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上《詩詞五首》教案1(第七單元)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4、合作探究
(1)哪些描寫景物的句子表現出勞動環境的艱苦?哪些詩句表現了作者對農家的關心和同情?
明確:(詩中景物描寫:“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對農家同情、關心的句子是:“聞者為悲傷”“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2)詩中“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貧婦人”還是正在勞動的農民?“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確:(“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奥犉湎囝櫻浴钡摹捌洹敝复铥湹霓r民和拾麥穗的婦人。)
5、主題
詩歌描寫了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場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和賦稅的繁重,也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6、總結擴展
《觀刈麥》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這首詩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農民的生活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做了對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謂用心良苦。想想我們伸張在新中國,紅旗下,黨中央國務院,在三減輕農們的負擔,我們這些農家的孩子沒有理由不去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好好學習。
7、堂上練習
以“你看:…… ”描述割麥者或拾麥者勞動的場景。(一百字以內)
三、學習《赤壁》
1、簡介作者并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太和進士,和李商隱并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