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同步練習
講解:作者用這一句開始重點段的描寫,作用有三:一是再次點題“閃閃的綠色”;二是使用“招引”一詞,將“綠”擬人化,“綠色招引”是前因,“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是后果,其中“追捉”二字引出下文的連續行動。 提問二:作者如何寫“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的行動?講解:作者分兩步寫,先寫可見的身體行動,“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使用了一系列的動詞,生動且富有情態;然后寫不可見的心理活動,從“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開始直至段尾。提問三:第3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個觀察點,看到了哪些景致,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對梅雨潭水綠的感受? 講解:第三段作者主要的立足點是梅雨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綠。作者先寫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似近似遠”,“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突出了梅雨潭的“綠”的形色和深度,然后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這里的“綠”同人一般喚起了“我”心底的愿望,暗示著讀者“綠”的非凡可愛。然而這還不夠,作者又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描寫“梅雨潭的綠”: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此句寫梅雨潭的綠的漣漪;“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此句寫梅雨潭的綠波的蕩漾;“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突出梅雨潭的綠色的波光之軟之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突出梅雨潭的綠色潭水的無比清澈。 提問四:作者寫潭水的清澈,還加有一句“但你卻看不透她”,這句有什么作用?講解:這句“但你卻看不透她”有對上文的收束作用,同時此句又是對段首句“離合的神光”的暗點,正因為是“神光”才讓人好奇不已,“追捉”不停;而也正因為是“神光”,才魅力無窮,才不會讓人輕易看透。提問五:作者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梅雨潭的綠”的質地色彩后,又如何寫“綠”的不同凡響?講解:作者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將“梅雨潭的綠”同幾處早有定評的“綠”作了比較:“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同“梅雨潭的綠”相比,“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綠壁”同“梅雨潭的綠”相比,“太濃”;“西湖的波”同“梅雨潭的綠”相比,“太明”;“秦淮河的波”同“梅雨潭的綠”相比,“太暗”……提問六:作者把“梅雨潭的綠”同幾處名勝的“綠”相比后,為什么轉換人稱為第二人稱?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講解:作者把 “梅雨潭的綠”同幾處名勝的“綠”相比后就轉換人稱,完全是感情表達的需要,這樣直呼“綠”為“可愛的”,既親切又自然,由此文章從描寫轉入了直接抒情。提問七:作者展開聯想的抒情句有什么特點與作用? 講解:作者展開聯想運用排比比喻句抒發感情:作者判定“梅雨潭的綠”的作用,“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那“輕盈的舞女”“能臨風飄舉”,那“善歌的盲妹”,“必明眸善睞”,再次暗扣“離合的神光”,給讀者完整而巨大的想像的空間,使得讀者在閱讀中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3. 文段意思第三部分(3)寫梅雨潭使人驚詫的綠。 第四部分1. 原文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2. 內容把握提問:文章的結尾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