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陜縣實驗中學
(一)教學目的:
1. 學習本詩抓“奇”寫“雪”,以“雪”襯“別”的寫法。
2. 體會本詩送友時的無限惆悵的感情。
3. 比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沁園春·雪》這兩首
詩詞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差異,培養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習本詩抓“奇”寫“雪”,以“雪”襯“別”的寫法。
教學難點 :比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沁園春·雪》這兩首詩詞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差異,培養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
一.學生齊背《沁園春·雪》,并由此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作者及作品介紹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判官,官名,節度使一類官員的僚屬。這首詩是岑參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時寫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七言古體詩。詩題中的“歌”表明這首詩的體裁是古詩中的“歌行”體(如杜甫《兵車行》、《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緷h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岑參中年兩度出塞,因為這一特殊的生活經歷,他很擅長寫邊塞詩。他的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基本特征。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宏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形式豐富多樣,尤其擅長于寫七言歌行。其詩與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識君!保R名,并稱“高岑”。
三.研讀課文
(一)一讀
要求:讀準字音,掌握朗讀古詩的節奏,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樂美;結合注釋理解詞義,嘗試口頭翻譯。
1. 指名學生朗讀
2. 正字音:裘 衾 薄 著 瀚 闌 飲 羌 掣
3. 明節奏
節奏可分音調的節奏和意義的節奏兩種。音調的節奏,常以兩個字音為一拍,注意聲音上的整齊。七言詩一般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義的節奏是按詩句的語義來劃分,它比音調的節奏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劃分節奏時,一般以意義的節奏為依據。如: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4. 教師范讀
5. 學生齊讀
(二)二讀
要求:再現詩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詩中抒情發展的線索,溝通學生、讀物和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
1. 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身臨其境進行聯想、想象,使腦海里呈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2. 學生默讀,理思路
討論〖明確〗:全詩共18句,根據文題可分為詠雪和送別兩個層次。前10句為一層:從不同側面詠雪。后8句為第二層:寫送別。
第一大層又可分為三小層:前四句寫西北邊境奇麗的雪景,先寫雪前肅殺可怕的景象,后寫雪后美景;第5—8句從帳外寫到帳內,寫軍營之中將士的苦寒生活;9、10兩句從帳內寫到帳外,描寫廣闊沙漠和萬里愁云,為餞行場面作鋪墊。這一層,作者開篇從大處落筆,總寫塞外狂風飛雪;又從小處著眼,細寫寒冷難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離別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層又可分為兩小層:第11—14句寫宴請歸客,并描寫宴后送客出轅門時大雪奇寒的景象;第15—18句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學生默讀,找線索。
我們過去讀過的許多文章,往往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為線索安排情節;《我的老師》以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的感情為線索;《白楊禮贊》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作為抒情的線索。
本詩也有一條線索。
討論〖明確〗:本詩以“雪”這一景物為抒情發展的線索。“雪”共出現四次,組成四個畫面:第一次——送別前的“飛雪”,在讀者面前呈現“八月飛雪苦寒圖”;第二次——中軍置酒餞別時的“紛紛暮雪”,在讀者面前呈現“軍營餞別奇寒圖”;第三次——臨別時“雪滿天山路”,在讀者面前呈現“東門惜別惆悵圖”;第四次——送別后,“雪上空留馬行處”,在讀者面前呈現“雪地佇立思鄉圖”。
4. 小結:全詩以雪為抒情線索,描繪了一幅塞外風雪送客圖。詩的開頭從“飛雪”入手,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幅戍邊將士苦寒的情景,接著,詩人以形象的筆觸,描繪了西北邊塞一幅愁云慘淡的風雪送客圖。詩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發了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三)三讀
要求:緊扣詞語,體味詩中的意境,探究詩的特色。
1. 指導賞析詞語的方法。
要對詞語的深層含義進行闡發,要對其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表達作用進行賞析品評。
2. 思考、討論: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飛”三個字有何表達作用?
〖明確〗第一、二句寫塞外風狂雪早,一個“卷”字,寫出了北風奔馳怒吼的氣勢和威力;“折”是“卷”的結果,風能折草,可見風力之大;農歷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邊塞已是風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驚奇之情;“飛”字照應“卷”字,勾畫出漫天風雪的景象。由風而雪,風中見寒,因寒飛雪,開篇就讓人感到一股奇寒撲面而來。
②重點賞析名句“忽……開”:
A. 這個比喻的本體是什么?喻體是什么?為什么會感到這比喻新穎貼切?
〖明確〗比喻的本體雪,喻體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貼切,不僅寫出了雪的皎潔,富有動態感和立體感,同時也使人仿佛聞到陣陣花香。作者將肅殺寒冷的冬雪當作春光來欣賞,想象奇特,給人一種欣喜和暖意。
B. 為什么說“忽如”二字寫得甚妙?
〖明確〗一個“忽”字,顯示出塞外氣候的變換奇特,也表現了作者看到奇麗雪景的驚喜之情。
C. 試描繪一下“千……開”的壯美意境。
〖明確〗“千樹萬樹”用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
③五、六句中“散”、“濕”有何表達作用?這兩句寫了怎樣的一種氣候?
