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學習指導
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學習浙江省建德市壽昌初級中學唐鉦富
毛澤東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與一般寫具體事件的新聞有所不同,它的主體是對一年多來蔣方潰敗原因的分析及對己方一年多來經驗、教訓的總結,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那么怎樣找準突破口來學習呢?筆者以為,從新聞學和軍事學雙角度結合切入較為有效。
筆者教授該課時,先從新聞結構的導語入手來理解,知道“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再看結語又說“王凌云(逃)到襄陽”、“并沒有走得多遠”,毛澤東“預言(推測未經歷到的事)”“王凌云如不趕快逃跑,必然被我軍所擒”。按理新聞的主體順承導語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發動攻擊,王方如何守御;我方攻勢如何猛烈,王凌云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終于棄城逃跑”的事實經過。可文中主體卻在談占領南陽的軍事意義及對我軍一年多來經驗、教訓進行盤點。我們如果將“標題”看作“話題”,一般而言“導語”就應在擴展“話題”,“主體”則是進一步具體地來寫“話題”;而該則新聞“導語”是擴展了“標題”這個“話題”,而“主體”僅僅寫了一些與“話題”相關的可以用來指導日后工作的“處事金針”。
然后讓學生討論“‘一年了,才登報’是否與新聞報道要‘及時’這個基本特點相矛盾”的問題。學生認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見報”算得及時;②對一年多來的經驗、教訓立即總結是及時。筆者由此追問:三月、半年也可以總結,豈不更“及時”?學生研究后回答:拿下南陽,使得我方很多個根據地終于連成一片,且隔斷了“漢口塊”與“徐州塊”敵軍的地面聯系,這是我軍一個劃時段的勝利,所以攻下南陽才總結,“深遠意義”顯而易見。
新聞應該報道已經發生的事,而結語預言“王凌云前途黑暗”是毛澤東信口開河嗎?否則又有何根據?誠如前述,我方眾多根據地已連成一片,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是用來更好地指導日后擴展根據地、壯大我軍力量的工作,這些也是取勝因素。而必勝因素,主要包含在兩個妙喻中。毛澤東引用蔣軍智勇雙全將軍白崇禧的話說“不怕共產黨兇,只怕共產黨生根”來說明“軍事要塞被共產黨搶了,可以派重兵去搶回來;而共產黨解放了該地區并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擁護共產黨是最令國民黨頭痛的根本問題”這個道理。借比喻設喻,毛澤東認為“一個根據地是一棵樹,而我方已建立連片根據地,已長成森林且根深葉茂”,解放區廣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軍、解放軍英勇作戰是“王凌云在襄陽不遠逃必定被俘獲”的事實根據,讓人信服這是即將可以實現的事實。
這樣來學習,學生易于接受,教學者也能教得較為有條理。有意思的是,筆者在授課之先曾與學生商量“從軍事角度學習”與“從語文角度學習”讓他們二選一,大多數學生要求選學后者角度,而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將這兩個角度相交融,在講軍事形勢卻從不脫離文本,析導語,談比喻,議新聞特點……不知不覺中一堂課就過去了,學生也學得饒有趣味。
及時記之,用以日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