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上《詩詞五首》教案1(第六單元)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容。
能力目標
1、聯系詩人身世處境,結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詩歌語言。
情感目標
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體味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一、導語設計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長廊中的兩座豐碑,也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它們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為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
今天,就讓我們踏進文化寶庫,學習幾首流傳千古的詩詞,一睹這兩顆明珠、兩大豐碑的風采。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課下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師補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遂與現實接近,逐步觀察到各種社會矛盾,獲得豐富的創作題材。后任左拾遺,因故被貶。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饑,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后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為“詩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3、解釋下列字詞:
秋高(秋深) 三重茅(幾層茅草) 俄頃(一會兒) 漠漠(灰蒙蒙的)
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突兀(高聳的樣子) 灑(散落) 罥(掛)
忍能(這樣) 向昏黑(漸進) 衾(被子) 何由徹(徹曉、到天亮)
寒士(貧寒) 見(同現)
4、本詩寫了哪幾個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從文中找出由哪些詞語或句子表現的?可以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總結
秋風破屋 心情苦痛 無可奈何 長夜沾濕 憂思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