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柳營》教案1
教學目標:1、了解有關司馬遷及其作品《史記》的文學常識。
2. 掌握一些文言實詞。
3. 學習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比襯托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4. 學習周亞夫表現出的忠于職守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 學習和積累文言常用實詞。
2、 學習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比襯托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讀、講、議相結合
課時安排:2節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風勁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這首五言律詩描寫了一位將軍打獵的情景。詩中對涉獵將軍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寫,熱情的歌頌了將軍的豪邁氣概,曲折的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這里面的將軍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主人公―――周亞夫,今天我們來講述他在細柳營的故事,體會他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板書課題)
二、解題,背景資料介紹。
1. 題目解說
本文選自《史記•絳(jiàng)侯周勃世家》,題目是編者加的。細柳,古地名,在今陜西咸陽西南。
2.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曾任漢武帝的太史令。司馬遷早年從經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學習,20歲開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許多歷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劉邦等的遺跡。38歲繼任太史令,開始整理史料。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開始寫作《史記》。正當他專心著述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天漢三年(前98),司馬遷因替兵敗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下獄受宮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凌辱。但他想到著述還沒有完成,決心“隱忍茍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這是由宦官擔任的掌管文書機要的官,他“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但他忍辱含垢,繼續編寫《史記》,終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這部巨著。
司馬遷接受了儒家思想,自覺地繼承孔子的事業,把自己的著作看做是第二部《春秋》。他還接受了道家思想,他的思想中唯物論的因素和批判精神,尤其是自身的遭遇更增強了他的反抗性。這些在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都有所體現。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東漢末年才改稱今名。《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對歷史學和文學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史記》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跨度近三千年,詳實地記述了我國古代的歷史,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描繪了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表現了司馬遷的進步歷史觀。它不僅是史學著作的典范,而且是傳記文學著作的典范,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里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史記》在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
《史記》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本紀”是敘述歷代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書”是記載典章制度和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世家”是先秦諸侯國的興亡史和漢朝杰出功臣的傳記,“列傳”主要是歷代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特殊人物的傳記。