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課堂實錄
師:你很有聯(lián)想能力。此處說道“火花依然在閃爍”,后文也多次提到這小火花,大家找一找,讀一讀,為什么這一點火焰不會熄滅呢?這里的小火花有什么特殊含義嗎?讓我們一起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生:這小火花就像老婦人對烈士的哀悼和敬意,永遠不會結(jié)束。
生:這是正義之光,預示著勝利肯定會來到,法西斯肯定會失敗。
生:紅軍烈士雖然死了,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他的精神永存。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這位蘇聯(lián)紅軍烈士雖死猶生,人民不會忘記他,尤其是哪一國的人民不會忘記?
生:南斯拉夫人民。我覺得這點火焰還象征著兩國人民的深厚友情。
師:大愛無言,記得有位名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母親,愛別人的孩子是天使。”這位南斯拉夫老婦人就是一位天使,她親手點燃的那一點微弱的燭光,驅(qū)散了濃濃的黑暗,照亮了無數(shù)人的心田。本文記載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假如這位母親如今就站在你面前,面對她,你想說什么?你會說什么?請用擬你的筆把它寫下來。此時無聲勝有聲。同學們的回答道出了老婦人以及當時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心聲,讓我們共同期待世界鑄劍為犁的那一天。 (執(zhí)教:顧國和中學 樓超君)
[課例二]
《蠟燭》品味語言課堂實錄
……
(師):我們已經(jīng)大致地了解了文章內(nèi)容,那么請閉上眼睛,想想留在你腦海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老婦人。
(師):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拿起你的筆,把你的目光聚集在另你感動的部分,圈劃出重要的語句加以品味,說說它為什么感動你。(許久)
(生1):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jié)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師):為什么會把珍藏了45年的蠟燭拿出來?
(生2):悼念戰(zhàn)士,以及自己的美好祝愿,好像是在埋葬自己的孩子。
(師):把紅軍戰(zhàn)士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戰(zhàn)士和老夫人是素不相識的。戰(zhàn)士是哪國人?
(生1):是蘇聯(lián)的。
(師):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哪?
(生):貝爾格萊德
(師):好,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讓你們感動的?
(生1):文章第15自然段。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一段,其他同學思考,為什么會感動你們?
一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思考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說說看。你為什么被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