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杜甫詩三首》教案1
2.改寫《石壕吏》。
注意發揮合理想像,補充出詩中表達跳躍的部分,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等方式。
二、關于舉辦“古詩文朗誦賞析會”的設想
內容是小學、初中一二冊上學過的詩詞文,賞析內容自己按理解準備。要求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文手段完善地再現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對作品的賞析。
三、開放探究
閱讀《春夜喜雨》,回答問題。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問:題目《春夜喜雨》,詩中卻無一“喜”字,結合詩句分析,“喜”字表現在何處?
參考答案: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雖詩中無一“喜”字,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叫“好”。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么生動。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1.話說《石壕吏》中的詩人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寫到四個人物,吏、老婦、老翁、詩人,今天我們來看一下詩人。
詩人“暮投石壕村”,親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過程,親耳聽到了老太太的訴苦,可是他一言不發;到第二天“獨與老翁別”以后,也未發一句感慨議論。全詩幾乎是純客觀地記敘了一夜的見聞。詩人何以如此沉默?
我想,這是因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難有別的選擇。一味同情民間疾苦反對抓壯丁嗎?這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數十萬人馬已兵敗鄴城,正準備在河陽與叛軍作拼死的決戰,如果再吃敗仗,國家的前途將不堪設想,所以非補兵源不可,哪怕多一個炊事老太也好。那么就擁護“吏夜捉人”嗎?作者也不忍,人民群眾已經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這一家的犧牲尤其慘重,怎么好再來抓人?作者處于兩難的境地,實在無話可說。
如果杜甫是一個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簡單,他可以向這一家人講大道理,動員他們要愛國,要以大局為重;如果杜甫是一個一般的所謂人道主義者,他可以不管國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間疾苦、為民請命的高調。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廟堂,也非江湖處士,而是一個小官,他已被趕出朝廷,新的職務是華州司功參軍,他的偉大之處在于,君與民這兩頭他都要顧及,當二者難以兼顧的時候,詩人的內心是極其痛苦的,無計可施,于是他就在這巨大的痛苦中無可奈何地沉默了。
(《中學語文教學》2002.2有改動,作者:顧農)
2.《石壕吏》,現實主義的典范
《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作品,達到了高爾基所說的“現實之客觀的描寫”的地步,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將主觀的評價寓于客觀的敘述之中。這首詩中,詩人是在場的,卻始終沒開腔,只是如實地據事直書,讓事實本身說話,通過事實體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憐可恨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