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上《詩詞五首》教案1(第六單元)
四、詩歌賞析
1、賞析詩歌
逐層分析,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每節情景。
⑴讀第一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茅屋于秋風肆虐中,屋頂茅草被風卷走。
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⑵賞析第二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群頑皮孩童當著詩人面將茅草抱走,詩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無濟于事,回來倚著拐杖獨自嘆息。
詩人此時怎樣的心情?(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⑶賞析第三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狂風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滿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饒下個不停,那床蓋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鐵,且又被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踢破,詩人在這樣濕冷的屋子里瑟瑟發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設計過渡問題,承上啟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節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陳舊,很臟很硬,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些字看來很平常,揣摩起來則含義豐富,由此可見杜甫錘煉語言的功夫。
⑷設計問題轉入第四節的賞析:“長夜沾濕何由徹?”漫漫長夜,杜甫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齊讀第四節,看本段表現詩人怎樣情懷?
討論明確:憂國憂民詩人并沒有對自身的遭遇叫苦連天,而是跳出個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個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們能擁有千萬間避風雨的“廣廈”。這是一種大胸懷,一副熱心腸!如果這一理想變為現實,作者表示自己受凍至死也滿足,這是一種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博大襟懷,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來激動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⑸最后教師做陳述總結: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陜西民歌中有“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詩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著對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齊讀全詩,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2、討論:
(1)群童為何“抱茅”?(也許是兒童的游戲,也許是自家茅屋上茅草也被風卷,想抱茅回家,總之如此大風決不是一廬獨破。)
(2)詩人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小氣嗎?吝嗇嗎?都不是。為了不甚至值錢的茅草而疾呼,足見詩人已是貧困交加。詩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3)嬌兒為何“惡臥”?(風狂屋漏、冷衾破被謂之寒,被如此,衣又會如何?食又會如何?層層聯想,就可深入理解詩人因國破而家亡,背井離鄉,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處境。)
(4)詩人為何長夜難眠?(僅僅是因為屋漏夜寒嗎?僅僅是因為個人之憂嗎?更主要的應是天下之憂。)
3、設想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們普通的鄉村老頭,在這種情況下,他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聯想對照,方見詩人之高風亮節。)
4、思想內容
全詩通過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表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博大胸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