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路梨花》教案1
教學目的:通過學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可貴,發揚雷鋒精神 ,爭做文明人。教學重點:體會寫景的作用,記敘與抒情相結合,插敘
教學難點: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講讀結合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活中不能沒有花朵,人世間不能沒有真情。我相信同學們見過最美的花朵,也體驗過最美的心靈。今天讓我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賞那一片美麗的梨樹林,去感悟那一群美好的心靈。請翻開課文《驛路梨花》作者彭荊風。
二請學生朗讀課文,思考:
①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見所聞)
②這篇課文寫的是發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哀牢山)作者是樣描寫山景的?(由近及遠)寫出了山的那些特點?(高、大、多、險峻)
無限風光在險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高望遠,妙不可言。風光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因為要趕路,我們卻無暇去領略,正當我們焦急憂慮的時候,我和老余發現了什么?(梨花)那我和老余高不高興?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為什么要高興?(有梨花就有人家)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讓我們一起讀寫梨花的段落,體會其意境。
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構建這樣一幅圖畫:我們正在蜿蜒的山路中夜行,一彎新月掛在空中,潔白的梨花在微風中搖曳,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還有幾只不知名的山鳥在輕輕的叫著。同學們感覺怎樣?用一個字概括為(美)。
④家給予我們溫馨的感覺,但簡陋的小茅屋能否給我和老余這種感覺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請同學們討論指出。
⑤作者圍繞小茅屋寫了哪些人?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因找主人發生了幾次誤會?這些誤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使文章波瀾起伏、 曲折有致。)
a瑤族老人是主人嗎?他來做什么?他為什么這么做?(用書本一句作回答)。
b哈尼族姑娘美嗎?課文是怎樣寫?
c解放軍為什么蓋房子是誰講出來的?我們把這種由于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原來的姑娘敘述線索,插入與之有關的敘述,補充交待有關情況的記敘方法稱為插敘。除這外,文中還在什么地方用了插敘的方法?(明確:瑤族老人打獵的回憶)
d我和老余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e人人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們每個人都為小茅屋的存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就是說沒有他們的努力,也就沒有小茅屋的存在。因此他們又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哪些人是正面描寫?哪些人是側面描寫?
三梨花是潔白的,給人以純潔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為小茅屋的存在做過貢獻的人都是美的,他們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句。思考:梨花除了指人指花,還是一種什么精神的象征?(雷鋒精神)
四請同學們帶著美的情感,再讀全文,找出反復出現的抒情句。
五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回憶,有很多的人值得我們去懷念,請大家用心回憶一下,給我們講一講那些難忘的令人心動的往事。老師先薦文《我發現枕頭里有個世界》(膠片)讓學生感悟。
附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