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上《詩詞五首》教案1(第六單元)
三、詩歌賞析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什么?(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講解: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
2、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講解:詩人這樣來寫山西村,又是為下文“古風”一語張本的,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
3、第五、六句寫游山西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閑,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么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
5、這種結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閑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愿望而已。)
6、這個結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游之念。)
7、思想內容
全詩寫了農家的殷實好客,農村明媚絢麗的自然風光及古樸的風俗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四、總結
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游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詩中“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
第三課時
《漁家傲》
一、背誦導入
二、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彬州(陜西彬縣),后遷居平江(江蘇吳縣)。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兩歲時,父范墉病故,母謝氏,貧無依*,改嫁朱文翰(當時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說。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現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年稍長,繼父讓其學習商賈技藝,皆不喜愛,唯愿讀書。因隨母改嫁倍受歧視,加之家境貧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強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長白山醴泉寺借讀,刻苦自律,倍受磨難,每日'畫粥斷齏',篤學不輟。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應天府拜戚同文為師,繼續苦學。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29歲,復范姓,改名仲淹。后歷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陜西宣撫史、陜西四路安撫史,戰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