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
五、學習指導學生自讀《游山西村》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蛾P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队紊轿鞔濉穼懹谒涡⒆谇廊辏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2.指導學生朗讀。提醒學生注意把握節奏、韻律及感情基調。3.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4.思考下列問題:(1)詩題《游山西村》,八句卻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游興十足,游意不盡,請結合詩句對此作一番分析。詩一、二句寫山西村民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了農家的熱情、樸實;三、四句寫村莊周圍的景致;五、六句寫村中淳樸的民風,古老的民俗,社日將近,村民吹簫擊鼓,熱鬧非凡;七、八句寫詩人有點戀戀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門的。全詩寫了游山西村的所見、所聞、所感,雖無一“游”字,卻處處切“游”。(2)詩歌三、四句,有人認為是回憶來村的經歷,有人認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圍所看到的景致,你覺得哪種看法更切合語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言之成理即可。(3)詩人為什么結尾寫道“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是什么使詩人如此留戀?詩人筆下的山西村透出濃濃的詩意,詩人陶醉在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現在農家待客的熱情和樸實中。風物美表現在村落的景致描寫中;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那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啊,簡直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詩人正在觀賞美景,咚咚臘鼓之聲,蕭笙悠悠之韻,從村莊里傳送出來,哦,原來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難怪村民循俗準備,以傳統的衣著、禮數忙于迎接這個歡樂的節日,多么古樸可愛的民風!難怪詩人如此留戀。(4)全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情感。5.深入體味詩歌的語言美,積累名句。提問:《游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如何理解這兩句詩的?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疊、流水縈繞的迷路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又”把移步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描繪得宛然在目。當我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單欣賞了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更領悟到它蘊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夢在,希望就在。6.學生齊讀《游山西村》,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