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說課稿2
《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寫作第二階段的代表作。他在大革命失敗后,懷著極其苦悶的心情,遠走日本兩年。這兩年是他散文創作的第一階段,以《霧》為代表作。1930年4月回國后加入“左聯”,與魯迅先生并肩戰斗,開始了他散文創作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國民黨曾經對他下了逮捕令,逼迫他過著極端秘密的地下生活,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邀請他,他也未能前往參加。處境雖然險惡,但他已結束了思想上的苦悶期。如果將《雷雨前》與《霧》相較,雖然同樣是用寫實和象征的手法寫社會黑暗,但是《霧》中那種惆悵和憤懣,已被《雷雨前》的激情和憧憬所代替。這說明他已能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生活了,說明他已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了。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創意、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一、教材分析:
本文寫雷雨前郁悶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氣景象,因擅長寓意于景而成為作者散文創作中的名篇之一。
首先是寫實以引聯想。作品前半部分,即從第一至第三部分,寫清早還在發熱的石橋、被云遮住的太陽、龜裂的泥土,寫午后三點鐘對降溫無濟于事的電閃、雷鳴,這一幅幅關于天氣景象的圖畫,都是寫實,又都囊括于“滿天里張著”的一個“灰色的幔”之中。作品描寫郁悶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氣景象,寄寓著對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黑暗以及對各種社會勢力的嘴臉進行揭露。
其次是象征。作品后半部分,即第四部分,寫電閃,寫雷鳴,寫風暴,特別是寫“幔外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乃至寫“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其手法已不僅是寫實而為象征了。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在結合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雷雨前的天氣景象來理解文章的象征意義。
二、教學創意:
創意一:本課教學采用逆推的辦法。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的主旨或結論,然后圍繞主旨或結論逆推到課文的開頭,再順勢而下,把握全文。課的起始就啟發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再進一步啟發:作者希望“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呢?請同學們就“干凈清涼”這個詞尋找兩個反義詞。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就順勢而下,要求學生閱讀,找準描繪雷雨前骯臟悶熱世界的幾幅畫面,拎出它以時間推移為線索的縱式結構特點。最后再來品析文章主旨的深刻思想、扎實基礎和豐富感情。這樣按結尾——全文——結尾,主旨——“逼”出主旨的一幅幅畫面——主旨的教學流程來進行教學。
創意二:師生互動,進行探究與合作學習;激勵性評價貫穿課堂教學。
創意三:從朗讀角度組織教學,全課的教學由“粗讀”——“品讀”——“研讀”三個部分組成。
四、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為化原則,及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如下幾方面: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內涵
2、探究文中出現的事物的象征意義
3、通過探究,培養同學們的剖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練習,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合作探究,領會文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戰斗精神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
2、培養同學們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3、教育同學們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五、教法學法:
為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原則,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科特點,主要采用啟思、點撥式教法,借助多媒體課件,激趣、啟思、點撥。分四個版塊進行教學。學法則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旨在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程參與,主動獲取知識。
六、教學程序:
教學版塊之一:導入及作者和背景簡介之后進入第一單元:自主學習 粗讀課文,教學活動圍繞課文誦讀和理解課文的大意
【教師】:瀏覽全文啟發思考:文中哪一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學生】:(明確:“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