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過程:一、導語: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二、學習《歸園田居》1、導入: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2、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要求學生用“/”給《歸園田居》(其三)一詩劃分節奏。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音節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3、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①教師范讀,學生跟讀。②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③要求學生概述詩意。這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剪影,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④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調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⑤學生齊讀,嘗試背誦。⑥深層探究:提問: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明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學生討論,教師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飲 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課堂小結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其影響經久不衰。三、學習第二首《使至塞上》1、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1歲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觸犯皇權而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張九齡為相后,提拔他為右拾遺,后張九齡被罷相,他也被排擠出朝,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后又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詩人經歷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漸發現了社會的不平。他晚年對社會的惡濁采取鄙視的態度,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禪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間,通過對自然美的刻畫來表達他對社會現實的態度。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3、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1)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詩句。單車: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以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前行了。后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過居延”即“出漢塞,進入胡地”之意。(2)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其余同學點評。明確: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出使邊塞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覺得自己好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蕭關逢侯騎”,進了蕭關卻沒有遇見將官。“都護在燕然”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作戰呢。總言之,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4、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詩情畫意。(1)要求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畫面。多媒體顯示邊塞奇麗風光,幫助學生想像。選兩位同學描述詩中的畫面,其余同學點評。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2)名句賞析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體會。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提問:《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有道理。香菱雖沒能說清楚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3)體驗詩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沉吟品味,明確:“征蓬”“歸雁”,即景設喻,用以自比,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受命赴邊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圓”“直”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