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精靈》同步練習
一天周末,我見以往總是孤孤單單的他,身后還跟著一只大胖鳥,以為是他的胖太太。我急忙跑到門后窺探他們。這胖鳥給我的印象極好,叫聲柔和,儀態端莊,吃相也頗有教養,在我們人類圈中,這叫淑女形象吧。然而據我在門縫反復觀察,這胖鳥不是小家伙的太太,因為他們之間從來不黏黏糊糊,不見眉來眼去,只是同來同吃,連同回都不常見。胖鳥每次吃完后,總要銜上一枚紅棗帶走——可能是一只母親鳥吧,且家庭負擔不老少,帶她來的是兒子。這母子倆很少對話,不愿溝通,就像我家那母子倆一樣。
什么事情都有個結束。我與鳥兒緣盡的時候,是我出差兩天回來后。陽臺上紅棗已盡,鳥兒不見蹤影。我急忙很張揚地擺上紅棗,古人植芭蕉以邀雨,今我擺紅棗以邀鳥。鳥兒鳥兒何不歸?可惜一切都晚了,他們走得干干凈凈。估計在以后的歲月里,是不會再想我一下了。
鳥兒子走了,還有我兒子,他是沒辦法把我甩掉的。那日,見我在陽臺上想鳥,兒子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算了老爸,別跟破產似的,不來就不來了,還省點棗呢。”他是好心,以為舍不得紅棗就可以寬我的心,其實,他哪里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們蝸居在城市的人那少得可憐的溫情。只不過鳥兒和我兒子他們從來都不稀罕這些罷了。
20、“我”和“我兒子”對待“鳥兒”有哪些不同?(3分)
21、第4段中“然后馬上又恢復嚴肅的盯人狀”,鳥兒“嚴肅的盯人狀”是怎樣一種眼神呢?(用原文詞語回答)(3分)
22、第6段中一畫線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3分)
23、第6段中加點的詞語“一下”用得好,好在那里?(3分)
24、“我”在文中向人們發出怎樣的呼喚?(4分)
25、片斷寫作練習:(30分)
就人們用鳥籠養鳥的事發表你自己的看法,要求有觀點,有理由。
1.略 2.略 3.(1)由于(2)給(3)從 4.(1)“烏鴉”后的“。”應改為“,”(2)“覓食”后的“。”應改為“;”(3)“麻雀”“老鴰”后的“,”都應改為“、” 5.a 6.略 7.b 8.c 9.作者回憶小時候“老鴰是北京一景”的情形,意在突出現在老鴰在北京已經很稀有這樣一個事實,它已構不成北京的景致,作者為此感到非常的可惜。 10.“肆無忌憚”本指“任意妄為,沒有一點兒顧忌”,含有貶義色彩,在這里,含有“沒有拘束,沒有顧忌,充滿生命活力”的含義。“老鴰不老呱了”,是因為老鴰失去了它本應有的響亮的叫聲,失去了它本應有的活力,作者因此覺得“怪可憐的”。 11.因為“它們似乎已經沒有了日升飛出日落飛回的習慣,大白天都蹲在城里無所事事,而且也不敢肆無忌憚地大叫,老鴰不老呱了”等等。 12.從上下文的內容中可以看出,作者欣賞的是一個有著很好生態環境、充滿活力的城市,這樣的城市,必然有著自己鐘愛的小動物和人類和諧相處,并形成一種特色保留下來,從而成為這個城市的“標志和象征”。 13.[甲]陌[乙]敞 14.c 15.“悠揚”是指叫賣聲時高時低,和諧婉轉,悅耳動聽,給人以親切感;“深邃”一詞使人覺得叫賣聲是從胡同的深處傳來,又像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來,表現出一種深沉、幽遠的意境;含有“凄清”之意的叫賣聲透露出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16.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六十多年前”,第二次是“將近五十年前”,第三次是“現在”。“將近二十年”是指“六十多年前”與“將近五十年前”兩次去北京之間相隔的時間。 17.通過“我”在北京小胡同生活片段的回憶,表達了對已經結下了永恒緣分的北京小胡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眷戀之情。 18.小胡同接納了“我”,它的環境熏陶了“我”,它的文化哺育了“我”。 19.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必一致。 20.要點:①“我”喜歡鳥、愛護鳥,“我”兒子逮鳥;②“我”思念鳥,“我兒子”對鳥不再來無所謂。 21、充滿著警惕和敵意(或:高度戒備地注視) 22、急切地盼望鳥兒回來。 23、要點:①“一下”表現小鳥對我一點留戀心情都沒有;②更突出我一種失落的心情。 24、呼喚人世間的溫情和關愛。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