〖明確〗“散……”承上啟下,從帳外寫到帳內。寫雪景主要從視覺角度下筆,寫奇寒則著墨于感覺!吧ⅰ弊謱懗銎┗ㄝp輕飄落到珠簾帳幕上的景致;“濕”字描摹出雪花在羅幕慢慢融化的情景!昂谩、“錦衾”本是高級御寒品,卻不暖、嫌薄,帳中尚且如此,帳外更不必說,這兩句寫出了一種奇寒的氣候。詩人寫奇寒,既表現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他們的戰斗意志和豪邁氣概。
④七、八兩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互文(如《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⑤九、十兩句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作者怎樣一種心境?
〖明確〗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萬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別的場面!俺钤啤庇每鋸埖墓P墨,氣勢磅礴地勾勒出邊塞的景色。云之愁,擬人的手法,極寫云的昏慘慘之色,看似寫景,實為寫情,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作者為送友人而產生的愁悶的情緒,為餞別醞釀了氣氛。
⑥十一、十二句為什么沒有寫音樂,而只寫了三種樂器名稱?(“胡琴……笛”有什么深層含義?)
〖明確〗連舉三種樂器,既表明樂器之多,樂曲之異,寫出了場面的熱烈,表現了主客間的深厚友情,同時這些富有邊塞色彩的樂器,也極易觸動人的鄉愁鄉情,細細品味,送別人與被送人內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⑦“風掣……翻”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運用了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這一細節描寫,極為新穎傳神地描摹出塞外嚴寒的奇異風光。從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鮮艷奪目的紅旗顯得格外突出,并給冷色的基調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襯嚴寒;從動態上看,狂風飛雪,紅旗在僵硬地低垂著不能飄動,給人一種沉重、肅穆的感覺,符合此時送別的氣氛。
⑧十三、十四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有哪些想法?)
〖明確〗依依不舍,為歸客的艱難旅程擔憂。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一種復雜情感?
〖明確〗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詩人無限惆悵的惜別思鄉之情。(也許還有些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指導朗讀
1-4句,應用驚奇激奮的語調;5-8句,情調應哀怨低沉;9-14句,宜用孤寂凄涼的語調;15-18句,宜用舒緩的低平語調。
五.嘗試當堂背誦全詩
六.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
1. 主題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2. 寫作特色
① 扣“奇”寫“雪”,以“雪”襯“別”。
一奇是雪隨風至;二奇是“八月即飛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側面烘托大雪的寒威——從生活細處落墨,通過人的感受,通過邊塞將士的苦寒生活寫天氣的奇寒;紅旗僵硬地低垂著不能飄動這一細節描寫,也從側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語皆情語”。扣“奇”寫“雪”,其目的是以“雪”襯“別”。送別前詠雪營造送別的氛圍(典型環境),餞別時詠雪進一步渲染送別的氣氛,送別時寫雪表現對友人的擔憂之情,送別后寫雪表現對友人的依戀之情。
② 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
七.比較遷移
要求:運用比較分析法,對比閱讀兩首詩詞,提高鑒賞品評詩歌的能力。
1. 兩首詩詞所寫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明確〗《白雪歌》主要描繪的是塞外將士所不堪忍受的嚴寒景象和餞別、送別時令人惆悵的慘淡景象;《沁園春》描寫的則是境界壯闊、生機勃勃的北國雪景和想象中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絢麗景象。
《白雪歌》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沁園春》則洋溢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及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凌云壯志和豪邁情懷。
岑參主動到邊塞從軍,希望在那里建功立業,大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長期艱難的戍邊生活,在與朋友惜別時,不禁流露出無限惆悵之情;而毛澤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以“解放天下”為己任,所以,詞里表現了空前宏偉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決心。
2. 兩首詩詞相比,在藝術上有什么差異?
〖明確〗①表現手法不同:《白雪歌》所寫雪景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沁園春》則始終從大處描繪,意境更為恢宏。
②表達方式不同:《白雪歌》在寫景和敘事中都隱含著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沁園春》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寫景是抒情和議論的基礎。
八.板書
(第1-8句) 送別前(八月飛雪苦寒圖)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第9-14句) 餞別時(軍營餞別奇寒圖) 氣勢雄偉 想象奇特
(風雪送友圖) (第15-16句)臨別時(東門惜別惆悵圖)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送別后(雪地佇立思鄉圖)
北風卷地 八月飛雪
雪景
一夜春風 梨花盛開
詠雪
散入珠簾 幕濕衾薄
苦寒
角弓不控 鐵衣難著
以“雪” 翰海闌干 愁云慘淡
襯“別” (結上啟下)
中軍置酒 三種軍樂
飲別
暮雪轅門 風掣紅旗
送別
東門送君 雪滿山路
分別
山回路轉 空留行處
九.作業 :
1. 進行寫賞析文字的訓練:就“風……翻”一句寫一點賞析文字。
【參考】詩人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塞外的奇異氣候,極為新穎傳神!俺浮保瑢懗隽孙L的勁厲,與詩的首句“北風……折”相呼應。“凍不翻”運用夸張手法,極言天氣奇寒。
2. 這兩首詩所描寫的都是中國北方雪景,南方雪景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一段話描繪出來,應有合理的想象,若寫詩,不得少于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