成果、遙感影像以及空間大數據挖掘技術,為審計部門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提供服務。
20xx年,陜西局協助國家審計署駐西安特派員辦事處進行延安市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陜西局基于地理國情普查、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建立服務于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區域自然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編制相應技術規程,形成了數據集、統計表、圖片和圖件等多種成果。
20xx年,陜西局協助陜西省審計廳開展了三個縣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并輔助完成了技術路線確定和報告編寫。測繪成果和技術在審計工作中的應用,得到了審計部門的認可,連續兩年收到了感謝信。
20xx年,陜西局又以延安市為試點,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服務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繼續探索地理信息及技術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方面的應用。這些工作的開展,為自然資源資產的確權登記、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
構建空間規劃系統體系
xx屆三中全會指出要“通過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陜西局探索測繪成果和測繪技術在建立空間規劃體系中的作用,推進地理信息一張圖建設。
20xx年7月,陜西局啟動富平縣“多規合一”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工作。富平縣是全國28個開展城市總體規劃暨“多規合一”試點的縣(市)之一,“多規合一”信息管理平臺建設是試點工作的核心內容。該平臺整合了包含富平縣城區、14個鎮、2個村的影像、地形和大比例尺數據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以及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規劃數據等多部門多層級的規劃專題信息數據,涉及經濟、規劃、國土、環保等多個領域和部門。通過多方整合,形成了具有統一坐標系的標準化“多規合一”空間信息數據庫,并在其基礎上建立了包含一張圖系統、并聯審批系統的“多規合一”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縣域空間“一張藍圖”、信息管理“一個平臺”、聯動審批“一套機制”。
20xx年,陜西局開展了《榆林市空間規劃底圖編制試點》和《陜西關中城市群國土空間格局監測》,從區域、地市和縣等不同尺度上探索了地理國情普查數據以及測繪技術在市縣空間規劃編制的應用。陜西局探索了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和測繪技術手段在技術規程制定、技術方法優化、成果展示以及平臺建設等可以發揮的作用,用數據和技術推動自然資源空間規劃體系建設發展。
創新國土調查監管模式
陜西局緊跟地理信息發展趨勢,深入分析社會發展新需求,利用自身優勢,不斷探索測繪在自然資源建設方面的服務能力。長期以來,陜西局與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密切合作,建立全面合作機制,探索國土空間格局監測路線,掌握了多期準確的國土空間分布信息。
20xx年-20xx年,陜西局作聯席會議成員之一,為陜西省20xx年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登記工作擔負起了提供基礎資料和技術支持工作,為陜西省農村土地征收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20xx年,國務院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為了確保第三次土地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陜西局積極與國土廳溝通,及時了解工作進展和需求,安排技術骨干進駐陜西省三調辦,積極協助開展各項工作。陜西局主動承擔了技術路線確定、資料分析、遙感影像生產和資料提供等工作,成為了項目順利開展的可靠保障。
根據核查工作實際需求,陜西局研發“數字督察系統”,該系統基于互聯網+技術,集督察業務數據存儲、對比分析、外業核查網上舉證、統計匯總、報表輸出于一體。系統涵蓋了數據支撐、督察方法、督察結果、實地舉證、圖表統計匯總等重要內容;可根據不同階段督察工作需求,實現從問題臺賬產生、分類下發、在線舉證、整改落實、存檔記錄等全流程在線監管。陜西局還研發執法監察移動終端外業核查軟件系統,并協調有豐富外業經驗的作業人員配合開展外業核查執法工作,提高了土地資源執法監察的準確率和工作效率,進一步推動了土地監察責任的落實。
在新常態新形勢下,陜西局將進一步深化自然資源監測工作體系,細化工作機制,創新技術手段,發揮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成果在國家戰略中的基礎支撐作用,為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監測及開發利用當好先鋒。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科技創新成果豐
近日,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分別通過驗收。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開展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項目驗收工作,對20xx年底啟動實施的15項局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項目進行評審。這些項目圍繞測繪地理信息大數據、地理國情監測、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應急測繪等領域,在基礎性研究、生產工藝改進、軟件研發及工程化應用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項目成果為局生產管理、技術升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陜西局嚴格落實《科技創新管理辦法》《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規定》,嚴把項目質量關,及時跟進項目實施進度及經費使用情況,通過開展項目中期檢查、聽取項目負責人匯報等形式,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的問題,確保項目實施順暢。經過專家審議,15個項目中1個項目因調整研究方向和內容申請延期驗收,12個項目直接通過驗收,2個項目補充完善考核指標資料后通過驗收。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組織召開科技創新發展基金課題驗收會,對20xx年立項的基于柵格空間分析的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數據計算軟件研發與應用等6項基金課題進行評審。這6項課題主要圍繞陸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數據集生產、全球地表覆蓋產品更新、ADS推掃式航攝數據分發服務、決策用圖編制、應急制圖過程中要素快速匹配融合、影像電子檔案安全備份與管理等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開展研究,自主研發了基于柵格空間分析的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數據計算軟件,構建了涉及人造覆蓋變化信息全局趨勢特點的時間序列軌跡模型,開發了ADS推掃式影像分發工具軟件,設計了精細化決策用圖制圖工藝流程,提出了一種基于矢量要素位置和幾何特征的OLC唯一編碼匹配技術,研發了電子影像檔案檢查軟件等,形成了一批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發表論文8篇,取得軟件著作權5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完成了既定的研究任務。驗收專家從研究內容、成果及指標、技術創新、經費執行、應用前景等5個方面進行了審議,同意6項課題全部通過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