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的智慧》教案6
學習重點:1. 進一步了解議論文的特點,學習閱讀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方法。
2. 獲取文化營養,豐富思想,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思辨的習慣,享受思辨的樂趣。
3. 培養閱讀欣賞議論文字的興趣和習慣。
4. 議論文的閱讀和寫作所帶來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對于記敘文寫作的立意、選材也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建議:
一. 這篇議論文是對傳統思維觀念的抨擊。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已成為人類進步不竭動力的21世紀,我們更有必要認識到“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的疆域,是我們兩耳之間的空間”。本文是培養創新觀念,激勵創新思維的好教材,一定要聯系實際、社會實踐。
二. 作為一篇議論文,本文的語言風格有別于我們在課本、報刊上常見的一些議論文。建議選擇論述內容、語言風格不同的議論文,設計多角度、有創意的比較閱讀,以豐富語言積累,發展思維。
三. 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個善于思考的有心人,想一些“聰明的懶辦法”——搞一些小發明、小設計、小創造(包括激勵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
課文說明: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實說明了一個常為習慣思維所忽視的道理:討厭吃苦受累的“懶惰”情緒,激勵了發明;想在腦力勞動中尋找捷徑的“懶漢”,促進了人類進步。
一. 不同凡響的立意
本文不同凡響的論點是: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在文中作者為懶漢正名: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恐怕就沒有社會的進步;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勤勞的人面對的恐怕只會是單調乏味的勞作。最優秀的工人毫無例外地都是懶漢,稱職的領導也同樣懶惰。作者還一語中的地道出“勤勞的人”的致命弱點:他們寧愿循規蹈矩,落個疲憊不堪,也不肯運用心智去偷懶取巧。綜上所述,文中所贊揚的“懶漢”是指那些討厭要吃苦受累的事,懶于付出無效勞動、重復勞動,不愿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卻積極開動腦筋,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腦力勞動上尋找捷徑,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懶惰”的成果是多快好省干工作,促進社會進步;“勤勞”的后果是少慢差費做事情,影響個人前程。我們正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是當“勤勞的人”呆干死干,僵化地以不變應萬變,還是做“懶漢”巧干實干,積極地以快變適應變,這是值得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思考的問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講是否、能否、善否進行創新思維(用心智技能去偷懶取巧),進而有創新、有創造,已成為每個人在知識經濟社會的立身之本。鑒此,我們學習本文的意義就更重大了。
二. 別致新穎的論證
1. 論證結構別致
《懶惰的智慧》是美國作家凱利的一篇文章,因為中外文化習慣的差異,論文與我們常見的國內人士寫的較為工整的“總——分——總”的論述結構不同。
全文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提出論點(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并側重論證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勤勞的人面對的恐怕只會是單調乏味的勞作。
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l-3段)用社會普遍現象作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