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路梨花》說課教案
教學步驟設計:(一)、創設情境,溫故知新我們知道,學習新知識的最佳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升華。心理學表明,當視聽感官并用時,能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學習。因此,我將首先出示一組優美的多媒體畫面,伴以舒緩的音樂,請學生用自已的語言復述課文。這樣設計會引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能較好地將上一課時與本課時的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二)、定向學習,研習課文這一環節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閱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無目的讀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讀的效果的三分之一。閱讀課文前必須使學生明確為什么而讀,要思考什么問題,完成什么任務,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納入正確的學習軌道。因此,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研討問題: 1、速讀課文,找出文中出現人物及所做好事。從“我”和老余的視覺角度來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現?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和遷延為序,人物又會以什么次序出現?通過比較,體會課文順序的優越性。2、精讀課文,找出“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后,圍繞著小茅屋的主人設置了幾次懸念,發生了幾次誤會?究竟誰是小茅屋的主人? 3、跳讀課文,找出文中幾次寫到“梨花”,將其語句勾出,體會寫“梨花”的作用。這三個問題的設計都是針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精心設計的,因其側重點各有不同,所以它們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又因其均圍繞本課時教學目標設計,所以它們又存在著內容和邏輯上的聯系。題1旨在幫助學生理清本文記敘順序,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課文順敘、倒敘、插敘三序結合的優越性;正是有了課文安排的寫作順序,才能在文中巧妙設置三次懸念,引發兩次誤會,從而使文章依*短短的篇幅,形成路轉峰回,跌宕起伏之勢,引人入勝,題2的設計便是突出這一教學重點;小說的主人公未出場,但課文借潔白美麗的梨花賦予她以鮮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結合,題3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學習這種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說說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三)、理解標題,揭示主題本文的標題“驛路梨花”是由結尾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演化而來,通過分析上一環節的問題,學生不難理解它是一語雙關,字面上指驛路上的梨花,實則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潔白如雪,不虛浮、不艷麗的梨花的具體形象,象征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把本來抽象的社會主義風尚的本質特征鮮明地揭示出來。在這一環節中,我將出示一組含美麗的梨花、雷鋒同志的頭像和毛主席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的畫面,同時播放《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讓學生借助畫面將花、人、精神有機地聯系起來,在歌聲中陶冶情操,從而實現本堂課的德育目標。(四)、拓展遷移,學以致用在本環節中,我借用教材第四題設置了一個辯論題目:梨花姐妹開旅店是利還是弊?讓學生自愿選擇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為雷鋒精神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尋求繼續傳揚的方式,相應地培養學生用辯證觀點、發展眼光看問題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以上四個環節,我充分利用視頻媒體,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環環相扣,把教育理念與學科內容及現代教育技術緊密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得到合理優化。為了體現教師教、學生學的思路,我將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驛路梨花彭荊風多 美 (花) ┌“我”和 老余[修茸]設懸多 好───梨花── 小茅屋 族老人[照管](人) 主人) ┤ 哈尼小姑娘[照管] 再懸遍 開 │ 梨花姑娘[照料](精神) └ 解放軍叔叔[建造] 又懸 解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